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從2001年開始的《作文教學通訊》到后來的《作文教學研究》,至今已整整10個年頭了。10年來,《作文教學研究》在全國各地語文界的熱情支持下,為課程改革推廣盡了綿薄之力。作為“展示全國作文教研成果的學術長廊”、“匯聚全國作文教學經(jīng)驗的交流廣場”,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當此創(chuàng)刊十年之際,我們對尊敬的作者、讀者深致謝忱!
最近本刊編輯部組織了部分浙江省的封面人物就雜志創(chuàng)刊10周年進行了筆談,現(xiàn)刊登如下:
楊麗佳——全國模范教師、浙江省縉云縣實驗小學副校長
要說我與哪一本教學雜志感情最深,當數(shù)《作文教學研究》。
2005年,我的作文教學《記一件成功的事》獲得了全國作文教學一等獎,于是,從此喜歡上了作文教學研究。然而,內(nèi)心總有那么一點空虛,因為翻閱著各種教學雜志,關于作文教學的論文卻不多,這顯然讓我“吃不飽”。2006年,一位同行向我推薦了作文報社的《作文教學研究》雜志,并贈送了一本。一拿到,我便愛不釋手。封面人物的突出事跡,大量的作文教學論文、案例,讓我沉浸其中,潛心學習,并夢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在雜志上發(fā)表一篇論文。
機會終于來了,而且來得如此驚喜。2007年8月,雜志社編輯老師向我約稿并索要我的教學實績材料。將材料寄過去后,雜志社竟然不但要刊發(fā)我的作文教學論文,還要讓我上封面人物!這讓我簡直不敢相信是真的!直到2007年12月,《作文教學研究》雜志寄到我手中,望著封面上那個一臉燦爛的楊麗佳,我才相信這一切是如此真實!
從此,與《作文教學研究》雜志的不舍情緣真正開始了。我不但自己訂閱,而且還不斷向身邊的同事推薦。至今,我已在雜志上發(fā)表了兩篇文章,我校的語文老師也積極向雜志社投稿,已有兩位同事的論文被采用刊出。
2009年,我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還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去年還進了《作文報》浙江省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基地專家組。回想起來,與《作文教學研究》雜志帶給我的知識和自信是絕對分不開的。
我想,對《作文教學研究》雜志的深情厚誼,這輩子我是永遠也化不開了。
童丹絨——浙江省寧??h強蛟鎮(zhèn)中心小學副校長
讀師范時我就開始接觸一些教學類雜志,參加工作以后,對教學雜志的關注就更多了。在琳瑯滿目的眾多雜志里,說實話,《作文教學研究》并非我的初戀,但我堅信這份刊物會一直伴隨我的語文教學生涯。
我與《作文教學研究》的結識是在工作十余年之后,當時正處于自己專業(yè)成長的轉(zhuǎn)型期。我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經(jīng)驗積累,也漸漸確立了自己的研究重點——閱讀與習作的高效整合,但是苦于具體的方法指導,感覺迷茫、困惑,正所謂眼高手低,無從下手。就在這時我看到了《作文教學研究》,吸引我的最大的亮點是對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問題——作文教學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清晰地透視,該雜志集中了全國各地作文教學研究者最前沿、最成功的精華。在《作文教學研究》里既有理論層面的闡述和引領,又有實踐操作層面的具體方法指導,這對一線老師來說,無疑就是遇上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既可以得到專家的引領,又能及時得到同行的指點。每期的《作文教學研究》一到,我就先翻看目錄,尋找是否有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困惑的相關問題的文章,然后迫不及待地翻閱、品讀,每次總能有預期的收獲,當然每期也會給我?guī)硪馔獾捏@喜。
閱讀雜志里的好文章真是一種享受,尤其是讀完后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真是絕妙。這些年來,《作文教學研究》伴隨我成長,相信《作文教學研究》還將給我?guī)砀嗟捏@喜!
劉春文——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文教局教研室教研員
《作文教學與研究》,今年是您十周年的誕辰,除了興奮則是激動。
現(xiàn)在,外面是綿綿的雨絲,天氣也陡然降溫了,想起曾與您一起走過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
認識您,是一種偶然,更是一份幸運。
剛工作的那幾年,《作文報》是我那時結識的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作文專業(yè)報紙,雖來自遙遠的內(nèi)蒙古,卻是如此親熱。我指導著學生細細品讀,慢慢鑒賞。漸漸地,我指導著學生作文并修改,后來便自己掏錢試著將其中的優(yōu)秀作文陸陸續(xù)續(xù)地寄往報社。終于有一天,樣報穿過遙遠的空間,從內(nèi)蒙古飛到了學生身邊,還伴隨著5元或者10元的稿費,對當時的學生來說,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啊!我快樂著,為我的學生的作文發(fā)表而喜悅。當時我提出一個建議:比比誰發(fā)的文章的多,于是班級掀起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潮,“鑒荷”文學社的雛形也在那時漸露端倪。教學相長,可能就是這種感覺吧。
還記得那天,傳達室多了來自《作文報》的信,里面是告知我的《x+全命題——掀起命題又一個沖擊波》被《作文教學研究》雜志錄用。帶著一絲疑惑,拉開了我與編輯老師交往的序幕。編輯部的老師肯定了我論文的價值,更給了我很多建議,幫助我明確今后的學術研究方向。在此后的日子里,《考場作文失誤談》、《無痕化作文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走出迷失的課堂》、《問題生成與發(fā)現(xiàn)》等論文相繼發(fā)表在《作文教學研究》上。2004年12月,本人又非常榮幸地成為第12期雜志的封面人物。
2005年,我考上了杭州師范大學中文碩士專業(yè),于2009年順利完成了學業(yè)。2010年公開招考入紹興市越城區(qū)文教局教研室,擔任初中語文教研員。近幾年,也獲得了一些榮譽: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第六屆“語通杯”全國中語“十佳教改新星”,浙江省首屆基礎教學改革先進個人,第五屆紹興市學科帶頭人,2006-2007年度紹興市教科研先進個人,縣教壇新秀,紹興市首屆青年教師“研究者聯(lián)盟”成員,紹興市中小學學科教研大組(學科教學研究核心組)成員,紹興市“領雁工程”優(yōu)秀導師。
感謝《作文教學研究》!感謝有您相伴的日子!
過去的日子,我將深深地珍藏!未來的日子,我將依舊與您攜手同行!
王紅霞——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小學教導主任
《作文教學研究》雜志10周歲了。從2005年與她相識,相依相伴竟已走過了六年。回想剛與她相識相知的這些年,不禁感慨萬分。
與她相識是緣于一次漫談式的交流會。那一次,學校請來了《作文教學研究》雜志的編輯老師與學校骨干教師座談。輪到我發(fā)言時,我談了當時在教育科研上的一些困惑。當時我剛完成“新課程下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目標的有效達成”的研究,一時之間,竟找不準接下來該做些什么。編輯老師聽后讓我把那篇文章交給他看看。看后,他指出其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一點還可以更深入地進行探究。查閱文章,課堂實踐,整理文稿,終于《情境創(chuàng)設與情感目標的達成》一文全新出爐,發(fā)表在《作文教學研究》2005年8月刊上。當月我就拿到了這刊印著我生平第一篇發(fā)表文章的《作文教學研究》,內(nèi)心的激動可想而知……2009年,我非常幸運地成為當年第5期《作文教學與研究》雜志的封面人物,論文《借鑒文本細節(jié)描寫,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做為首篇發(fā)表……
干凈單純的色調(diào),瀟灑干練的刊名,自然親切的封面形象,豐富多彩的欄目薈萃……《作文教學研究》總令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在《作文教學研究》這塊凈土上,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一起談感受,一起悟真諦。幾年來,我們學校不下十位老師的文章在《作文教學研究》上發(fā)表,既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老師們開始有意識地對以往都是繞道而走甚至退避三舍的作文教學進行嘗試,進行探究。
我沒有高深的理論素養(yǎng),也沒華麗的文字表述,但我以一個小學普通語文教師的身份,用平白而質(zhì)樸的話語來表達我以及我的同事們對于《作文教學研究》的由衷的贊美和真摯的祝?!?/p>
《作文教學研究》,生辰快樂!
柴冬青——浙江省特級教師、寧海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
2001年,我有幸成為浙江省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協(xié)作組成員,在嘉興平湖市召開浙江省小學作文教學研討會時,認識了《作文教學研究》(那時還是《作文教學通訊》)的編輯老師,從此結緣。而今,我尋找自己與《作文教學研究》同行10個年頭的蹤跡,我搬出了:一堆教案,一稿、二稿、三稿……多已泛黃;一疊教學隨筆,大多涂改的只有我自己才看得明白;一大摞筆記——我的貌似垃圾的精華;還有那剪貼本、復印材料,以及滿是記號和旁注的各類教學刊物、書籍……教學躬耕與《作文教學研究》刊物相依,在行動中研究,研究中學習,學習中實踐,實踐中反思。我的心血、我的快樂、我成長的足跡……全在其中。
與《作文教學研究》同行的10個年頭中,我和教師們以學校為基本研究單位,結合中國寫作協(xié)會青少年寫作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搭建的《作文報》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基地學校交流平臺,我們上研討課、寫論文、開展教學技能比賽,區(qū)域合作,優(yōu)勢互補,解決了許多教師在教學上的盲區(qū)。我的多項科研成果先后獲寧波市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寧波市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廳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成果逐漸向省內(nèi)外輻射。近三年,我校學生在國家級報刊上發(fā)表作品40篇,省市級165篇,69人的作品分別獲全國性優(yōu)秀作品一、二、三等獎。并結集出版學生發(fā)表作品精品集《遺惠拾珠》兩本。教師發(fā)表與獲獎論文國家級的有77篇,48%的教師應邀外出上課、講座,一批骨干教師脫穎而出。這種多元交往,立體交流的過程,不僅促進了教師們的專業(yè)成長,成就了我自己,也提升了學校的品位。
或許人們會感嘆,區(qū)域合作,優(yōu)勢互補,教師互動互學,傳播、分享、研討的過程,確實太重要了。是的!但這里還涉及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脫離了一線教研的刊物,即無根之木 無源之水;一線教研若無相依的刊物,又似水之無池,沒有了棲身之地。《作文教學研究》植根于一線教學實踐,它與一線教學研究相依相伴,讓一線教學研究塵埃落定、棲身回家,又進一步為教學一線服務,從而促使《作文教學研究》更富活力。
黃吉鴻——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人民小學副校長
七年前的夏天,我遇到了《作文教學研究》。那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一位同事手中見到了這份雜志。
那時,我正在琢磨“幽默作文”,于是,我將寫好的論文投了過去。不久,我便和《作文教學研究》雜志的編輯相識了。
我的論文經(jīng)編輯老師悉心的點撥,精心的修改后,終于在《作文教學研究》上發(fā)表了。一行行文字散發(fā)著油墨特有的芳香。手捧樣刊,我心里有著說不出的親切、舒服??粗?jīng)由自己心靈淌出的文章得以發(fā)表,這絕對是一件幸福的事。
每一位老師都有自由言說的內(nèi)在欲望,同時,我們又深深渴望自己的言說能夠形成文字,能夠發(fā)表。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說的,文章是不死的。發(fā)表文章能夠讓老師體會到一種生命的尊嚴,能夠喚醒事業(yè)的激情?!蹲魑慕虒W研究》像一支火把,點燃了我的夢想。
夢想之門已經(jīng)打開,心靈悄然醒來,我把握機會,筆耕不輟,關于作文教學的論文多篇發(fā)表在《作文教學研究》雜志上,還榮幸地當選為“封面人物”。
一本雜志喚醒了一個人——我。也讓我得以結識一群非常優(yōu)秀的人。
這份精彩的教學雜志,召集了一群有著相同生命密碼的人,因為對作文教學的思考,集結在一起。在這兒,言說是自由的,個性是張揚的,文字是靈動的。就在這個平臺上,許多同行和我一樣,經(jīng)歷了這樣的角色轉(zhuǎn)換:先是觀察者,然后是欣賞者,最后成為參與者。對于里面的文章,我們也歷經(jīng)了這樣的審美過程,驚訝、贊嘆和愛慕。終于,產(chǎn)生了一種“見賢思齊”、“心向往之”的激情。
因了這本雜志,我們成立了“浙江省《作文報》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基地”,我們有了組織,有了活動,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這些朋友中,有小學同行、中學同仁,更有大學教授、專家和編輯部老師和教育部門的領導。圍繞著共同的話題,我們自在坦誠有益地開展了對話交流,探索實踐。
一切,都是因為有了《作文教學研究》。
《作文教學研究》是你、我、他作文教學之路上真誠的伴侶和師長。
鄧中肯——浙江省嘉興市名師、平湖中學副校長
早在1988年我就開始進入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只是孤人小旗,單槍匹馬,左沖右突,雖也有業(yè)績(學生考場作文得分率提高,發(fā)表與獲獎習作頗多,文學社團紅火,教師本人論文,作品不少)但不成氣候,影響也有限。
走在作文教學的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無助。哪怕就是自己所在的教研組,基本上無人對作文教學的研究感一丁點的興趣;所謂的作文教學,大家也基本上處于無序、無效、無奈的狀態(tài)之中。盡管我孜孜不倦,企圖鼓搗出點什么名堂,但無人響應,也無人喝彩。一路上,四處探望,終不見楊柳依依的繾綣,也不聞翠鳥啾啾的脆音,只依稀聽得見自己零碎又零亂的腳步聲。就這樣子地闖蕩了十幾年。
2001年結識了作文報社的《作文教學研究》(原本是《作文教學通訊》)以及《作文報》,盡管是來自北方大草原的朔風,但身處江南和煦之風的我,分明感受到了一股清冽的空氣。不久我就率整個教研組的全體成員,以子課題的方式加盟,融入了這股令人企盼的勁風。我們以“大語文教育下‘新寫作’的研究與實驗”為引擎,推動這個以青年教師為主的全組成員的專業(yè)化成長,以創(chuàng)新寫作課、下水作文、教師文學、原生態(tài)閱讀等教研活動為銀針,對準穴位,刺激研究,萌生作文教學的多桿綠枝。
幾年下來,雖艱難困苦但終究玉汝于成。目前組內(nèi)已有10位教師加入了縣市級乃至省級作家協(xié)會,有4位教師先后出版了個人專著,有9人被評為各級名師……本人有幸成了2004年第1期的《作文教學研究》上的封面人物。
而今,走在作文教學的路上,直感芳草萋萋,落英繽紛,美不勝收。
俞國平——浙江省特級教師、樂清市育英學校副校長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思想的發(fā)酵是慢的過程,是來自閱讀實踐的過程。優(yōu)質(zhì)的閱讀源就如同一泓清泉的滋養(yǎng),讀之,品之,思之,思想的細胞在穿行,在分蘗,在萌動,在拔節(jié)……于是,一棵蘆葦在成長。
帕斯卡爾說,這是一桿會思想的蘆葦!
蘆葦,隨風而蕩,若飄若搖,卻止于其根;思緒無限,悠遠恍惚,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十年前,在一次省作文教學研討會上,我認識了《作文教學研究》的編輯,從此也與這份遠在內(nèi)蒙古的寫作類專業(yè)雜志結下了不解之緣!讀著一期期飄灑著油墨清香的文章,聆聽著思想者的聲音,感受著雜志編輯們的一絲不茍,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緣,情之所至,感慨萬千。
2004年,我有幸成為雜志的“封面人物”。此后的幾年中,我的論文《作文教學回歸本真》、《“兒童語文”的價值追求與建構》等陸續(xù)在雜志上發(fā)表,也有幸成為《作文報》浙江省寫作教學研究與實踐基地專家組成員。與《作文教學研究》雜志相識的十年來,我從編輯們的身上汲取到許多,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通過雜志、基地等平臺,我也結識了江平、趙世勛、童承基、費蔚等一批浙江省知名的小學語文教學專家,在交流中我更新了教學的觀念,更加辯證地認識了自己的教學方向。在這當中,我有更多的機會面對全省各地的同行進行教學實踐,從繪本讀寫課《愛心樹》到《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古詩教學,到《金色的腳印》讀寫結合,我無不在思考、在嘗試。
三千多個日子仿佛彈指一揮間,但是,因為有了《作文教學研究》的活水的滋潤,十年的教學中我不斷地汲取,也不斷地綻放自己的精彩——感謝《作文教學研究》!
張秋達——浙江省紹興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嵊州市第二中學教科室主任
《作文教學研究》地處邊陲,卻目光深邃而四射,胸懷大江南北。想當年,我在山城的一所高中里默默耕耘——教書、讀書、寫作。一次偶然的投稿,結識了編輯老師。盡管與編輯老師至今尚未謀面,2004年的5月,他來了一個電話,說根據(jù)我的教學實績要將我推上封面人物。就這樣,我上了2004年第7期雜志的封面。
這些年來,我看到浮躁、功利的教育現(xiàn)象,常心生怠意。但想到我背后期待和鼓勵的目光,想到在封面人物介紹中我說過的一句話:“期待有一天,在學者型教師的征途中,踏平坎坷成大道”,就又低頭耕耘,不斷地收獲。如今,我已公開出版專著兩本,發(fā)表文章逾百篇,字數(shù)達一百余萬,其中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發(fā)表四十余篇。被評為紹興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連續(xù)兩屆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學術帶頭人?;仨蹲魑慕虒W研究》辦刊十年,引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提攜了一個又一個類似于我這樣的語文教師,可謂功德無量。
展望《作文教學研究》今后十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任重而道遠。當前,語文教學正經(jīng)歷著危機。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日益嚴重,導致有相當數(shù)量的語文教師的案頭,除了教材、教參、備課筆記和學生作業(yè)本和講義之外,是很難找出另外一本書的。在課堂上左手握教材,右手拿教參;只提倡學生讀書寫作,而自己又不身體力行。自己懶于讀書,惰于寫作;不思踐行進取,只求旁觀守舊。隨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語文教師漸漸老去,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老師不斷增多,要實現(xiàn)語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教師的素質(zhì),是當務之急,也是治本之策。從這個角度說,《作文教學研究》大有可為,大有用武之地。要積極引導教師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才有可能讓教師真正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探究的合作者,發(fā)展的引導者,個性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者,新課程的建設者。
面對下一個十年,我期待著《作文教學研究》在新的起點上再次出發(fā)。
曾宣偉——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副校長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一生中從求學到踏進語文課堂再到別離語文課堂,將近50年。人的一生有幾個50年啊,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是在課堂里度過的,語文課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每一堂課就是生命的腳步,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然而,每次中高考閱卷,當你面對一篇篇作文的時候,我們何等痛心:有多少學生竟然不能寫出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而他們付出的是長達12年的語文學習時光!人生中又有多少個12年?
每每想起這些,我們的靈魂深處是否涌起難以言語的痛楚?是否涌起承擔變革的勇氣?是否在每一節(jié)課中努力踐行?當然,你我的吶喊,聲音過于微弱;但是,千百個你我的吶喊,匯成小溪,千萬個你我的吶喊匯成江河,滔滔奔涌……而這離不開匯成小溪、匯成江河的平臺?!蹲魑慕虒W研究》就是這樣的平臺,這里有作文教學的精彩、感悟、探討、批判、交流、思索、呼吁……
感謝《作文教學研究》,篇篇文章承載著作文教學的故事,沉淀著作文教學的人生意義。
如果說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話,那么寫作教學應有兩種基本的價值取向,即主要體現(xiàn)工具性的實用性寫作和主要體現(xiàn)為人文性的文學性寫作。而實際教學中,“記敘文”讓寫作教學走入歧途。比如1998年高考卷中有人寫“用腳寫字參加高考,戰(zhàn)勝脆弱”,很多人寫“父母雙亡”,被痛批為“假、大、空”,引起作文的大討論。這里有個常識問題:難道文章中的“我”指的就是作者個人嗎?如果是,那么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又怎么寫?這不是“造假”嗎?而實際上“記敘文”這一文體混淆了“真實”與“虛構”等一些寫作的根本性問題,導致寫作教學指向“我”的“現(xiàn)實生活”的當下的經(jīng)驗世界,而忽視了更為深廣的歷史世界和自然世界,這是導致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內(nèi)容空洞”、“缺少真情實感”的重要認識論原因。我認為當前寫作教學變革的首要任務是:實用性寫作和文學性寫作分離,特別是實用性寫作必須有相應的教材和評價。變革是唯一出路,只有在變革的踐行中,我們的語文人生才獲得意義。
但愿,所有的你我更加熱愛《作文教學研究》這片土地,把探索作文教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作為重要方向,繼續(xù)努力耕耘,播種下屬于你的那顆美麗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