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好,姜廣輝
(1.濟南鐵路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1; 2.山東華騰環(huán)??萍加邢薰?,山東 濟南 250022)
廢水生物脫氮,一般由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過程完成,而硝化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氨氧化階段和亞硝酸鹽氧化階段。這兩個階段分別由氨氧化菌(AOB)和亞硝酸鹽氧化菌(NOB)獨立催化完成。第一階段,在 AOB的作用下,將氨氮NH4+-N氧化為亞硝態(tài)氮 NO2--N;第二階段,在NOB的作用下,將亞硝態(tài)氮 NO2--N氧化為硝態(tài)氮NO3--N。由于硝化反應(yīng)是由兩類生理特性完全不同的細菌獨立催化完成的不同反應(yīng),故通過適當(dāng)控制條件,可以將硝化反應(yīng)控制在NO2--N階段,阻止NO2--N的進一步氧化,隨后直接進行反硝化,這就是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機理。
與全程硝化反硝化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具有以下優(yōu)點[2]:
(1)由于氨氧化菌(AOB)的世代周期比亞硝酸鹽氧化菌(NOB)短,所以污泥齡短,易提高反應(yīng)器微生物濃度。
(2)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加快,縮短了反應(yīng)時間。
(3)硝化過程節(jié)省約25%供氧量,反硝化過程節(jié)省約40%外加碳源(以甲醇計),節(jié)省運行費用。
(4)硝化反應(yīng)器容積可減少8%,反硝化反應(yīng)器容積可減少33%,可節(jié)省基建投資。
(5)硝化過程減少產(chǎn)泥24% ~33%,反硝化過程減少產(chǎn)泥50%,明顯降低了污泥排放量,從而減少污泥處理處置費用。
實現(xiàn)短程硝化的關(guān)鍵在于將NH4+-N氧化為NO2--N,阻止 NO2--N進一步氧化。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創(chuàng)造合適AOB的生長條件,以確立AOB競爭優(yōu)勢,抑制NOB的活性,使AOB成為優(yōu)勢菌屬,從而實現(xiàn)持久地維持較高濃度的 NO-2-N積累。目前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表明:影響硝化菌生長的因素有溶解氧(DO)、游離氨(FA)、溫度、pH。
溶解氧是實現(xiàn)短程硝化較為重要的因素,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在較低溶解氧(DO<0.5~1.0 mg/L)的條件下,可以得到較高的亞硝態(tài)氮積累。溶解氧影響亞硝態(tài)氮的機理稱之為“親和力”理論[3-4]。正常溶解氧條件下,硝化系統(tǒng)在內(nèi)部存在AOB和NOB的增殖和氧化平衡,使得硝化反應(yīng)得以穩(wěn)定進行。而在低溶解氧條件下,AOB和NOB的增殖和氧化速率均降低。但由于AOB對有限溶解氧的競爭要強于NOB,即AOB對溶解氧的“親和力”強于 NOB,使得 AOB的增殖和氧化速率降低的幅度較NOB小的多,所以AOB增殖和氧化的速率要高于NOB。
在低DO濃度(<0.5 mg/L)條件下,硝化速率受到明顯抑制。低DO濃度對硝化菌屬的抑制作用較亞硝化單胞菌屬更為明顯。氨氧化溶解氧飽和常數(shù)KO2范圍為0.2~0.4 mg/L,亞硝酸鹽氧化菌溶解氧飽和常數(shù)KO2范圍為1.2~1.5 mg/L。當(dāng)溶解氧濃度為0.5 mg/L時,氨氧化菌的增殖速率為正常值的60%,而亞硝酸鹽氧化菌則為正常值的30%。
綜上所述,在低溶解氧條件下,正常硝化過程中兩類細菌的增殖和氧化平衡被打破,通過動力學(xué)選擇,氨氧化菌成為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勢菌種,形成了亞硝酸鹽積累。
氨氮濃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氨氧化菌的氧化速率,隨著氨氮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亞硝酸鹽氧化菌對氨氮的氧化速率則隨著氨氮濃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通過控制FA實現(xiàn)短程硝化就是將 FA控制在對亞硝酸鹽氧化菌產(chǎn)生抑制而對氨氧化菌不產(chǎn)生抑制或抑制較輕的濃度范圍內(nèi)[5]。
游離氨影響亞硝態(tài)氮積累的機理稱之為NH3濃度機理:廢水中的氨氮主要以氨離子(NH+4)和游離氨(NH3)兩種形式存在,并在水中保持如下的平衡關(guān)系:
由公式(1)可以看出,F(xiàn)A濃度會影響NH+4的濃度,而進水氨氮濃度的高低又直接影響短程硝化反硝化的進程和硝化結(jié)束后系統(tǒng)內(nèi)亞硝酸鹽的積累。由于廢水中FA濃度無法直接測定,通常采用下式來計算:
其中:Kb/Kw=exp[6334(273+t)],Kb為氨的離解常數(shù),Kw為水的離解常數(shù)。
由公式(3)可以看出,溶液中的FA濃度是溫度和pH的函數(shù)。
Aathonisen發(fā)現(xiàn)[6],在實驗所用的反應(yīng)器中,亞硝酸化被抑制的游離氨限度為10~15 mg/L。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學(xué)者在FA對亞硝酸化的抑制濃度上得出的結(jié)論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即通過控制反應(yīng)器內(nèi)游離氨濃度,使其高于亞硝酸鹽氧化菌的抑制濃度,而低于氨氧化菌的抑制濃度,從而實現(xiàn)亞硝酸鹽積累,即亞硝鹽氧化菌對游離FA的敏感性要高于氨氧化菌。
各種微生物均存在最適的生長溫度,不同微生物最適溫度存在差異。利用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不同的溫度效應(yīng),有助于富集氨氧化菌從而實現(xiàn)短程硝化。亞硝酸鹽氧化菌對溫度的敏感比氨氧化菌更高。在20℃時,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分別為0.801 d-1和0.788 d-1。由于兩類菌群的反應(yīng)活化能(Ea分別為68 kJ/mol和44 kJ/mol)或溫度系數(shù)(θ'分別為0.094和0.061,也就是說亞硝化菌對溫度變化影響的比硝化菌更加敏感)不同。當(dāng)溫度5~12℃時,氨氧化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小于亞硝酸鹽氧化菌;當(dāng)溫度12~40℃氨氧化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高于亞硝酸鹽氧化菌[7]。因此,升高溫度不但能夠加快氨氧化菌生長速率,同時還能擴大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在生長速率上的差距,有利于篩選亞硝酸菌,淘汰亞硝酸鹽氧化菌。
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對pH值非常敏感,亞硝酸鹽氧化菌生長的最佳pH為7.4~8.3,而氨氧化菌的最佳pH則高于8[8]。利用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的最佳pH的不同,控制混合液中pH,就能控制硝化類型及硝化產(chǎn)物。
pH對實現(xiàn)短程硝化的影響主要包括兩方面: (1)對氨氧化菌和亞硝鹽氧化菌的影響;(2)對基質(zhì)有效性和抑制劑毒性的影響。一般認(rèn)為,高濃度氨氮和亞硝酸鹽氮都會對硝化過程產(chǎn)生抑制作用,其中真正起抑制作用的抑制劑分別為 FA和HNO3。氨氧化菌和亞硝酸鹽氧化菌的增殖與基質(zhì)(氨氮和亞硝酸)、溶解氧、溫度都呈現(xiàn)一定的關(guān)系。由于基質(zhì)濃度受FA、pH值的影響。所以,通過控制上述因素,就可以控制兩類細菌的增殖,使氨氧化菌成為優(yōu)勢菌,從而來實現(xiàn)短程硝化。
廢水的生物脫氮過程中,短程硝化與完全硝化相比有諸多優(yōu)點。實現(xiàn)短程硝化的本質(zhì)是創(chuàng)造合適AOB的生長條件,確立AOB的競爭優(yōu)勢,抑制NOB的活性,使AOB成為優(yōu)勢菌屬。其控制因素有溶解氧(DO)、游離氨(FA)、溫度、pH,需綜合考慮多個影響因素的聯(lián)合作用,從而有效實現(xiàn)短程硝化反應(yīng)過程控制。
[1] 高大文,彭永臻,潘威.SBR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工藝的研究[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shù)與設(shè)備,2003,4 (6):2-4.
[2] 袁林江,彭黨聰,王志盈.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J].中國給水排水,2000,16(2):29-31.
[3] Garrido J M,van Benthum W A J,van Loosdrecht M CM,et al.Influenc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a biofilm airlift suspension reactor[J].Biotechnol Bioeng,1997,53(2):168-178.
[4] Ruiz G,Jeison D,Chamy R.Nitrification with high nitrite accumulation forthe treatmentofwastewaterwith high ammonia concentration[J].Water Res,2003,37(6):1371-1377.
[5] Villaverde S,Garcia-encina P A,F(xiàn)DZ-Polanco F.Influence of pH over nitrifying biofilm activity in submerged biofilters[J].Water Res,1997,31(5):1180-1186.
[6] Anthonisen A C,Loehr R C,Prakasam T B S,et al.Inhibition of nitrification by ammonia and nitrous acid[J].Water Pollut Control Fed,1976,48(5):835-852.
[7] Hellinga C,Schellen A,Mulder J W,et al.The SHARON process: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nitrogen removal from ammonium-rich waste water[J].Water Sci Technol,1998,37 (9):135-142.
[8] Metcalf&Eddy.Wastewater engineering treatment and reuse[M].Fourth Edition.USA:McGraw-Hill Companies,2003.61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