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熙 慕 青 王 濤
(1河北省中醫(yī)院 050011 2、3內(nèi)蒙古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 014010)
瘙癢癥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皮損的皮膚病。季節(jié)性瘙癢癥冬季常由氣候干燥引起,在使用肥皂洗浴后或脫衣睡覺時瘙癢加劇,尤見于小腿脛前。少數(shù)患者夏季發(fā)病,秋季自愈,病因不明[1]。筆者對在臨床實踐中藥物的不同種類、不同劑型但相同途徑的使用情況及療效進行觀察,以積累用藥信息。僅限于局部治療的方案。
1.1 對象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測均符合季節(jié)性瘙癢癥的診斷標準[1],且無合并癥的門診病人34例。其中男8例,女26例,年齡在45歲至65歲之間。隨機分為2組,每組16人。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表現(xiàn)均相似,具備可比性。??魄闆r:雙下肢脛前散在條狀抓痕及點狀血痂,可見有少許色素沉著,雙側(cè)腹股溝淋巴結(jié)均未觸及。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維生素E霜劑,每日2次涂于患處,10日為1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外用中草藥桑葉、蛇床子、丹參各30g煎劑每晚一次洗滌患處。治療期間忌辛辣食物。歷次復診詳細記錄用藥情況及病情變化,3個月完成隨訪。
1.3 療效測定于用藥前后密切觀察皮膚損害性質(zhì)及分布特點。分別于第3日、第7日及等11日分析治療目標區(qū)域皮膚狀況的改善程度、皮損的范圍及對藥物耐受情況。
1.4 療效評價 顯效自覺癥狀顯著緩解,外觀無新鮮皮膚損害出現(xiàn)。陳舊性皮損消退達40%以上。皮膚色澤、光潔度及濕潤度得以改善。
顯效觀察組平均11天,對照組平均18天。
皮膚瘙癢癥與中醫(yī)的“癢風”相類似[2]。中草藥外用法雖然實施方法不同于內(nèi)治法,但所依據(jù)理論基礎(chǔ)是統(tǒng)一的。清代“外治之宗”吳尚先指出“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耳”[2]。方中桑葉為桑科落葉性多年木本植物桑樹的葉子,藥用歷史悠久,為中國傳統(tǒng)降血糖中藥[3]。桑葉中的黃酮含量約為 10mg/100g,其中槲皮素,槲皮苷,槲皮苦素含量分別為3.0、0.3、1.0mg/100g[3]。中醫(yī)認為桑葉性味甘、寒,具有滋陰補血,疏風散熱等功效?,F(xiàn)代研究證明桑葉具有抗應激,抗衰老,增強機體耐力等功能[3]。中藥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的干燥根,丹參中的成份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部分,而水溶性部分主要為酚類物質(zhì)[4]。資料顯示,在實驗研究中上述物質(zhì)高度純化的丹參多酚酸鹽,即可顯示出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4]。蛇床子系傘形科1年生草木植物蛇床的成熟果實,為一味常用祛風止癢的中藥材。資料表明[5]蛇床子止癢主要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極性較小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證實了傳統(tǒng)煎煮蛇床子熏洗止癢的科學性[5]。一項研究表明,蛇床子總香豆素對小鼠被動皮膚過敏(PCA)有抑制作用[6]。為使藥物有效成份充分煎出,需將所有藥物放入砂鍋或面盆內(nèi),用1000毫升冷水室溫下浸泡10分鐘后煮沸15分鐘左右,過濾去渣取汁。由于是施于肌表的治療,故要求藥液新鮮,溫度適宜。同時,利用維生素E起到的抗氧化的藥理作用,以及霜劑本身具備的保護、潤澤作用和滲透性較好的特點,來增強治療效果。兩組對比結(jié)果,說明中西藥物配合施治優(yōu)化了治療方案。
[1]張學軍,主編.皮膚性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3.
[2]程秋生,王香蘭,主編.皮膚癥中醫(yī)洗漬療法[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4,137.
[3]蘇言輝,張囡囡,等.桑葉黃酮對胰島素抵抗HepG2細胞胰島素受體底物表達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0.26(11):1131.
[4]劉洋,鄧兵,等.丹參多酚酸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術(shù)后心肌組織灌注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0,26(2):123.
[5]彭濤,馮瑪莉,等.蛇床子止癢有效成份的篩選[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2,2(5):283.
[6]陳志春,王風翔.蛇床子總香豆素的藥理研究[J].中藥通報,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