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奎 葛 淼 曹 銳 鄭 慧 周 茜 曹 會
(陜西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目前,國內(nèi)外缺乏全血黏度指標參考值的統(tǒng)一標準,嚴重影響臨床診斷的準確性。為制定中國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的統(tǒng)一標準提供科學依據(jù),大量研究測定了本地區(qū)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1~31〕。但是,對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與地理因素的相關分析,國內(nèi)外未見其他人報道。本文收集了中國不同地理區(qū)域、同一性別、同一年齡組、同一測定儀器、同一測定方法的健康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研究其與地理因素的關系及其規(guī)律性。
1.1 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 檢索了《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國生物學文摘數(shù)據(jù)庫、中文生物醫(yī)學期刊文摘數(shù)據(jù)庫、中國醫(yī)院知識倉庫、萬方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會議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圖書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年鑒全文數(shù)據(jù)庫、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書生之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等。在西安、北京、上海、青海、西藏、重慶等地的圖書館檢索和收集了相關資料。
收集了中國 87個市 (縣)級醫(yī)院和有關研究單位及高等院校測定的 8 265例健康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均是年齡 60~89歲之間的老年男性;分布在中國 31個省、市、自治區(qū) (不含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東部平原地區(qū)的資料多于西部高原地區(qū)的資料。采用的儀器是成都儀器廠生產(chǎn)的NXE-1型錐板式黏度計,測定的條件是 25℃的環(huán)境下測定 230s-1剪變率下老年男性全血黏度參考值〔32〕。用mPa·s為單位。
1.2 地理資料 地理資料取材于有關地理著作和辭典〔33,34〕,選取的地理因素指標如下:
1.2.1 海拔高度(X1) 長時期觀測海水水位而確定的海水面平均位置,叫做平均海水面,通常作為高程的基準面。某一地點高出平均海水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高度,以米 (m)為單位。
1.2.2 年日照時數(shù) (X2) 一地太陽的中心從東面地平線出現(xiàn)到進入西面地平線為止的時間,稱為可照時間。因云霧遮蔽或地面障礙物的影響,太陽在一地的實際照射時間,稱為實照時間。在一年時期內(nèi),太陽實際照射時數(shù)的總和,稱為年日照時數(shù),以小時 (h)為單位。
1.2.3 年平均氣溫 (X3) 氣溫是指離地面 1.5 m高的百葉箱內(nèi)測得的空氣溫度。在 24 h內(nèi)定時觀測的氣象臺,將某日24次所觀測的記錄值相加,再除以 24,就得出該日的日平均溫度。將某月各日平均溫度總和,除以該月日數(shù)即得該月月平均溫度。將各月平均溫度的總和除以 12,則得年平均溫度,以攝氏度 (℃)為單位。
1.2.4 年平均相對濕度 (X4) 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當時氣溫下的飽和水汽壓之比稱為相對濕度。在 24 h內(nèi)定時觀測的氣象臺站,將某日 24次所觀測的記錄值相加,再除以 24,就得出該日的日平均相對濕度。月平均相對濕度是某月各日平均相對濕度的算術平均值。年平均相對濕度是指 12個月的月平均相對濕度的算術平均值,以百分數(shù)(%)為單位。
1.2.5 年降水量(X5) 降水量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或固態(tài) (經(jīng)融化后)水,未經(jīng)蒸發(fā)、滲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積聚的深度。年降水量是將全年各日的降水量累加而得,以毫米(mm)為單位。
1.2.6 氣溫年較差 (X6) 在一年時期內(nèi),最熱月與最冷月平均氣溫差值,以攝氏度 (℃)為單位。
1.2.7 年平均風速 (X7) 風速指空氣在單位時間內(nèi)所移動的水平距離。日平均風速為一日內(nèi) 4次定時觀測值之和除以 4所得。月平均風速則為月內(nèi)各日平均風速之和除以該月的日數(shù)。年平均風速則由 1~12月各月月平均風速累加值除以 12求得。以米 /秒 (m/s)為單位。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相關分析〔35〕及回歸分析。
2.1 相關分析 運用相關分析〔35〕計算出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與 X1,X2,X3,X4,X5,X6,X7的單相關系數(shù) (r)和 P值分別是:r1=0.855(P1=0.000)、r2=0.164(P2=0.128)、r3=-0.560(P3=0.000)、r4=-0.566(P4=0.000)、r5=-0.496(P5=0.000)、r6=0.195(P6=0.070)、r7=0.158(P7=0.144)。
2.2 回歸方程 運用逐步回歸分析的方法,推導出了中國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與地理因素之間的回歸方程:?=9.25+0.000 929 8X1-0.000 576 5X2-0.133 9X3-0.053 99X6+0.280 9X7±0.47(0.47是剩余標準差的值〔36〕)?!?是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 (mPa·s)〕F=65.147,P<0.01,說明相關性很顯著。
在我國最早的醫(yī)學巨著《內(nèi)經(jīng)》里有許多關于醫(yī)學地理學的論述,其中心含義就是說,由于人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有高低和方位的不同,其氣候的寒熱溫涼也各不相同,人的生理和病理狀況也隨之各異,其治療也就各不相同。
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的地理分布研究結(jié)果與《內(nèi)經(jīng)》中“因地異質(zhì),因地制宜”理論是相吻合的,并為之提供了客觀依據(jù)。例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qū),海拔高,氣候寒冷而干燥,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較大;而東南地區(qū),海拔較低,溫度較高,濕度較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較小。
地理環(huán)境是由大氣、水、土壤、生物和礦物等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人的機體與地理環(huán)境是處在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過程中,生命有機體一方面不斷地從地理環(huán)境中攝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zhì),同時生命活動的代謝產(chǎn)物及人類的生活行為、方式也在不斷地影響地理環(huán)境,在進行物質(zhì)交換過程中,也伴隨著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人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而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因此,相同地理環(huán)境下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應該是在同一范圍內(nèi),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應該是有差異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與地理因素之間存在有依賴關系。
從單相關系數(shù)可以看出,隨著 X1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也在逐漸的增大,相關性很顯著且最好。隨著 X2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也在逐漸的增大,相關性不顯著。隨著 X3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反而在逐漸減少,相關性很顯著。X4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反而在逐漸減少,相關性很顯著。隨著 X5的逐漸增大,230s-1參考值反而在逐漸的減少,相關性很顯著。隨著 X6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也在逐漸的增大,相關性不顯著。隨著 X7的逐漸增大,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也在逐漸的增大,相關性不顯著。因此,海拔高度是影響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隨著海拔高度的逐漸增大,空氣逐漸稀薄,空氣中的氧含量逐漸減少,機體為了適應缺氧的環(huán)境,血液中的紅細胞代償性的逐漸增加,導致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也逐漸的增大。
如果知道了中國某地的 X1,X2,X3,X6,X7等地理因素指標,就可以用回歸方程計算這一地區(qū)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以北京為例,X1為 31.3 m,X2為 2 763.7 h,X3為 12.3℃,X6為 30.8℃,X7為 2.5 m/s。用回歸方程計算得:?=9.25+0.000 929 8×31.3-0.000 576 5×2 763.7-0.1 339×12.3-0.053 99×30.8+0.280 9×2.5±0.47=5.08±0.47。因此,用回歸方程計算的北京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為 (5.08 ±0.47)mPa·s。
有研究表明〔37〕,比較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的預測值與實測值,采用配對 t檢驗。t=0.742,P>0.05,所以可以認為兩組之間總體方差相等,無顯著性差異。因此,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的預測值與實測值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見圖1。
圖1 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計算值與實測值比較圖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西南部是青藏高原,海拔多在 4 000 m以上,往北、往東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云貴高原東坡,地勢顯著下降,大部分為1 000~2 000 m之間的高原和盆地,屬地勢的第二級。再往東主要是丘陵和平原交錯的地區(qū),海拔多在 500 m以下,屬地勢的第三級。
依據(jù)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與地理因素之間關系的依賴性,參考有關地理區(qū)劃原則和文獻,照顧行政區(qū)劃的完整性,把全國劃為八個區(qū)〔38〕,即:東北區(qū)、華北區(qū)、晉陜內(nèi)蒙古區(qū)、長江中下游區(qū)、東南區(qū)、西北區(qū)、西南區(qū)、青藏區(qū)。
3.1 東北區(qū) 包括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海拔一般在1 000~1 500 m左右,缺少高山。氣候?qū)俸疁貛А貛Ъ撅L氣候,具有冷濕的特征,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一月溫度-12℃~-30℃;七月溫度大部分在 20℃以上。降水量比較豐富,有效性很大,相對濕度大。以黑龍江哈爾濱為例,X1為142.3 m,X2為 2 867.0 h,X3為 4.2℃,X6為 42.2℃,X7為3.9 m/s。用回歸方程計算黑龍江哈爾濱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為 (5.98 ±0.47)mPa·s。
3.2 華北區(qū) 大致位于北緯 32°~42°之間,包括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省、山東省和河南省。地貌空間格局為環(huán)帶狀,北有燕山,西倚太行山、伏牛山,南為大別山,形成北西南三面環(huán)繞的山地屏障;東部有山東丘陵;廣闊的黃淮海平原則由山麓至濱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帶。華北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熱同季,春旱夏澇發(fā)生頻繁。北京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見上。
3.3 晉陜內(nèi)蒙古區(qū) 包括山西省、陜西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處在我國第二級階梯,及由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北部有大興安嶺、陰山、桌子山,東部有太行山,南部有大巴山、秦嶺,中部為呂梁山。區(qū)內(nèi)有黃土高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以及兩者之間的鄂爾多斯高原。海拔一般在 1 000~2 000 m。此區(qū)是我國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的邊緣區(qū),從而使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跨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四個溫度帶;東西跨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四個干濕地帶,氣候的地域差異性和過渡性十分顯著。氣候的干旱與降水不穩(wěn)定,與山地斜坡的不穩(wěn)定、黃土及風沙物質(zhì)的不穩(wěn)定相結(jié)合,使本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以山西太原為例,X1為 778.3 m,X2為 2 756.0 h,X3為 10.0℃,X6為 29.9℃,X7為 2.3 m/s。用回歸方程計算山西太原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為(6.08 ±0.47)mPa·s。
3.4 長江中下游區(qū) 大致位于北緯 25°~35°之間,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與平原相間分布,海拔一般在 500 m以下。氣候?qū)贊駶櫟膩啛釒Ъ撅L氣候,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熱量資源豐富,一月均溫在0~10℃;七月均溫均達 28℃左右。平均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華北區(qū)多 1~2倍,比西南區(qū)也要豐富些,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以上海為例,X1為 5.5 m,X2為 1 986.1 h,X3為 15.7℃,X6為 24.3℃,X7為 3.8 m/s。用回歸方程計算上海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為 (5.76±0.47)mPa·s。
3.5 東南區(qū) 包括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地處東南沿海。本區(qū)多山,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 70%以上,以低山丘陵為主,且以 500 m以下的丘陵分布最普遍。氣候以熱帶、南亞熱帶氣候為主體,夏長冬暖,熱量豐富,雨量豐沛,降水強度大。一月均溫在 10℃以上,七月均溫在 27~29℃。以海南??跒槔?X1為 14.1 m,X2為 2 239.8 h,X3為 23.6℃,X6為 11.0℃,X7為 3.0 m/s。用回歸方程計算海南??诘睦夏昴行匀ざ?(230s-1)參考值為(5.06 ±0.47)mPa·s。
3.6 西北區(qū) 專指氣候干旱、荒漠景觀占優(yōu)勢為特征的一個高級自然區(qū),通常稱為西北干旱區(qū),包括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位于北緯 32°11′~49°33′之間,遠離海洋,導致西北降水奇缺和荒漠化。海拔一般在1 000~2 000 m左右,地貌以冰川、冰緣、風沙、黃土地貌為主。氣候?qū)俑珊蛋敫珊禋夂?氣候特征主要為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干旱少雨、多風沙和輻射強度高、干燥度和大陸度都最大。以寧夏銀川為例,X1為 1 110.9 m,X2為 2 867.0 h,X3為 9.0℃,X6為33.0℃,X7為 1.8 m/s。用回歸方程計算寧夏銀川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為 (6.15±0.47)mPa·s。
3.7 西南區(qū) 位于北緯 20 °54′~34 °19′之間,青藏高原東側(cè),包括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此區(qū)占據(jù)了我國三大地形階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觀的垂直分異顯著。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起伏很大,為其他各區(qū)罕見。氣溫較高,熱量條件較好,大部分地區(qū)年均溫在 14℃~24℃之間,但空間分布形式非常復雜,年太陽總輻射在全國是最低的一個區(qū)。降水量豐富,但區(qū)內(nèi)各地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極不均勻。以貴州貴陽為例,X1為 1 223.8 m,X2為 1 371.0 h,X3為 15.3℃,X6為 19.4℃,X7為 2.2 m/s。計算貴州貴陽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 (230s-1)參考值為 (7.12±0.47)mPa·s。
3.8 青藏區(qū) 位于青藏高原上,屬我國第一級階梯區(qū),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qū)。海拔高度多為 4 000~5 000 m,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氣候特征為氣溫低,干濕季分明,干季多大風,一月均溫 0~-16℃,七月均溫 6~18℃??諝庀”?氣壓低,含氧量少,處于高原缺氧環(huán)境。以西藏拉薩為例,X1為3 648.9 m,X2為 3 021.7 h,X3為 8.0℃,X6為 16.0℃,X7為2.1 m/s。用回歸方程計算西藏拉薩的老年男性全血黏度(230s-1)參考值為 (9.56 ±0.47)mPa·s。
1 程培芬,張廷杰,王德芬,等 .錐板黏度計全血粘度測定影響因素探討〔J〕.成都醫(yī)藥 ,1988;1:1-4.
2 杜智敏,劉崇禮,鄭永梅,等 .高原地區(qū)不同移居時間正常成人血液流變學測定及分析〔J〕.微循環(huán)學雜志,1994;2(3):134-5.
3 何作云,尹翠娥,丁秋華,等 .25項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的正常范圍探討〔J〕.重慶醫(yī)學,1993;22(1):3-6.
4 胡永發(fā),周其全,張錦萍,等 .蘭州地區(qū) 102例健康中老年人血液流變學分析〔J〕.蛇志 ,1995;7(1):22-3.
5 焦連亭,李忠信,張 鵬,等 .檢驗科手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0-1.
6 李家增,王鴻利,韓忠朝,等 .血液實驗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586-7.
7 李玉幸,嚴以炳,孫立權(quán),等 .100例健康成人全血表觀黏度測定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 ,1992;14(2):79-82.
8 李玉幸,嚴以炳,孫立權(quán),等 .銀川地區(qū)健康成人全血表觀黏度測定分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9;2(4):50-3.
9 路 遙,劉娟英 .哈爾濱市血液流變學指標正常參考值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1997;7(3):21-3.
10 米世增,范正祥,遲復平,等 .醫(yī)生細說怎樣看檢驗單〔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61-2.
11 聶德志,薛宇紅,鄭宏圖,等 .年齡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實驗診斷學,1998;2(3):128-9.
12 秦任甲,晨 陽,阮 萍,等 .臨床血液流變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204-5.
13 璩 斌 .血液流變學檢測儀及其臨床應用〔J〕.現(xiàn)代醫(yī)學儀器與應用 ,1998;10(3):7-12.
14 孫樹桐,程衛(wèi)平,王君林,等 .血液流變學檢測儀器的應用體會與評價〔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1991;12(1):56-61.
15 孫自鏞,趙碩生,熊 薇,等 .實驗診斷臨床指南〔M〕.第 2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7-8.
16 王柏生,孫 玲,祁元明,等 .臨床血液流變學修訂版:內(nèi)科〔M〕.第 2版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197-8.
17 王 力,董懷平,高恒強,等 .新編臨床檢驗與診斷〔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6:52-4.
18 王林貴,王京萍,尹濟群,等 .袖珍檢驗手冊〔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7-9.
19 王世英,李桂春,凡宜娜,等 .烏魯木齊石油職工錐板粘度計血液流變 10項指標常值測定〔J〕.新疆醫(yī)學,1991;21(3):154-5.
20 王 怡,王仰宗,翁維良 .實用臨床血液流變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4:508-9.
21 翁維良,廖福龍,吳云鵬,等 .血液流變學研究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46-9.
22 吳云鵬 .臨床血液流變學問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52-3.
23 熊立凡,洪秀華,王鴻利 .袖珍檢驗診斷手冊〔M〕.第 3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4-5.
24 嚴宗毅,魏茂元,于天文,等 .血液流變學 -基礎·檢測·應用〔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62-3.
25 楊有恕,郭云波,楊 華,等 .廣州145例軍校學員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測定與分析〔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1998;15(1):28-9.
26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等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 3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35-6.
27 張 義 .自己看化驗單〔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6-7.
28 張玉明,江新泉,逯秀美,等 .300例健康人血液流變學參考值調(diào)查〔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2;13(6):312-3.
29 張玉明,江新泉,逯秀美,等 .300例健康人血液流變學參考值調(diào)查及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1991;12(2):130-3.
30 鄭德先,吳克復,褚建新,等 .現(xiàn)代實驗血液學研究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4:223-5.
31 朱立華,王淑娟,趙曉英,等 .新編簡明醫(yī)學檢驗參考值手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7-8.
32 張 翼,蔡 卓,韋瑩慧,等 .實用血液流變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5-8.
33 顏 宏,沈國權(quán),毛耀順,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2-250.
34 趙 濟,陳傳康,伍光和,等 .中國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391.
35 馮 力 .回歸分析方法原理及 SPSS實際操作〔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206-20.
36 周士楷,韓 敏,劉艷梅 .衛(wèi)生統(tǒng)計學〔M〕.第 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3-21.
37 宇傳華,曹 陽,方 亞,等 .SPSS與統(tǒng)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7:141-6.
38 Miao G,Zhang Y,He J,et al.Fu Haiyan.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red blood cell count of Chinese young men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J〕.Semin Diagn Pathol,2009;26(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