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芬
在語文教學中以情育人
■邱麗芬
語文教學應是認知和情感相互統(tǒng)一的過程。但事實上,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偏重認識過程,很少從情感因素上去把握教學過程。教師以分析代替學生理解,用標準答案否定學生的獨立見解,把情感因素置于語文教學之外,為教語文而教語文,完全把語文教學囿于繁瑣的理性學習的小圈子里。在素質(zhì)教育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社會各界呼喚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今天,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很有必要強調(diào)“情感”因素,以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摯愛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無歧視、無偏愛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學習,營造一種“親、樂”的師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學習情境,緊緊牽著一條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情感線索去教語文。
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兒童學語文往往都帶著自己的個性,由是無論成功與否,教師都要以鼓勵和尊重為主,掌握他們的情感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發(fā)現(xiàn),尊重學生的選擇,從教法、學法到對知識的理解、感受都可以讓學生大膽質(zhì)疑,超越教師,超越教材,超越教參,真正把課文學活。譬如在我們年級組教研活動中我執(zhí)教《這條小魚在乎》,課文學完后,要學生把自己想對課文中小男孩說的話寫下來,有的學生說:“小男孩你真棒,我要向你學習!”有的學生則把自己當成獲救的小魚,說:“我得救了,真謝謝你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都從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學生的這些看法。
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景,讓兒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擔當角色、體驗角色,教師自己進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也進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課文中的角色”的體驗,將作者、教師、學生三者最佳情感境界相融合,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新感受,進而激起熱烈的情緒,忘我地學習,主動地探索、研究,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之中提升學習效果。
武漢市硚口區(qū)長征小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