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干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巴馬縣民族醫(yī)院,廣西 巴馬 547500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多發(fā)且極易反復發(fā)作性疾病之一。筆者自2009.6~2011.8運用壯醫(yī)針刺療法配合壯藥熏蒸療法相結合治療82例各型頸椎病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全部82例頸椎病患者均為我科住院或門診病人,西醫(yī)診斷分型符合2000年第五版西醫(yī)外科學頸椎病臨床診斷及分型標準[1];中醫(yī)證型分類符合2002年8月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規(guī)劃教材系列叢書之一-針灸治療學中對于頸椎病的中醫(yī)分證標準[2]。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38歲;病程4天至6年,平均9個月;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45例,脊髓型頸椎病9例,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22例;中醫(yī)證型屬風寒痹阻36例,屬勞傷血瘀17例,屬肝腎虧虛29例。
2.1 壯醫(yī)針刺療法:(1)取穴:扁擔穴、肩胛環(huán)穴、項棱穴、大椎穴、風池穴、肩井穴、風門穴、身柱穴、后溪穴等。(2)手法:扁擔穴、肩胛環(huán)穴、項棱穴、大椎穴、風池穴、肩井穴、風門穴、身柱穴用蓮花針拔罐逐瘀法。后溪穴用吐納瀉法,每穴瀉2次。每周治療4次,每次選穴4~6個,輪流取穴,4次為1療程[3]。
2.2 壯藥熏蒸療法: (1)風寒痹阻型選用楓荷二藤湯加減,參考處方如下:半楓荷100g,楓樹寄生40g,海風藤40g,追風藤40g,桂枝40g,麻黃25g,透骨草30g,生艾葉30g,羌活30g;(2)勞傷血瘀型,參考處方如下:五爪龍30g,雞血藤30g,四方藤30g,狗骨30g,大羅傘30g,千斤拔30g,赤芍30g,川芎30g,桃仁30g,紅花30g,老蔥30g,麝香2g,葛根30g;(3)肝腎虧虛型:其中,偏陰虛者選用女蓮靈芝湯加減,參考處方如下:女貞子45g,旱蓮草45g,靈芝45g,牛膝30g,雞血藤30g,木瓜30g,當歸30g,丹參30g,透骨草30g;偏陽虛者選用右歸丸加減,參考處方如下:熟地黃30g,山藥30g,山萸肉30g,枸杞30g,杜仲 30g,菟絲子 30g,附子 15g,肉桂 30g,當歸30g,鹿角膠30g,草烏20g,川烏20g,一支蒿30g,透骨草30g,生艾葉30g,羌活30g。用法用量:上述方藥水煎,應用三洲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熏頸肩部,每次40分鐘,每日兩次,7天1療程。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部分消失或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4.1 風寒痹阻36例,病程最長3年4個月,最短4天,平均3個月11天,療程最短3天,最長16天,平均6天,治愈32例,占88.88%,好轉4例,占11.12%,無效0例,占0%。
4.2 勞傷血瘀17例,病程最長5年4個月,最短8天,平均7個月9天,療程最短7天,最長18天,平均9天,治愈15例,占88.23%;好轉2例,占11.77%,無效0例,占0%。
4.3 肝腎虧虛型29例,病程最長6年,最短4個月,平均13個月4天,療程最短14天,最長45天,平均28天,治愈21例,約占72.41.%;好轉6例,約占20.69%,無效2例,約占6.90%。
黃某某,男,42歲,農(nóng)民,2010年8月23日初診。
訴左側頸肩部反復疼痛6年,加重2天。患者從事竹涼席的編織工作。患者于6年前因長時間從事竹涼席的編織工作后開始感覺左側頸肩部疼痛不適,病情常在勞累、感寒、受潮時加重,曾在多家醫(yī)院診斷為頸椎病,但經(jīng)多方治療均未治愈。2天前患者因秋收垂首切割稻谷后癥狀明顯加重而到我科就診。就診時左側頸肩部疼痛難忍,頸部、左手活動時疼痛加劇。舌質暗,苔白略厚,脈弦澀。
壯醫(yī)診斷為勞傷血瘀夾寒型活邀尹 (頸椎病),選擇壯醫(yī)針刺療法配合壯藥熏蒸療法治療。
取穴:肩胛環(huán)穴、項棱穴、大椎穴、扁擔穴、風池穴、肩井穴、風門穴、身柱穴等。
手法:壯醫(y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每周治療4次,每次選穴4~6個,輪流取穴,4次為1個療程。
壯藥熏蒸外用方:半楓荷100g,五爪龍40g,雞血藤40g,四方藤40g,狗骨40g,大羅傘40g,千斤拔40g,赤芍30g,川芎30g,紅花20g,老蔥30g,麝香2g,葛根30g,草烏20g,川烏20g,透骨草30g,楓樹寄生30g。上方水煎,應用三洲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熏頸肩部,每次40分鐘,每日兩次,7天1療程。
經(jīng)過1個療程的綜合治療后,左側頸肩部疼痛明顯減輕,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疼痛完全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頸椎病從詞義看應是泛指頸段脊柱病變后所表現(xiàn)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的看法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fā)性椎間關節(jié)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jīng)、血管損壞而表現(xiàn)出的相應癥狀和體征[4]。其部分癥狀分別見于中醫(yī)學的“項強”、 “頸筋”、 “頸肩痛”、 “頭痛”、“眩暈”等病癥中。傳統(tǒng)認為本病好發(fā)于40~60歲中老年人,但近些年來有明顯的年進化趨勢。西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頸椎間盤慢性退變 (髓核脫水、彈性降低、纖維環(huán)破裂等)、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相應縮小、椎體后緣唇樣骨質增生等壓迫和刺激頸脊髓、神經(jīng)根及椎動脈而致。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經(jīng)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jīng)脈痹阻不通而致。而壯醫(yī)學則認為:活邀尹(頸椎病)多因年事較高,或過度勞作,使氣血偏衰,道路功能不足,龍路、火路瘀滯不暢,氣血痹阻于頸項,筋肉不和,失去氣血滋養(yǎng)所致;或因外傷頸部,病久不愈,使氣血瘀滯不通,局部失養(yǎng),發(fā)為本病。
治療上,傳統(tǒng)的針灸療法和內服中藥方法雖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患者本能的恐懼每天針灸,及中藥特殊的氣味,使得患者的依從性較低,時常有抵觸現(xiàn)象。藥物熏蒸療法是通過熱藥的雙重作用而取效,熱能疏松腠理、開發(fā)毛孔,活血通絡,松弛痙攣肌筋;藥能對癥治療,療病除疾,兩者配合而用,則事半功倍。追溯其淵源,熏蒸療法,作為有效的外治方法之一,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早在二千年前的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jīng)》中即有“病在骨、淬針藥熨。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等記載。但長期以來,由于熏蒸治療設備落后、操作使用不方便等問題的存在,使這一療法在臨床上很少應用。我科應用三洲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辨證選用切合病證的壯藥熏蒸病灶局部,避免了口服中藥的痛苦,藥力強而作用部位專。而壯醫(yī)蓮花針拔罐逐瘀療法以其針法獨特、痛苦少、間隔時間較長的特點亦深受患者的喜愛,兩療法相結合,相得益彰,療效顯著,臨床值得運用、推廣。
[1]吳在德,鄭樹,等.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及分型.西醫(yī)外科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963-965.
[2]王啟才,楊駿,高樹中,廖方正,等.頸椎病的中醫(yī)證侯分類.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201.
[3]黃謹明,宋寧,黃凱.活邀允 (頸椎病)的治療.中國壯醫(yī)針灸學[M].廣西民族出版社,2010:228-229.
[4]吳在德,鄭樹,等.頸椎病.西醫(yī)外科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