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月園 (江蘇省無錫市山明中學)
書籍不僅是生活,而且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閱讀,是人類謀求發(fā)展的第一需要,是人們終生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是中學生最基本的功課之一。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使閱讀深入學生生活,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主要技能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落實閱讀的三個要素,即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然而,如今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明顯不高,閱讀理解能力普遍偏低,作文也表現(xiàn)出語言貧乏、言而無物的傾向。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fā),在閱讀教學中千方百計地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并使之成為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于那種師生相對,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被動格局。這種格局往往有如下弊端:養(yǎng)成學生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形成一種刻板的學習心理流程;造成學生一種很難糾正的、認為教師是中心的假象;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中學生由天真無忌變得害羞拘謹,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明顯。課堂答問不積極,多因害怕答錯出丑;有學生想說,卻因為課堂氣氛不好而欲言又止;也有學生習慣了“且聽分解”,等著教師講答案。鑒于此,我們可以大膽打破教室中長期固定不變的布置格局。上課時,不妨讓學生分排相對而坐,教室中間空出適當?shù)膱龅?,把講臺變成學生的“論壇”,改換學生視角,把學生推到學習陣地的前沿上,因勢利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室布局的改變,有利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激活了學生的情緒,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每次上閱讀課時,學生們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習很投入、很主動,討論熱烈;學會了在論理中擺事實、講道理、研讀原文;能夠主動走上講臺,面對教師和同學的目光侃侃而談,鎮(zhèn)定大方。
興趣也可以產(chǎn)生于“信任”“責任”。我從學生每天的值日中受到啟發(fā),在閱讀教學中制定了“值學”制度。所謂“值學”,就是每次上課必須有一到兩名學生負責教與學兩方面的事宜。實行起來,精讀課文由教師主導,“值學”的學生充當“助講”角色,主要講解注音、背景介紹、學練要點等,也可以和教師一同設計練習、批閱作業(yè)。略讀則請他們自己設計閱讀思考練習題,突出學練要點,教師完全放手,當一回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
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也可以把教參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設計,體驗備課滋味。這種做法是:指導略讀課文時,教師首先依據(jù)教學要點提出課文的主要學習問題,設計一個“母題”,在自習課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圍繞“母題”提出若干“子題”,然后在課堂上共同討論解疑。這樣,學生不僅“沉入”課文之中探索“子題”設計,而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還能設計出色而恰當?shù)摹澳割}”。
此外,還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1)字詞教學巧借飛白法,教師于閱讀指導中有意留下“破綻”,以引起學生的思辨興趣; (2)議論文教學擺設擂臺法,師生對擂或互換位置;或學生之間設擂,教師從旁教練; (3)課外活動法,組織閱讀學習小組,召開讀書會,主辦專題講座、專題討論,交流心得體會等。通過不同形式培養(yǎng)中學生的暫時興趣,并漸進到穩(wěn)定興趣培養(yǎng),使其產(chǎn)生閱讀的愿望,初步具備廣泛閱讀的基礎,最終形成比較成熟的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己讀書的能力”,從而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比學問更重要。語文教師在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上,必須堅持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恒”字。嚴肅地糾正不良習慣,嚴格地對學生進行良好閱讀習慣的規(guī)范。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不良習慣的克服,都應長久地堅持。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該長期堅持培養(yǎng),要從小事著手。比如,一個學生如果連書籍都不知道愛護,那么很難說他有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相關素養(yǎng)。讀書就應該愛書。要讓學生認識到,道德修養(yǎng)和學問造詣一流的學者名人,都有良好的讀書習慣,都愛惜書籍。在學生閱讀上要樹立榜樣,督促學習,嚴格要求。我常常告訴學生歷史上有爭議人物的讀書經(jīng)驗,使他們懂得不應該因人廢言。比如曾國藩,其讀書論學,是值得學習借鑒的;秦始皇呢,且不論其政績?nèi)绾?,單看他“晝斷獄,夜讀書”的事實,我們可以推知他有一個每晚堅持讀書的好習慣??梢姡己玫牧晳T一旦養(yǎng)成,終身受益。學生如果明白其中道理,實行起來就不是難事了。
在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上,教師不可忽視言傳身教。一個不拘小節(jié)、執(zhí)教不嚴的教師,其學生的習慣必定受影響。我們?nèi)孕杼岢詡魃斫?,尤其注重發(fā)揮身教作用。在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訓練中,教師應該率先示范。比如筆記,讓學生看看教師工整條理的讀書札記,對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不無裨益。
要在糾正學生不良閱讀習慣的同時,讓他們明白良好的習慣是什么,該如何去做。不能紙上談兵,或布置了事。為此,我總要分析所帶班級學生的現(xiàn)狀,參照大綱有關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有針對性地確定培養(yǎng)目標,制定“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目標要求細則”印發(fā)給學生,讓他們貼在語文教科書的封底上,以便對照檢查。實踐證明,嚴格按“細則”去做,學生在克服不良習慣、養(yǎng)成正確讀書習慣方面效果明顯。
語文教師不能局限于“傳道受業(yè)解惑”,還應根據(jù)中學生的實際,切實有效地指導他們掌握一些必需的、科學實用的讀書方法。中學生可謂讀書有年,然而會讀、善讀者畢竟不多。作為學生,他們更需要正確的學法指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前人學習的有效方法。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可以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是領會和理解文章的一種好方法。而達到成誦的地步,則能準確把握文本情感的脈搏,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增強語感,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新語文大綱也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這無疑是對學生較高閱讀能力的期望。書讀得多了,語感就強;積累多了,語文能力自然增強。
法國著名思想家布豐說:“讀書不作記號等于不讀?!痹陂喿x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摘抄精彩詞句、修辭等,并隨時記下自己的體會、感受,通過邊讀邊評的方式,把讀、記、想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真正把書讀懂、讀活、讀透,積累起豐富的知識。學生要懂得學習別人文章的長處,對文章妙處進行玩味和欣賞。閱讀時認真作記號、寫批注,其實就是促使自己在讀書時開動腦筋,記錄某些思想火花,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閱讀方法,所以教育家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p>
叔本華說:“閱讀是在走別人的思想路線,只有通過寫作才能把閱讀來的東西消化掉,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笨梢?,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讀必須和寫結合起來。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必要指導學生將“讀”和“寫”的“經(jīng)脈”打通,以讀助寫,借寫促讀,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寫來鞏固閱讀的效果,最終取得雙贏的教學效果。
閱讀是積累的過程,閱讀的目的是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感悟人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是閱讀的三個基本因素,語文教師只有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這三個因素的培養(yǎng)與指導,使學生對語文閱讀形成具有個人心理特征的穩(wěn)定興趣,在學習生活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有可能切實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