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以升 宋雅光
2006~2010年,江蘇省射陽縣陳洋鎮(zhèn)、合德鎮(zhèn)成功示范了“萵筍—糯玉米—芫荽”的高效栽培模式,采用保護地與露地生產相結合的栽培模式,實現(xiàn)了用地與養(yǎng)地相結合,2010年示范面積達33.3 hm2。每667 m2產萵筍 3500~4 000 kg,產值 3 000元;糯玉米800~1 000 kg,產值1 600元;芫荽750 kg,產值 2 500元;實現(xiàn)每667 m2年總產值 7100元,純收入4 500元左右。
9月下旬整地施肥做畦,通常畦寬7 m(不包括墑溝),搭建南北走向的鋼架大棚,跨度6 m,棚內中央走道寬0.4 m。10月初在距離棚邊35 cm和距離走道15 cm處順棚向開8條定植溝,溝與溝相距33 cm,溝深3.3 cm。萵筍10月上旬在定植溝內定植,株距25 cm,次年2月下旬至3月初收獲結束;糯玉米2月下旬選地制缽育苗,3月下旬移栽,行距0.75 m,株距0.25 m,6月中旬收獲;芫荽6月下旬播種,9月中旬收獲結束。
2.1 選擇優(yōu)良品種 選用耐低溫、不易抽薹的品種,如成都二白皮、圓葉白皮、青香秀等。
2.2 培育壯苗 每667 m2大田需種50~80 g,需苗床凈面積100~120 m2。苗床與大田面積比1∶6。播種前7~10 d(天)每667 m2苗床施腐熟有機肥1 500 kg、45%三元復合肥25 kg,隨即深耕混勻。播前曬種1~2 d(天),將種子用冷水浸4~6 h(小時),然后用紗布瀝干水,放入冰箱冷凍室(溫度-5℃左右)冷凍12 h(小時),再置于室內常溫下催芽。播種前苗床先澆透水,待水分下滲后播種,播后覆土,覆土厚度以剛蓋沒種子為宜,之后覆蓋秸草保墑出苗。幼苗2葉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30 g兌水15 kg噴霧控制幼苗徒長;3葉期間苗,苗距以10 cm見方為宜,以利培育健壯大苗。
2.3 適時定植 移栽前7 d(天)在畦內每667 m2施腐熟雞糞肥2 000 kg、過磷酸鈣50 kg、硫酸鉀10 kg。苗齡25~30 d(天),約在10月初幼苗5~6片真葉時帶土起苗定植,株距25cm,栽植深度以子葉節(jié)剛入土為宜。
2.4 水肥管理 澆足定植水。緩苗后結合澆水可用稀薄農家有機液肥在溝內澆施2~3次,以促苗生長;在蓮座后期至莖膨大初期每667 m2用25%的助壯素40 mL兌水20 kg進行葉面噴霧2~3次,每次間隔5~6 d(天),控莖抽長,促莖增粗增重;肉質莖膨大初期,每667 m2用碳酸銨100 kg于株間開穴深施,并用稀薄農家有機液肥沖施,水分洇下后封閉穴口,以促進肉質莖快速膨大。肉質莖膨大后期土壤保持傍晚見干,早晨見濕,水分過小影響肉質莖膨大,水分過大則肉質莖易裂皮導致軟腐病、霜霉病的發(fā)生。
2.5 溫度管理 萵筍莖葉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1~18℃。11月初氣溫下降并出現(xiàn)霜凍天氣時應及時扣上大棚薄膜保溫。并在距大棚邊沿0.2 m處和大棚中央走道邊沿處插上內棚支架,跨度2.6 m,支架頂高0.5 m,支架間距1.0 m左右。當氣溫降到5℃時在內棚支架上覆蓋內層膜。棚溫管理掌握白天16~18℃,夜間0℃以上,以莖部不受凍為原則。
2.6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軟腐病等,分別用甲霜靈(雷多米爾)、異菌脲(撲海因)、農用鏈霉素等藥劑防治。
2.7 及時采收 在次年2月下旬3月初采收。當萵筍肉質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獲適期。
3.1 品種選擇 糯玉米可選擇長勢強、抗性好、口感優(yōu)的品種,如蘇玉糯1號、浙玉糯1號等。
3.2 制缽育苗 在冬前選擇土壤疏松、肥沃、背風向陽地塊作苗床,并翻土促進熟化。在播前15 d(天)左右,每平方米苗床施過磷酸鈣50 g、氯化鉀25 g、農家有機液肥5 kg,肥土拌勻待用。一般于2月下旬用培肥過的床土制缽育苗。在制缽前一天澆水,床土以手捏成團、齊胸落地即散為宜,使用制缽器制缽,要求缽直徑5~7 cm。排缽要緊靠、錯開排列,缽面平整,每缽播一粒種子,播后蓋土要求深淺一致,以利出苗整齊。播后采用地膜、內層棚膜、大棚薄膜三膜覆蓋保溫育苗(可在萵筍棚內預留一塊地作為糯玉米苗床,一般苗床與大田比為1︰20)。
3.3 適時移栽 及時清理前茬,整理內層棚架,在大棚內于3月中下旬玉米秧苗有4葉左右時移栽。利用原萵筍內棚架按等行距單株順棚向定植,一小棚4行,行距75 cm,株距20 cm,每 667 m2栽 4 400株左右。澆足定植水,蓋內外棚膜保溫促長。棚內溫度管理,白天25~28℃,夜間15℃左右。4月中旬撤去內層棚膜,5月上旬撤去大棚膜,以增加光照促苗穩(wěn)健生長。
3.4 及時追肥 由于前茬施肥較多,因此可不施基肥,但要及早追肥,植株8~9葉時施攻稈肥,每667 m2施尿素8~12 kg、氯化鉀14~16 kg,并進行中耕培土和適當灌水,以促進氣生根生長。在大喇叭口期(約12葉)施攻穗肥,每667 m2施尿素14~16 kg,以促進果穗發(fā)育,增加粒數(shù),減少禿頂,增加產量。
3.5 植株調控 可在零星抽雄穗時每667 m2用25 mL玉米健壯素兌水50 kg噴施上部葉片,以控高壯稈增產。
3.6 害蟲防治 苗期螻蛄、地老虎為害常常會造成缺苗斷壟,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防治。大喇叭口期以后玉米螟的為害比較嚴重,可用菊酯類農藥或BT乳劑灌心防治。
3.7 適期收獲 一般于6月中旬、授粉后23~25 d(天)采收鮮穗,3~5 d(天)采收完畢。
4.1 品種選擇 宜選用抽薹晚、生長速度快、耐熱、產量高的品種,如山東大葉、萊陽芫荽、四季香芫荽等品種。
4.2 整地施肥 結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雞糞1 000 kg、餅肥 50 kg、優(yōu)質復合肥 30 kg。
4.3 化學除草 播前每667 m2可用48%氟樂靈乳油100~150 mL兌水50 kg,在地表均勻噴霧。施藥后應立即混土,混入土壤深度為3~5 cm,隔2~3 d(天)后方可播種。
4.4 適時播種 播前,先碾碎種果,再浸種12 h(小時),將吸脹的種子清洗、濾干,裝入濕布袋放到冰箱冷藏室內,在8~10℃下保濕催芽。每667 m2播種量為3~4 kg。6月下旬撒播,播后進行一次鎮(zhèn)壓保墑,然后在畦面上覆蓋稀疏的稻草,再在原大棚架上覆蓋一層遮陽網(wǎng)。
4.5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撤去畦面上覆蓋的稻草。苗高4~5 cm時進行疏苗、除草,苗距2~4 cm。間苗后結合灌水追施1次稀薄農家有機液肥。苗高7~8 cm時追施1次速效氮肥。進入植株生長旺盛期,堅持肥水結合、輕澆勤澆,每隔7~10 d(天)或每采收一次追肥一次,每667 m2隨水追施腐熟糞肥 500~600 kg。
4.6 適時采收 出苗后40 d(天)左右,當植株高達15 cm時,即可間拔分批采收,一般7~10 d(天)采收1次,至9月中旬采收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