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燕 (陜西省華縣瓜坡鎮(zhèn)中學)
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huán)的愛情悲劇故事為題材,以“長恨”為題旨,是繼《孔雀東南飛》《木蘭詩》《陌上?!返让耖g敘事詩之后,出現(xiàn)的第一篇由作家個人創(chuàng)作的有著濃厚浪漫特色和傳奇色彩的七言敘事詩,代表了白詩的最高成就,有“古今長歌第一”“千古絕作”“兒童解吟長恨曲”等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交口吟誦,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
該詩是白居易于唐憲宗元和元年 (公元806年)任周至縣尉時,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聽到民間流傳的故事后有感而作。因作者對李楊愛情的悲劇結局充滿了同情,對唐玄宗的荒淫誤國也有所揭露,因而導致了作品主題的復雜性。讀詩時,我為李楊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所感動;也為它用現(xiàn)實描寫和浪漫構想相交錯的方法刻畫封建帝王的生活,突出人間至愛真情而深深震撼;更為它以鮮明的主旨、精妙的藝術構思在中唐文壇中獨樹一幟而擊節(jié)稱嘆。
《長恨歌》是詩人借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jù)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演化出的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由于對詩中的故事、人物藝術化的處理,那份超越俗世的愛才更引人入勝。
蕩氣回腸的生前之愛與扣人心弦的別離之戀使全詩涇渭分明、條理清晰。
詩開篇,渲染楊貴妃入選宮中的盛況,有玄宗面對眾佳麗卻如饑似渴的“御宇多年求不得”,有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貌,有賜浴華清池、惠及眾姐妹的寵愛,更有“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癡迷。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人類高尚的精神追求,帝妃之愛似乎也無可厚非。
如膠似漆的恩愛生活,使多情的玄宗貽誤政事,詩歌生動地刻畫了李、楊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這是《長恨歌》中最動人的情節(jié)。大將軍陳元禮代表全軍將士清除他們眼里禍國殃民的妖孽,此時堂堂的一國之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雖于心不忍,但也回天無力。詩歌于此寫出了李隆基的主觀愿望和客觀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的殘酷現(xiàn)實。在安史之亂這一巨大的社會動亂中,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夫妻恩斷義絕,貴為一國之君的李隆基與他的愛妃也同樣在劫難逃?!熬跹诿婢炔坏?,回看血淚相和流”,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這怎能不使李隆基痛斷肝腸,并引起無盡的遺恨呢?“長恨”之情于此張本。
唐玄宗對愛妃久而彌堅的愛在詩歌的第二部分得到了延伸和升華,激起歷代讀者心中的漣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庇衅娈愊尚g的道士終于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仙山上見到了化作太真仙子的楊玉環(huán),并且轉寄包含思念之情的信物。人間和仙境的一對情侶竟如此不謀而合:“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至愛真情,千古絕唱。
曲終點題,卒章顯旨,冷靜的政治家和嚴肅的史學家只會在故紙堆中考證一番,卻掩蓋不了長生殿中的海誓山盟。白居易為他們譜寫了一曲無盡的挽歌,李楊二人成了光彩照人的悲劇情侶的藝術典型。這首詩一經(jīng)出現(xiàn),奠定了李楊故事的文學傳統(tǒng),這些故事紛紛被搬上舞臺、銀幕,歷演不衰。傳奇小說、戲曲等形式舉不勝舉。至今在驪山腳下,華清池畔,仍然演繹著大型情景歌舞劇《長恨歌》,場場火爆,觀者潸然淚下,唏噓不已。有情人相顧無言,感同身受。可見,《長恨歌》動人心魄的力量來自它鮮明的愛情主題,曲折的故事。
在長夜漫漫的封建時代,百姓的個性無法張揚,對愛情的渴望只能寄托在牛郎織女、梁祝等美麗神話中。天寶年后,他們又把這份美好的理想編織在一代帝王貴妃的愛情悲劇里。帝王永遠是百姓頂禮膜拜的天之驕子。如梁山好漢只反貪官而不反皇帝;竇娥把主持公道的夢想寄托在最高統(tǒng)治者身上;義和團在國難當頭時發(fā)出“扶清滅洋”的強烈怒吼?!敖y(tǒng)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在這種對帝王的寬容中,難道不包含人們自身的理想,不包含人們對人間自由幸福的追求嗎?人們注視帝王的一舉一動,精神情感,并懷著虔誠的心理一一效仿,長期受禁錮的心靈如枯木逢春。因此,天寶年后,李、楊愛情故事便在長安一帶不脛而走,人們紛紛發(fā)掘故事中美好、真誠的一面進行口頭創(chuàng)作和形體表演。
作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因耳濡目染,一改其諷諭之本,把《長恨歌》寫成了一首凄婉的愛情詩,代表市井里巷之人唱出了人間至愛真情的贊歌。正像人們對牛郎織女等愛情故事口耳相傳一樣,有什么理由不對更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帝王給予最真誠的歌頌呢?
全詩圍繞“長恨”的主旨而展開情節(jié),第二部分“死別之戀”約占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全文的重心,也是出色地體現(xiàn)浪漫特色之處。
回眸第一部分,用極精練傳神的筆墨交待悲劇的起因和悲劇發(fā)生的沉重一幕。由楊玉環(huán)美若天仙的姿色,到玄宗的專寵,繼而樂極生悲,巧妙繞開入壽王府一事,就連玄宗荒廢政事也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作者的一片苦心由此可見一斑,其目的不在批判、諷刺,而是極盡鋪陳之能事表現(xiàn)李楊之愛,為第二部分的“長恨”之情打基礎。
經(jīng)過精心的鋪墊,第二部分“長恨”的思想感情如江水滔滔。層層烘托,反復抒情,想象極其豐富,描寫十分細膩。為襯托出李隆基孤寂冷清的生活,作者“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用黃塵、棧道、高山、旌旗、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以那山的‘清’……水的‘碧’等美景來寫哀情?!庇绕涫腔鼐┖罂坦撬寄畹耐纯嘈那?無論是桃李花開的春日,還是梧桐葉落的秋天;無論是看到芙蓉吐蕊、楊柳飛絮的依舊景物,還是看到梨園弟子、椒房阿監(jiān)的業(yè)已老大;無論是在難以成眠的漫漫長夜,還是在天將破曉之時,李隆基都時刻沉浸在深切的思念和哀痛之中,令人悵然若失,發(fā)“長恨”之憂思。
首先,它不同于主題專一、向統(tǒng)治階級進行勸諫的政治諷喻詩。諷喻詩如《觀刈麥》,就是通過一家人在農(nóng)忙時揮汗如雨的搶收和一位窮婦人抱子撿拾麥穗的情景,揭示“家田輸稅盡”的丑惡現(xiàn)實,借以達到諷諫的目的?!堕L恨歌》素有“愛情和諷諭”雙重主題說,按照這種說法,此詩前后就截然分為兩個部分,與白詩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的風格相違背。其實,本詩前后兩個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整體,更何況如果以“諷諭”計,后文三分之二的重心就成了畫蛇添足之筆,那豈不是有詳略不當、喧賓奪主之嫌?
其次,《長恨歌》本身有篇幅長,描寫細致,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富有傳奇色彩等特點,這是一般諷諭詩所難以容納的。很顯然,白居易是借感傷詩的形式來描寫李楊生死相戀的悲劇。
總之,評價作品的思想性,“只能著眼于作品的實際,而不應只從真實的歷史和生活的概念出發(fā)”。擺脫歷史的束縛,不刻意以皇帝、后妃的眼光來看待作品里的人物,而是以傳奇的筆法賦予其愛情一定程度的普遍意義。作者對李楊追求愛情的執(zhí)著抱著歌頌的態(tài)度,又對其愛情的悲劇結局深表同情?!堕L恨歌》歸根到底是以鮮明的愛情主題獲得贊譽的。
參考資料:
1.蕭滌非等編著《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羅宗強、陳洪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李如鸞《古代詩文名篇賞析》,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