龐敘文
摘要:米蘭·昆德拉是享譽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其藝術(shù)才能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在中國擁有最多讀者的一部作品。通過分析小說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窺昆德拉對存在的詩意之思。
關(guān)鍵詞:輕;重;背叛;媚俗
中圖分類號:I207.4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14-02
說到昆德拉的作品,人們腦海中似乎就會浮現(xiàn)“復(fù)調(diào)”、“隱喻”、“媚俗”、“遺忘”、“幽默”、“存在”、“性愛”、“政治化”等等關(guān)鍵詞。而在昆德拉的諸多作品中,創(chuàng)作于移民法國前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便是其代表作,也是在我國最廣為傳播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使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fù)調(diào)”的小說風(fēng)格。
閱讀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有兩個入口,一個是政治,另一個就是性愛。從政治觀之,冷峻而殘酷;從性愛觀之,則極具喜劇色彩?!渡胁荒艹惺苤p》這部作品,政治色彩很濃,看到了蘇聯(lián)的強權(quán)壓迫下知識分子的悲慘境遇,也看到了徘徊在靈與肉之間的主人公掙扎的生命軌跡。
一、漂浮在輕重之間的托馬斯
托馬斯是一位著名的外科醫(yī)生,也是一名非常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對于蘇聯(lián)的入侵和當(dāng)局的強權(quán)政治,他感到不滿。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寫了一篇嘲諷時政的文章,因此惹怒了當(dāng)局,把醫(yī)生的工作丟了。托馬斯摯愛著醫(yī)生職業(yè),對患者的責(zé)任感是他對生命的自我認(rèn)可,是他生命的意義所在。失去了摯愛的事業(yè),托馬斯感受到自我的生命走進(jìn)了一種虛空。
托馬斯深愛著特雷莎,在愛情上完全忠誠于她??墒潜拘苑攀幉涣b,渴望自由的他,在婚姻中感到束縛和人生的沉重。他總想逃避,去尋找輕松的愉悅,于是他與各色女人保持著性友誼的關(guān)系。而且還和畫家薩賓娜保持著長期的情人關(guān)系。在托馬斯看來,愛與性是可以分開的,愛一個人只是渴望和她共眠,而不是一種性的欲望。秉著這樣的性愛觀,托馬斯從沒放棄自己在女人中間的性愉悅,在這些性冒險中,他不停地尋找女人的萬分之一的不同。這樣的性冒險是輕松的,不必?fù)?dān)心責(zé)任,但是自從愛上特雷莎之后,他的每一次性冒險都伴隨著對特蕾莎的負(fù)罪感,在冒險的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特蕾莎的臉,讓他充滿了背叛的恥辱。而且他總會發(fā)現(xiàn)對方的索然無味,只有將自己灌醉才能和女人做愛。即便如此,他還是不能夠放棄這種對性冒險的渴望。托馬斯就在這種欲重還輕欲輕還重的狀態(tài)下掙扎。
托馬斯夫婦曾因為蘇聯(lián)的入侵逃亡到瑞士的蘇黎世,在蘇黎世,托馬斯重抄舊業(yè),仍然做醫(yī)生。在私生活上,他一如既往地保持和各色女人的性友誼。而特蕾莎卻沒有了工作,她無法忍受托馬斯的不忠,覺得自己是那么虛弱,凡事都得依靠托馬斯。不由得開始恐懼,害怕被拋棄。她覺得與其繼續(xù)忍受這種痛苦的嫉妒和恐懼,還不如自己選擇離開,于是,她給托馬斯留下一封信就回了布拉格。在看到特蕾莎留下的信之后,托馬斯感覺自己突然輕松了,呼吸著街道上溫馨自由的空氣,感受到愉悅的輕松??墒遣痪?,他又受不了這輕得讓人感覺不到生命重量的生存環(huán)境。他想起了因為六個偶然而進(jìn)入他人生中的特蕾莎,他決定回去找特蕾莎。托馬斯放棄了在蘇黎世的自己渴望的自由,選擇了與特蕾莎在一起的沉重的愛情,重新墮入強權(quán)政治統(tǒng)治下的艱難生存環(huán)境。
返回布拉格后,托馬斯只能做一個玻璃擦洗工,這對于一個著名的腦外科醫(yī)生而言是不幸的,但是托馬思卻很享受這種工作。仿佛又回到了單身時候的日子,跟不同的女雇主做愛,性冒險還在繼續(xù)。他把這種性冒險想象成是自己拿著手術(shù)刀在對各種女人進(jìn)行解剖,是對各種女人靈魂的探索,是對存在可能性的探索。
這樣的生活讓特雷莎感到不滿,她依然充滿了各種嫉妒和不安全感。于是,在特蕾莎的堅持下,托馬斯夫婦搬到了農(nóng)村,過起了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在這里,特蕾莎終于遠(yuǎn)離了對各種女人的嫉妒。過上了非常理想的生活,她終于可以擁有托馬斯的全部,愛情和肉體。但這種輕松生活卻在一次車禍中結(jié)束了。托馬斯的一生都在輕重之間漂浮,最后走向了虛無。他終其一生都在追問: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可是,我們只聽到薩特的聲音響起:“存在即是虛無?!?/p>
二、在靈與肉之間掙扎的特蕾莎
因為六個偶然進(jìn)入托馬斯人生的特蕾莎,就像是一個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筐里漂到托馬斯床邊的孩子。而孩子正是特蕾莎的特質(zhì)。她眩暈、夢幻、虛弱、渴望靈肉的統(tǒng)一,渴望探索自己的靈魂。她嫉妒、恐懼,最終,她的虛弱把托馬斯一步步帶向了虛無。
偶然性為特蕾莎營造了一個神秘的生存境遇,另一種可能的人生道路。特蕾莎特別珍視自己的靈魂,她總是渴望透過肉體觀看自己的靈魂。在母親無差別的肉體集中營里,她感到羞愧和屈辱,試圖逃脫這種靈肉分離的世界。她逃離母親的肉體集中營,卻奔向托馬斯的另一個肉體集中營。進(jìn)入托馬斯的世界之后,她并沒有真正逃離靈肉分離的世界,當(dāng)托馬斯為自己的性友誼辯解,她問道“靈與肉難道真的可以分離嗎?”因為托馬斯身體的背叛,她痛苦,噩夢纏身,卻無法解脫。她不能忍受托馬斯的性冒險,她痛恨自己的身體不是托馬斯的唯一,嘗試著拋棄自己的身體。
她和工程師偷情,想要驗證托馬斯的靈肉分離理論。但是,當(dāng)高潮像一劑嗎啡在身體里蔓延,她的靈魂卻感受到了一種褻瀆。她拼命地像對方吐唾沫,以示抗議,可是身體的快感卻不受她的控制。她并沒有成功地把自己的肉體打發(fā)走,她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恥辱。她更加堅定了靈肉結(jié)合的信念,對愛情忠誠。
小說的最后,特蕾莎和托馬斯到了鄉(xiāng)下,當(dāng)起了農(nóng)民,在牧歌式的生活圖景中,特蕾莎擺脫了嫉妒,擺脫了噩夢,擺脫了靈肉困惑。似乎人生的幸福就是這么唾手可得了,然而,一場車禍卻將這一切都帶走了,一切都煙消云散了。生存亦是一場虛空。一生都在追尋靈肉合一的特蕾莎,最終還是走向了虛無。
三、背叛與媚俗
媚俗是昆德拉小說的關(guān)鍵詞。什么是媚俗(Kitsch)?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學(xué)獎頒獎典禮演講中是這樣說的:“Kitsch這個字源于上世紀(jì)中之德國。它描述不擇手段去討好大多數(shù)的心態(tài)和做法。既然想要討好,當(dāng)然得確認(rèn)大家喜歡聽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這個既定的模式思潮中。Kitsch就是把這種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感情把她喬裝打扮。甚至連自己都會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p>
媚俗在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而昆德拉卻說:“小說藝術(shù)的使命就是英勇地與媚俗的潮流作抗?fàn)帯?。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托馬斯的情人薩賓娜就是反叛媚俗的代表。她的一生就是以不停地背叛來反抗媚俗。少女時代的她厭惡政治媚俗,逃避五·一大游行,稱這是“當(dāng)局媚俗作態(tài)的樣板”。她向往未知,向往背叛,并深深對背叛著迷。后來,去了布拉格,終于可以脫離父親和家庭,為這種對家庭的背叛而興奮。在大學(xué)里,她的畫又背叛了當(dāng)時盛行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在婚姻上,她嫁給了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二流演員。后來,又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宣布與丈夫離婚。當(dāng)她流亡海外時,參加了一個移民集會,在集會時,她看不慣那個灰頭發(fā)捷克人的夸夸奇談,忍不住說,在這里鼓動別人參加反抗當(dāng)然容易,那你為什么不回到祖國去參戰(zhàn)。她覺得共同的故土和文化并不能使自己和同胞們更加親近,于是她背叛了自己的同胞。當(dāng)號稱完美男人的弗蘭茨瘋狂迷戀上她的時候,她卻感到害怕。她又背叛了弗蘭茨,離開了他。
因為反抗媚俗,她的一生就在不斷背叛中越走越遠(yuǎn),她背叛了清教徒的家庭,背叛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畫派,背叛了婚姻,背叛了集會,背叛了同胞,背叛了自己的情人弗蘭茨……為了背叛而背叛,薩賓娜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yuǎn)。當(dāng)別人說她的畫是為了自由而戰(zhàn)時,她抗議道,“我的敵人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而是媚俗?!?/p>
無論是公共生活還是隱私生活,薩賓娜都在抗拒媚俗作態(tài)。在與托馬斯的性愛活動中,她總是偏愛強力,她喜歡戴著圓頂黑禮帽,喜歡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她說托馬斯是媚俗社會里的魔鬼。即使弗蘭茨對她深深迷戀,可是弗蘭茨卻不可能理解她。他們倆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弗蘭茨是媚俗的代表,她只能遠(yuǎn)遠(yuǎn)走開,背叛了他。
以背叛媚俗為生存理念的薩賓娜能否最后獲得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當(dāng)她為了背叛而背叛,越走越遠(yuǎn),直到最后,失去了祖國,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情人,當(dāng)這一切都已經(jīng)失去了,她還能背叛什么呢?她只能背叛自己的背叛。而這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薩賓娜的人生追求一旦變得毫無意義,她也免不了媚俗。當(dāng)她來到美國,看著某戶人家窗口透出溫馨的燈光,不由得被這種幸福感動得落淚。
而弗蘭茨總是活在虛幻里。他把薩賓娜當(dāng)做自己的信仰,卻無法理解薩賓娜。他喜歡把自己融入公眾生活,喜歡那些被薩賓娜稱為“當(dāng)局媚俗樣板的大游行”,并且最后也死在了媚俗的偉大進(jìn)軍中——向泰國柬埔寨邊境的進(jìn)軍。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明白真正的生活并不是對薩賓娜的忠誠,也不是大進(jìn)軍,而是和自己戴眼鏡的學(xué)生在一起幸福平靜地生活??墒牵@一切都已經(jīng)太晚,生命并不能重來一次,他也只能帶著這些遺憾離開了人世。
昆德拉說過:追求的終極是虛幻。這恰恰就能夠概括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和弗蘭茨的人生叩問。托馬斯在輕重間艱難抉擇,卻無法追問存在的意義;特蕾莎在靈肉間困惑,卻找不到最后的答案;薩賓娜為背叛媚俗而背叛了自己的人生,最后卻免不了媚俗;弗蘭茨一生活在謊言和虛幻里,最終還是逃不開人生的困境。
參考文獻(xiàn):
[1]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仵從巨.叩問存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xué)引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4]董強,譯.小說的藝術(sh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