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頊
“差異”與“公平”是世界將永遠面對的問題,因為有差異,才導致世界上許多的不公平;也因為有差異,才能真正地在世界上實現公平。“差異”與“公平”永遠就是這么必然的聯系著,也這么必然的表現著。在人類的教育發(fā)展史上,“差異”與“公平”的聯系和表現也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樣。那么如何才能使教育中的差異現象成為公平實現的助力,而不是公平實現的阻力呢?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當代教育發(fā)展中,如何充分地利用差異來求得公平的實現,而避免差異不公平的出現呢?本文將著力探討這一問題。
差異就是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的差別,即事物的個性。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解釋,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而一切事物的普遍性都寓于特殊性之中,也就是普遍的共性寓于差異的個性之中。毛澤東指出:“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據。”[1]正因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客觀地存在著差異,因此世界上的一切公平,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之上的。從人類公平與正義的要求來說,就是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平等的生存權與發(fā)展權;從自然生態(tài)來看,就是讓每一類生物都平等地獲得應有的生存與發(fā)展的條件。讓魚生活在水中對它們是公平的,讓鳥翱翔在空中對它們是公平的。讓食草動物生活在草原對它們是公平的,讓食肉動物生活在能夠獲得食物的環(huán)境中,對它們也是公平的。如果全給它們換個環(huán)境,那么它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自然生態(tài)也將被打破而失去平衡,整個生態(tài)圈將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將走向毀滅??梢娛澜缯且蛭锓N的相互聯系而存在,因物種的豐富差異而協調,而平衡。古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萬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世界上的事物一旦失去“各自適當的位置”,世界的平衡就將不復存在。可見萬事萬物之差異,正是世界平衡的保證。世界上的公平也就是建立在這種差異平衡的基礎上的。沒有這種差異,也就沒有平衡。失去差異,就將失去平衡,公平的實現也就會失去客觀的依據。
世界事物的差異,還具有極其豐富的層次性。同一類事物之間還會具有極其多樣的差異。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是就事物在同一時刻的差異來說的。另一方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期也會產生差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就事物的變化而言的。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遠都處在變化之中,也就是永遠存在于差異之中。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同一是相對的,差異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因此,世間事物的差異永遠是現實的存在,所以公平也就只可能以差異為前提,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
從公平來說,“公平”是判斷主體的一種感覺和認識。《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說:“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盵2]“合情合理”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公平的要義,即言公平既要具有公正性,又要以情理為依據,它是一種以客觀為基礎的主觀判斷,它帶有較強的主觀性?!肮健边@一概念古已有之,我國歷史文獻典籍中曾多次出現,其基本含義與現代詞典中的釋義大致相同。公平作為一種理論,卻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啴斔梗↗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初多運用于經濟學領域,指個人的付出和收益與他人的付出與收益之比獲得的一種判斷和認識。另一方面,“公平”的評價有時還帶有道德、倫理的因素,例如對于弱者的傾斜和關照,傾斜的關照中當然也就包含了差異。又因為公平的評判是由人們的主觀認識和感覺來判定的,因此,公平與否的判定結論,就會因人的主觀對客觀感覺的不同和認識的不一,而產生有差異的理解。
公平的認識和判斷,也會因時代條件和不同范疇(包括空間地域)的變化而產生差異。在此時是公平的,在彼時可能就是不公平的;在彼地是公平的,在此地可能就是不公平的。正因公平的標準與判斷都會發(fā)生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的差異,故公平的判斷與公平的實現就會因時空的變化而產生差異。正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公平的實現與判斷都只可能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之上。有差異地對待有差異的事物,也就能夠最好地體現公平,和真正的實現公平。根據公平理論中引入的阿羅定理,公平的實現還應當盡量地考慮到個人偏好。什么是個人偏好呢?顧名思義,就是個人的特別愛好、嗜好。這種個人偏好雖不等同于一個人最大、最迫切的需要,卻是一個人長期一貫的、比較穩(wěn)定的特別愛好,這種愛好可以被認為是他的重要需求之一。這種對個人偏好的考慮,也就是對于差異的考慮。在形式正義的基礎上,如果又能兼顧到個人偏好,當然更有利于體現和滿足公平的要求,或者說盡量地接近于實際的公平。盡管說阿羅定理被稱為“阿羅悖論”,甚至于很多時候具有不可能性。但是,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考慮,在可能的情況下照顧個人偏好卻是很合理的。因為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撓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無敵的物質力量有更強大的威力?!盵3]在可能的情況下,能夠照顧到個人偏好,對于受教育者潛能的最大發(fā)揮當然是十分有益的。
教育領域中的公平實現,也同其它任何領域中的公平實現一樣,必須也應當以差異為基礎,為前提,因為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差異也是十分豐富而復雜的。既有歷史形成的差異,又有地域形成的差異,還有家庭背景、個人因素等等形成的差異。而且舊的差異消除之后,新的差異還會不斷產生。因此教育公平的實現,當然要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并且在教育公平的實現中,只要條件許可,就應當努力照顧受教育者在學習方面的個人偏好,針對受教育者興趣愛好的實際需要,將教育公平建立在最科學的基礎上。
樹立差異公平的正確觀念,對于理解公平的實現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不懂得公平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的話,就不能正確地理解什么是公平,就會把平均,甚至把絕對平均主義當作公平。
公平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之上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公平是建立在差異基礎上的,就以為有差異就是有公平。實際上差異也正是產生不公平的基本原因。因為“公平”一詞包含了公道、正義、平等、合情合理等含義在內。這就要求建立在差異基礎上的公平,必須具有從平等正義出發(fā)的公道性、合情合理性,離開了平等正義、合情合理的限度,以差異為基礎的公平就會變成差異的不公平。
正是因為人們認為公平的實現必須以差異為前提,所以也就容易走入另一種偏向,以為有了差異就是有了公平。殊不知不公平也同樣是以差異為基礎的。這種不公平的差異與公平的差異質的區(qū)別,在于不公平的差異是建立在不足的差異,或過度的差異的基礎上的;而公平的差異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差異基礎上的。因為有了不足的差異或過度的差異,而致不公平產生。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說:“如果10是多,2是少,6就是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間。因為6-2=10-6。這是一個算術的比例。但是相對于我們的中間不是以這種方式確定的。如果10磅食物太多,2磅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定教練指定6磅食物。因為這對于一個人可能太多或太少?!盵4]可見科學的差異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差異,而并非是兩個極端之間的折中主義。
任何事物的科學合理性,都在于它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適度性,離開了適度必然造成過度和不足。因此任何以公平為前提的差異,都必須是適度的。這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釋的那樣:“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這意思是,過度與不及都破壞完美,唯有適度才保存完美。”[4]科學的差異正在于它的差異具有適度性,符合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的合宜性,符合和滿足客觀對象需要的合理性,既非不足,也不多余,恰到好處,這才是科學的也是公平的差異。離開了這一差異的適度原則,也就必然造成差異的不公平。所以我們既承認公平只能以差異為基礎,實現公平也只能以差異為前提;但是差異一旦超越了它應有的限度,或者達不到它應有的程度,都會產生不公平。差異大了不行——不能公平,差異小了也不行——不能公平,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差異的適度,對于公平實現的重要意義。
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古代和舊社會,其差異基本上不是不足,而是一直存在著極端的和過度的差異,也由來已久地存在著巨大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這種差異的不公平其實中外一律。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長期性的問題,它既是一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能解決的問題。又由于社會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舊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也許尚未完全解決,新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或許又已產生。所以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也就不是一個可以一勞永逸徹底解決的問題。只可能在教育的發(fā)展中通過不斷的解決,不斷的完善,去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標。教育發(fā)展中的差異不公平,也是一個貫穿在教育發(fā)展歷史時空中的一個永恒的問題。
那么教育發(fā)展中的差異不公平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從主要的方面來分析,有以下的問題:
第一,教育因歷史發(fā)展形成的差異不公平現象。歷史的發(fā)展包括兩類情況:一是教育發(fā)展起點遲早造成的差異;二是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快慢造成的差異(教育投入、管理水平、歷史交流等)。
首先,從教育發(fā)展起點遲早造成的差異來說,全世界各地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是很不相同的。四大文明古國教育的發(fā)展當然早于其它的國家和地區(qū);從我國來看,中原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也許就早于其它地區(qū);從民族來看,正式的學校教育,漢族也許就早于其他的民族;這就形成了教育發(fā)展歷史長短的不同。這種長短不同的教育發(fā)展歷史,就必然形成社會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的差異。
其次,從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快慢造成的差異來說,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同樣可以造成教育發(fā)展的巨大差異。如古代中國和古埃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都是較早的,但是古代中國和古埃及的教育中都不重視科學知識的教育,均以培養(yǎng)文士為主。古代中國的儒學文士幾乎同古埃及的文士一樣都是學習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6]是中國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目標。古代中國和古埃及教育中采取的教學方法都以注入式為主,古埃及更甚。古埃及文士學習的重點內容是宗教,主要是教導學生尊奉日神及其在人間的代表——法老。老師以訓誡的方式教育學生,不重解釋,只要學生記住。因此,古埃及的教育雖然發(fā)展得早,但效率是很低的,教育質量也是很差的。
歐洲文明的產生和發(fā)展雖然晚于四大文明古國,但是歐洲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中重視科學與民主(奴隸主階級的民主)的思想傳統(tǒng),突出地影響了歐洲。尤其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科學與民主思想的進程,最終使得產業(yè)革命必然地最早在歐洲發(fā)生。接著法國的大革命、英國的憲章運動,都極大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因此歐洲的近現代教育也就出現了跨越式的巨大發(fā)展,迅速地完成了教育發(fā)展由古代向現代的轉型,不僅后來居上地大大領先于教育發(fā)展歷史悠久的中國和印度,更加巨大地超越了北非與西亞。
第二,教育因同一時代地區(qū)差異形成的不公平現象。教育發(fā)展的差異既可以因歷史的原因產生,也可以因地域的不同而產生。同一時代的教育發(fā)展,會因為地區(qū)經濟的發(fā)達與不發(fā)達,城市與鄉(xiāng)村,中心城市與非中心城市的空間因素而產生很大的差異。
在我國各個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中,一般來說東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qū)的教育較為發(fā)達,西北、西南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相對落后;漢族地區(qū)教育相對發(fā)展較快,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較慢;城市地區(qū)的教育較為發(fā)達,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教育相對落后;中心城市(大小不同范圍的行政中心城市)的教育較為發(fā)達,而非中心城市的教育又相對的落后。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時代政治經濟因素的作用造成的。以往人們常常都比較注意經濟因素的作用,認為地區(qū)經濟因素是教育發(fā)展的主要促進力量,其實政治的因素更不可小視,而且經濟與政治往往聯系特別緊密。凡政治權力的中心所在,也往往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其它中心之所在。當政治權力中心轉移,經濟中心和其它中心也往往隨之轉移。這種空間差異是由同時代的政治經濟因素造成的。
第三,教育因家庭背景差異形成的不公平現象。家庭背景的差異同樣是形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因素歸結起來可以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家庭政治背景不同形成的差異。受教育者家庭的政治背景如果很好,則在教育方面可能獲得許多一般的受教育者得不到的特殊權利。如可以上教育資源(包括教師資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教育資源)都非常好的學校,建國之初存在的“干部子弟學?!本褪沁@樣。這種學校就不是有錢就可以上的,而必須是具有優(yōu)越政治背景的高級干部家庭的子弟。二是經濟條件不同形成的差異。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家庭在政治上并無優(yōu)越背景,而經濟實力卻很雄厚,就可以因此而進入教育資源優(yōu)良的學校接受教育。三是家庭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形成的差異。有的家庭盡管可能既無政治背景的優(yōu)越,又無經濟實力的雄厚,卻屬于世代書香門第之家。這樣的家庭對于受教育者的成長就有著天然有利的文化氛圍。因此,他們的教育起點就可能很高,一開始他們就要比沒有良好文化教育背景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線要靠前許多,而形成了教育起點的明顯優(yōu)勢。
只有那些“三無”家庭(既無優(yōu)越的政治背景,也無雄厚的經濟實力,又無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的子女,處處都處于劣勢的地位。哪怕你有再高的天資,也只能到教育資源條件較差的學校去就讀。這就造成了教育起點和待遇享受的很不公平。而這種家庭的孩子往往又是大量的??梢娂彝ケ尘暗牟町悓τ趯W生受教育形成的不公平影響確實是很大的。
第四,教育因個人因素的差異形成的不公平現象。受教育者的個人因素主要是智能方面的差異。現在一般將人群劃分為三大類型,即智能超常者、智能正常者與智能低常者。如果從教育公平實現的終極目標來看,就是要充分地保證教育效果的公平,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獲得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人盡其才的發(fā)展。智能超常者和智能正常者不能獲得人盡其才的發(fā)展是不公平的;而如果智能低常的弱者不能得到應有的關照,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在于人類不能像獸類那樣實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對于弱者的扶助,是最能體現文明的人類不同于獸類的最鮮明的表征之一。但是,現實世界中因為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使得這種教育公平的實現顯得十分艱難。
我國教育的現狀因為以上種種過度或不足的差異(現在仍然主要還是過度的差異),也就客觀地存在著種種不公平。以上的種種差異都是不合理的。尤其是有許多人為的不合理因素摻雜其中,使教育不公平的現實顯得非常突出。這一切不公平,歸結到根本上,都是因為不適度的各種差異造成的。
在今天追求教育公平實現的社會中,我們如何努力地來解決和消除教育中差異不公平的問題呢?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一些方面著手。
第一,黨和政府對因過度差異而造成的落后地區(qū),要進一步大力實行特殊的教育扶助和經濟扶助的政策。差異形成不公平的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差異的過度。而較大范圍的地區(qū)性過度差異形成的原因,當然可以由教育發(fā)展的起點遲早,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快慢,以及同時代地域空間的差異而形成。雖然從原因上可以如前文分析的那樣做三種尋探,但是不管是由于縱向的歷史之故,或橫向的空間之因,過度差異造成的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卻是現實的。差異過度在教育領域的表現,首先就是教育資源的差異過度問題。為了解決各地區(qū)尤其是貧困落后地區(qū),與先進發(fā)達地區(qū)教育資源的過度差異,黨和政府就應當強化對貧困落后地區(qū)大力實行特殊的扶助政策。因為歷史形成的過度差異,不是由貧困落后地區(qū)本身的力量在較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因此,這種教育方面特殊的扶助支持政策,對于貧困落后地區(qū)教育資源條件的改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必須對貧困落后地區(qū)的教育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采取非常措施,使其教育落后的面貌,尤其是一些急迫的問題得到較快的解決。這樣才能加快縮小貧困落后地區(qū),與先進發(fā)達地區(qū)教育資源條件的過度差異。為教育公平的加速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家和其它先進地區(qū)對教育落后地區(qū)的支持,還應當同時在加快落后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方面下功夫。因為僅從教育領域加大對貧困落后地區(qū)支持的力度,雖然能夠解決部分問題,能夠在一定的情況下,比較迅速和顯著地解決某些教育落后的面貌,尤其是解決某些燃眉之急,但是僅從教育方面支持是難以治本的。教育投入的資金畢竟有限,也會用完,即使某些設施的添建、設備的投入也必然會在使用中消耗、破舊。如果貧困落后地區(qū)的經濟得不到發(fā)展,這種輸血性的投入,是確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所以,落后地區(qū)也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國家與先進地區(qū)支持的契機,努力發(fā)展本地區(qū)的經濟,這樣才能真正為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充足的動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縮小與先進發(fā)達地區(qū)的過度差異,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地區(qū)教育發(fā)展落后的局面。
第二,必須重視解決因家庭背景差異形成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家庭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背景差異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問題,表面上看似乎不是,不應當,也不可以是由政府來解決的問題,其實不然。因為各個家庭背景的差異,如果不通過社會教育體系中現實存在的分化途徑,就不會由差異產生不公平的可能,而成為教育不公平的現實。而真正能夠對社會教育現實中存在的分化采取有效調控措施,阻止或減輕這種不良分化趨向的,恰恰只能是政府。政府可以通過必要的、適當的干預,減輕這種因家庭不同背景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的范圍與程度。例如不搞那種以家庭政治背景為依憑入學的近似貴族類學校;通過經濟收費政策調控,盡量限制那種憑借家庭富有準入的,具有優(yōu)越教育資源的學校。尤其是師資力量的分配與調度,往往都是政府管理部門可以做得到的。初等與中等教育中的重點學校的設立,也應當努力控制。政府同樣可以掌控與縮小教育資源分配上的過大差異??s小這樣的差距,對于從更廣的范圍發(fā)現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對實現教育公平都是有利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造成的差異,雖然是政府不能去具體改變的,但是如果能夠較好地改善整個地區(qū)的文化環(huán)境,對于家庭文化背景不佳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起點公平,也仍然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第三,要采取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方略,來努力消除因受教育者個人因素差異而形成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為教育公平的最終實現,是要讓受教育者通過適當的教育,獲得他們在一定歷史條件允許范圍內的人盡其才的發(fā)展。如果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獲得了在當時歷史條件允許下的人盡其才的發(fā)展,那么教育公平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實現。如何才能真正獲得這種教育的公平效果呢?那就是要根據受教育者不同的資質與潛能,對他們進行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分層次人才培養(yǎng),通過這種具有因材施教特點,又不減少人才培養(yǎng)數量的教育方略,充分地發(fā)掘出受教育者的發(fā)展?jié)撃?。將他們培養(yǎng)成各種不同層次的優(yōu)秀人才,最終實現教育的公平。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弱者(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也包括智能低常者)實施特殊的關愛和具體的幫助,來解決教育過程公平與效果公平的問題。
第四,我們仍然也要注意因為差異不足而導致的不公平的問題。盡管我國現在教育差異的不公平,多是由于差異的過度造成的,但是也不排除還有某些因差異不足而導致的不公平。中國歷來有“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民族心理。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并非已經沒有市場。如果所謂的“公平”走向了極端,那實質上就已經是不公平了。
因差異不足形成的不公平,主要是對不同地區(qū)或不同的教育對象,實行差異公平時,同樣是沒有科學地掌握好適度的差異造成的。因為任何國家和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都必須有重點,有一般,有普遍,有特殊。教育公平的實現是就整個教育的發(fā)展而言的,其終極目標是要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獲得充分的、人盡其才的發(fā)展。但是,每一具體的歷史時代,都只可能提供當時歷史允許的現實可能性。超越歷史的要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世界上任何具體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目前都還不可能達到自由王國的境地,不可能完全實現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獲得充分滿足的人盡其才的發(fā)展。時代的制約,使任何國家與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都必須有所偏重,尤其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和迫切需要,就必須讓某些受教育者得到最大可能的充分發(fā)展。如果他們獲得的教育資源的優(yōu)越度,得不到必須的保證。也就是優(yōu)于一般教育條件的差異不足,那么教育的這種發(fā)展同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周恩來在1959年4月指出:“應當首先集中較大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以便為國家培養(yǎng)更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迅速促進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盵6]這就是從國家民族整體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強調,必須讓一批重點學校保持與一般學校應有的科學差異。達不到這種應有的差異,國家需要的杰出人才和重要人才的造就,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證。
總之,教育發(fā)展中的公平與差異是長期存在的一對矛盾,差異既是產生不公平的基本原因,又是教育公平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如何正確地對待和處理教育發(fā)展中的差異公平與差異的不公平,讓公平實現建立在科學適度的差異基礎上,而避免差異不足或差異過度帶來的不公平,讓差異成為實現公平的有利因素,盡量避免差異有礙公平實現的不利因素,正是教育發(fā)展中應當不斷深入探討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18.
[2] 現代漢語詞典[O]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8:379.
[3]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 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144.
[4]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注,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46.
[5]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0:202.
[6] 馬克思主義教育論著選讀[M].湖南出版社, 199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