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英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yī)院 224600)
川崎病又名皮膚粘膜淋巴結(jié)綜合征,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為小兒常見的急性熱性發(fā)疹性疾病,其特點為發(fā)熱伴皮疹、球結(jié)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頸淋巴結(jié)腫大以及恢復期指(趾)端特異性膜狀脫皮。多見于嬰幼兒,最嚴重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傷(CAL)所引起的冠狀動脈擴張和冠狀動脈瘤的形成,對已診斷的川崎病早期使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對降低嚴重的心血管并發(fā)癥是極其重要的,其發(fā)生率在使用靜滴丙種球蛋白(IVIG)后約為5%,已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川崎病的診斷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xiàn)來珍斷[2],護理人員對患兒出現(xiàn)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仔細觀察病情做好記錄,為及時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第一手資料,尤其重要。我科2008年11月-2011年04月收治川崎病50例,50例患兒給予精心護理,取得了明顯的臨床效果,護理方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2011年4月收治我院兒科病房的川崎病50例,男30例,女20例,男女比例為1.5:1;年齡5個月至10歲,平均1.5歲,其中5歲以下40例占80%。所有病例均符臺川崎病診斷標準[3]。
1.2 治療辦法50例川崎病患兒,均于發(fā)10d內(nèi)給予衛(wèi)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凍干低pH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VIG),單次2g/kg靜脈緩慢滴注:同時應用阿斯匹林30~50 mg/(kg·d),熱退后改5~l0mg/(kg·d),直至癥狀消失,血小扳恢復正常,療程2個月。
2.1 高熱護理
川崎病患兒持續(xù)高熱,體溫高達40℃,呈稽留熱或弛張熱,機體能量消耗很大,讓患兒絕對臥床休息,以降低機體的新陳代謝,監(jiān)測體溫變化,細心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等;高熱急性期給予物理降溫和口服藥物降溫,首選物理降溫,可松解衣被,使用頭部冰貼、32~34℃溫水擦浴,在頸部、腋窩、腹股溝大血管處重點輕輕按摩,以加快散熱降溫的作用,禁用酒精擦浴,避免加重皮膚黏膜的損害。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遵醫(yī)囑藥物降溫,控制體溫在38.5℃以下,以防止高熱驚厥;退熱時出汗增多,患兒易虛脫,因此應注意觀察患兒的面色、心率、,心律、精神狀態(tài),評估患兒有無體溫劇降、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現(xiàn)象,鼓勵患兒多喝水或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以補允高熱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物的排出;保持病室安靜、舒適,空氣新鮮,每日開門窗通風2次,每次20~30分鐘,保持室溫20~22℃,濕度55~65%。
2.2 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衣服質(zhì)地柔軟清潔,選用棉質(zhì)衣被,保持床單清潔、平整、干燥、無碎屑,有汗液和污染及時更換;剪短指甲,以免抓傷和擦傷皮膚;指導家長患兒便后用溫水洗凈臀部,以軟紙巾拭干,并涂軟膏保護,預防紅臀及感染;注意觀察皮疹消退及進展情況,患兒自趾端紅腫消退后可見片狀膜樣脫屑,嚴重的患兒頸部、腹股溝、肛周皮膚也出現(xiàn)脫皮,膜狀脫皮可持續(xù)2~4周,對半脫的痂皮可用消毒刀剪除,切忌強行撕脫,防止出血和繼發(fā)感染。
2.3 黏膜的觀察與護理
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有利于細菌的繁殖,易發(fā)生口腔炎和黏膜潰瘍,因此保持口腔的清潔非常重要。觀察口腔黏膜情況,用1%~2%碳酸氫鈉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口腔,每天3次;較大患兒用含漱液進食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促使創(chuàng)面愈合:口唇干裂者涂潤唇油,防止出血和疼痛;每日生理鹽水洗眼2次,涂紅霉素眼膏,以保持眼的清潔,預防感染。
2.4 飲食護理
患兒高熱,胃腸道消化功能減弱,機體消耗大,加上口腔黏膜充血糜爛影響食欲,甚至因為疼痛不肯進食,為保證機體的需要應給予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含豐富維生素溫涼的流質(zhì)和半流質(zhì)飲食,如青菜蛋花湯、爛面條、青菜粥等,禁食過熱、過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記錄患兒進食情況,必要時靜脈營養(yǎng)補充。
2.5 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雖然川崎病為自限性疾病,但其持續(xù)高熱及皮膚黏膜的改變,家長多數(shù)缺乏本病相關知識,表現(xiàn)為憂慮、恐懼,我們耐心傾聽來自家長的憂慮和煩惱,理解來自家長對患兒心血管受損及可能發(fā)生猝死而產(chǎn)生的不安心理,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的使用帶來家庭經(jīng)濟的壓力及擔憂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川崎病的臨床表現(xiàn)、疾病過程、預后及治療效果,講明用丙種球蛋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長了解到早期使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可以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fā)生率,退熱快,能夠縮短住院日,更為經(jīng)濟有效,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另外川崎病患兒常需口服阿司匹林,早期口服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恢復期口服可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家長認識到按醫(yī)囑服藥的重要性,不隨意減量或停藥。同時要將藥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事先與家長溝通以取得家長的合作,有資料表明通過健康教育使川崎病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的了解、主動建立健康行為、提高患兒的療效有很大的幫助[4]。護理人員用鼓勵的語言、輕柔的操作、必要的撫觸等形式增加親和力,取得患兒的信任及配合,護士要掌握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術,選擇外周粗靜脈置留置針進行輸液治療,便于患兒變換體位及肢體活動,又減少反復靜脈穿刺給患兒兒帶來的痛苦。
2.6 藥物治療的觀察與護理
盡管川崎病病因至今不清,但急性期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IVIG)加阿司匹林口服可使患兒癥狀緩解,并使冠狀動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由原來的20~25%降至5%[5]近年來臨床上多采用IVIC劑量為2 g/kg、輸注時間>10h的單劑給藥方法[6]。因丙球價格較高,排氣過程中應避免浪費,輸注前先用0.9%氯化鈉注射液排除輸液管中的空氣,輸畢應用0.9%氯化鈉注射液滴注。IVIG血清制品,須現(xiàn)配現(xiàn)用,應嚴格按照無藺技術操作原則執(zhí)行,靜脈輸注可增加心臟前負荷,輸注過快易誘發(fā)心力衰竭。最初30min內(nèi)應緩慢滴注,0.6~1.2 m I/(kg/h),若無不適,可增加到 2.4ml/(kg/h),并注意觀察反應。如連續(xù)輸注,第2瓶起滴速可加至4.8m l/(kg/h)[7],微量注射泵輸入保證劑量準確,如出現(xiàn)心動過速、胸悶、出汗、惡心等癥狀,應暫?;驕p慢滴速,待癥狀消失后再緩慢滴注,調(diào)整至患兒能耐受的速度。又因IVIG是一種特異性蛋白,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最嚴重的反應是過敏性休克,輸液中應經(jīng)常巡視,密切觀察全身情況,發(fā)生異常及時處理,50例患兒無l例出現(xiàn)過敏反應。本品應貯存于2~8℃暗處,開啟后立即使用,未用完應廢棄,若溶液混濁或結(jié)冰不能再使用。注射時不宜加任何藥物。接受丙球治療的患兒11個月內(nèi)不宜注射麻疹、風疹、腮腺炎等疫苗,其它預防接種3個月后照常進行。阿司匹林大劑量或長期用藥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凝血障礙、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如觀察患兒有無藥疹、皮膚、黏膜、齒齦出血及大便顏色,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等監(jiān)測凝血酶原,阿司匹林宜飯后服用,服前30min硫糖鋁嚼服保護胃黏膜。
川崎病是小兒時期的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病變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統(tǒng)尤其是冠狀動脈,近年來川崎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000-2004年北京兒童川崎病的發(fā)病率為40.9~55.l/10萬,且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8],護理人員在護理川崎病患兒時必須具有高度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對出現(xiàn)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仔細觀察病情做好記錄,為及時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第一手資料,及時應用IVIG治療并進行精心護理,可迅速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患兒舒適,預防各種并發(fā)癥,做好家長與患兒的心理護理,耐心解釋,減輕其焦慮、恐懼、煩躁、不安的心理,同時對家長及患兒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幫助他們獲得該病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最大限度的減輕患兒身心痛苦。
[1]胡靜,王大偉,王風鳴等.內(nèi)皮細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易感性的相關性[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9):663.
[2]黃詠梅,川崎病早期診斷13例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20):177.
[3]杜軍保.川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10):727 -728.
[4]朱億翔,徐宇紅,薛梅.對川崎病患兒家長實施健康教育路徑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護理版)2009,5(10):105 -106.
[5]薛辛東,杜立中.兒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98-201.
[6]楊媛,兒童川崎病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19):25.
[7]宋恩艷,劉玉娟,明芳等.舒適護理在41例川崎病患兒中的應用[J]哈爾濱醫(yī)藥,2010,30(3):74-75.
[8]張永蘭,杜忠東,趙地等.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兒流行病學調(diào)查[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