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
膽囊結石是常見膽道疾病,而膽囊穿孔是急性膽囊炎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1]。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因腹痛病情危急才就診,使并發(fā)膽囊穿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及時準確診斷是治療的關鍵。為了總結經(jīng)驗,對2005年2月~2009年2月期間在我院超聲檢查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12例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2例膽囊穿孔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2±2.4)歲。術前均行超聲檢查,臨床擬診急性膽囊炎9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3例。本組病例均有右上腹持續(xù)性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伴皮膚鞏膜黃染3例,Murphy征陽性12例,腹膜刺激征陽性5例。
1.2.1 儀器
采用西門子-300ACUSON彩色超聲診斷儀,普通探頭頻率2.5~5.0MHz,高頻探頭頻率5~7.5MHz;Vivid7Dimension彩色超聲診斷儀,普通探頭頻率2.0~5.0MHz,寬變頻探頭頻率4.0~10.0MHz。
1.2.2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側臥位常規(guī)上腹部掃查,記錄膽囊大小、形態(tài)、頸管部有無結石、膽囊周圍及腹腔是否有局限性積液。對膽囊壁層次結構不清,出現(xiàn)連續(xù)性中斷、局部外膨,圖像顯示清晰后記錄并存儲。
本組12例患者中,11例術前明確診斷為膽囊穿孔,并于術后證實,診斷準確率91.6%。超聲表現(xiàn),膽囊長徑4.5~9.3cm,寬徑2.5~4.5cm,壁厚0.4~0.8cm,伴膽汁淤積并膽囊結石,膽囊壁呈不均勻性增厚,可見膽囊壁連續(xù)性中斷,缺損大小0.6~1.0cm,9例見膽囊周圍局限性積液,3例可見膽囊與包裹性積液間有竇道相連,2例與右膈下、右結腸旁溝見游離液體無回聲區(qū),最大前后徑3.6cm。其中11例膽囊頸部結石嵌頓,8例穿孔部位位于膽囊底部;4例位于膽囊頸部。1例誤診為肝膿腫,術后發(fā)現(xiàn)為膽囊穿孔,穿孔直徑約0.3cm,位于膽囊頸部肝床側。
膽囊穿孔是外科較少見的急腹癥之一,其病因是由于膽囊炎癥、膽囊結石、膽總管梗阻等所引起的膽囊化膿性炎癥,使膽囊內(nèi)壓力增高,膽囊壁缺血壞死,黏膜潰瘍形成,導致穿孔[2]。膽囊穿孔的超聲聲像圖多表現(xiàn)為:膽囊腫大,囊壁增厚欠平整,膽囊底部或頸部壁局部膨出或缺損,膽囊內(nèi)回聲粗大或有氣體強回聲,膽囊周圍或肝周局限性積液[3]。
本組12例患者中均有膽囊炎并膽囊結石,11例頸部結石嵌頓,由此可見結石嵌頓容易發(fā)生膽囊穿孔。誤診1例因不能耐受急診手術經(jīng)保守治療3d后復查B超,未見膽囊穿孔,于膽囊床左側肝S4段可見1.8cm×2.5cm低回聲,邊界不清晰,輪廓欠規(guī)整,內(nèi)部回聲不均勻,其內(nèi)可見稀疏點狀回聲。1周后手術證實為膽囊穿孔,并膽囊周圍膿腫形成。該例教訓提示,此時診斷應注意膽囊穿孔間接征象,即膽囊旁的局限性積液,這是提示膽囊穿孔的重要指針[4]。分析本組誤診原因:①膽囊穿孔后:穿孔直徑小于0.5cm;膽囊張力明顯減低,體積明顯減小,膽囊壁明顯增厚使穿孔部位連續(xù)中斷顯示不清[5];②穿孔部位在膽囊頸部肝床部,易誤診為單純性肝膿腫。因此超聲檢查需仔細觀察膿腫與膽囊的關系,以防誤診。
綜上所述,超聲可清晰顯示膽囊穿孔大小、部位以及膽囊周圍滲液形態(tài)與部位,特別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探頭頻率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給臨床提供診斷資料,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而且超聲簡便、易行,應作為膽囊穿孔的首選辦法。
[1]毛亞寧.835例高原地區(qū)膽石癥患者手術治療的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0,16(21):60.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583-584.
[3]高玉平.薛秀云.膽囊穿孔的超聲診斷[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9(6):58-59.
[4]韓巍,魯樹坤.膽囊穿孔11例超聲診斷分析[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6,8(8):511-512.
[5]于德江,董寶瑋,梁萍,等.超聲診斷膽囊穿孔的臨床應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2,11(7):44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