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雷人語錄”凸顯權力傲慢
■張敬偉
近日,媒體總結了2009年官員“雷人語錄”,其中,“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位居第一。專家表示,官員“雷人語錄”受關注,說明當前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習氣仍然比較濃厚。
這條“替誰說話”的“雷語”出自鄭州的一位副局長。雖然雷人程度較高,但是對比其他的官員“雷語”,如“這個事不好說太細”(某市某局的副處長);“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財產”(某省某政協(xié)官員);“房地產商來我市投資,賠了算我們的”(某市長);“你敢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它關閉”(某省文化干部)……內涵上并無不同,都凸顯了權力的極端傲慢。
官員“雷人語錄”一再出現,而且具有不分地域和部門的“異口同聲”,顯然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官僚主義習氣所能概括的。在人們看來,這是一種社會性的痼疾和悲哀,因為官員集體無意識的口無遮攔,凸顯了人治語境下的權力任性,預示著法治進程的步履維艱和公民社會構建的艱難。
需要警覺的是,這些“雷人語錄”之所以對公民權利表現出不可一世的輕蔑,并非純粹出自權力的傲慢,更多的是“屁股坐歪了”,成為某些特殊利益群體的代言人。那位發(fā)出“房地產商來我市投資,賠了算我們的”的“雷語”市長就極為典型,反映了權力為資本撐腰、折腰的現實。他的一句“雷語”,即可管窺野蠻拆遷、房市紊亂、民生怨恨等等潛在的社會風險。而不計“賠賺”地吸引投資,更顯GDP至上和漠視公共財政預算的人治色彩。還有叫囂“關閉新華網”的文化干部,影射的則是權力主導輿論而輿論對權力監(jiān)督的力度孱弱。
總之,透過這一連串的“雷人語錄”,公眾深切地感受到,官員和百姓的距離越來越遠。官聲成為一種喧囂和訓示,民生則成為被貶抑和被訓誡的對象;權力不憚以最露骨的表達宣示對資本的偏愛和對權威的聲張。當媒體把一眾官員的“雷語”連綴成“語錄”時,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是一幅生動鮮活的現代版“官場現形記”。
讓人欽佩的是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和中國媒體的監(jiān)督意識。每一起官員“雷語”的誕生,民意和輿論都將之發(fā)酵為輿論熱點,使“雷語”官員在民意撻伐和輿論的冷嘲熱諷中或反省道歉或被批評處分。中國社會的進步,恰恰表現在民眾的權利覺醒和輿論的監(jiān)督跟進上。
公眾不反對官員發(fā)出個性語言,但官員絕對不可以“大嘴巴”,尤其是發(fā)出體現權力傲慢和蔑視民眾權利的狂妄“雷語”。否則,就會被公眾和輿論考問得體無完膚。因此,敬告某些官員,要跟得上法治社會的節(jié)奏,以謙卑之態(tài)面對公民權利,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