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隋代詩文①對漢譯佛經之容攝

      2011-04-03 13:54:55李秀花
      東疆學刊 2011年2期
      關鍵詞:觀世音功德佛經

      李秀花

      隋代詩文①對漢譯佛經之容攝

      李秀花

      隋代佛教非常興盛,現實中的多災多難決定了漢地詩文大量容攝功德及輪回轉生思想,決定了愿文體裁對屬于實踐行為的佛經功德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決定了漢地詩文在容攝佛及菩薩言行、因果報應等佛經內容時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性,而漢地發(fā)達的實用—經驗理性又決定了容攝佛經內容表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不多。

      隋代;詩文;漢譯佛經;容攝

      漢地詩文對漢譯佛經之容攝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主要有容攝的前提、容攝的原因、容攝的內容與量的多少、對佛經內容表現出強烈選擇性的體裁、容攝的藝術性等。其中,容攝的內容是核心;容攝的前提、容攝的原因是容攝該內容的外部條件;容攝內容的量的多少、對佛經內容表現出強烈選擇性的體裁、容攝的藝術性是容攝該內容的具體狀況。

      漢地詩文每個時代容攝佛經的系統(tǒng)并不完全相同,決定性因素是容攝的外部條件。外部條件發(fā)生大的變化,則此系統(tǒng)的其它因素即容攝的具體狀況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外部條件中,容攝的原因比較活躍,對容攝具體狀況的變化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而容攝的前提——宣揚相關佛經內容及具備相關佛經形式的佛經的譯出則遲鈍得多,對容攝具體狀況的變化發(fā)揮的作用不明顯,因為不少佛經內容及其形式具有很強的延續(xù)性,一旦它們在漢地傳播開來,便會持續(xù)至后一時代,后一時代即使有相關內容及其形式的佛經譯出,該佛經中相關內容及形式的傳播也會匯聚到前代該內容及其形式的傳播大潮中。容攝的原因主要為佛教的發(fā)展狀況、興盛程度等。

      在隋代,制約漢地詩文容攝佛經系統(tǒng)變化的關鍵因素——佛教的發(fā)展狀況非常興盛,此系統(tǒng)中容攝的具體狀況方面的因素——容攝的量的多少、對佛經內容表現出強烈選擇性的體裁等均有相應的表現。

      一、容攝的前提

      容攝的前提是漢地詩文容攝佛經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沒有此前提,則詩文對佛經的容攝便不會發(fā)生;其具體內容自然與詩文所容攝的佛經內容及其形式密切相關,是所容攝的佛經內容及其形式已在漢地傳播開來,而此傳播的前提是相關佛經已經譯出。在隋代,漢譯佛經中的功德、因果報應、輪回轉生、諸法皆空、佛及菩薩言行等內容,以及五言頌、贊之五言等形式已在漢地傳播開來,而此傳播的前提即是相關佛經已譯出。隋代已譯出的宣揚功德的佛經有《佛說四愿經》、《優(yōu)婆塞戒經》、《佛說未曾有經》、《佛說作佛形像經》、《佛說諸德福田經》、《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等。這些佛經認為,布施奉持經戒,無尊無卑,獲得如愿、法施、修建寺塔、造像、布施等功德,福報無量。如,法施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可得壽命長、饒財寶、身得大力、安樂等無量福報。宣揚果報輪回思想的佛經有《大般涅經》、《無量壽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佛說罪業(yè)應報教化地獄經》、《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彌勒上生經》等。這些佛經認為,善惡業(yè)因產生同類果報是必然的,果報的發(fā)生或在今生現世,或在來生,乃至極為遙遠的后世等。宣揚諸法皆空思想的佛經有《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無量壽經》、《中本起經》、《佛說泥犁經》、《生經》、《佛般泥洹經》等。宣揚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思想的佛經有《法華經》、《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等。

      二、容攝的原因

      容攝的原因是漢地詩文容攝佛經的直接外部條件,包括兩個方面,即佛教與詩文作者。只有佛教在漢地傳播、發(fā)展,佛經內容及其存在形式才有可能影響詩文作者的思想、言行等,從而進入詩文;只有詩文作者了解、熟悉佛經,才有可能容攝其內容及其形式并進入詩文中。固然,兩方面的原因均不可或缺,而地位、重要性卻相差很大:佛教在漢地傳播、發(fā)展是主導、關鍵,是前提;而佛教的發(fā)展狀況、詩文作者受佛經影響的程度,制約著詩文容攝佛經的具體狀況。

      隋代戰(zhàn)爭頻繁,如隋文帝滅后梁、滅陳、平定南方諸叛亂,經常與吐谷渾發(fā)生戰(zhàn)爭;隋煬帝三次遠征高麗;隋末爆發(fā)了農民大起義等。戰(zhàn)爭造成了兵民的大量傷亡;隋煬帝時期沉重頻繁的徭役亦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亡;水旱、饑疫、地震等災難時有發(fā)生?,F實多災多難,為佛教的發(fā)展和傳播提供了條件。此期佛教非常興盛,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很高。據《釋迦方志(卷下)》、《辨正論(卷三)》載,短短30余年,隋代即有寺3985所;修治故像、鑄刻新像凡1720370軀;隋文帝時期寫經論132086卷,修治故經3853部,平陳后于揚州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合29173部,903580卷;度僧尼236200人,佛經內容及其存在形式對漢地人的思想、言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遂非常多地表現在其詩文中。

      三、容攝的內容與量的多少

      從佛經方面而言,漢地詩文所容攝的佛經內容及其形式是由該佛經內容在佛教體系與漢地人思想認識中的重要性或該形式的表現力決定的。佛經內容在佛教體系與漢地人思想認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佛教的傳播、宣揚階段,必然被傳播、談論,而進入傳播、談論的重要載體——詩文。漢譯佛經某些獨特的形式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或特殊的表達效果,是被漢地詩文容攝的先決條件,是漢地詩文容攝它的最終動力。佛經功德是與佛教義理相并列的佛教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同時,在漢地人的思想認識中占重要地位,他們相信做功德可得無量福報,并且功德是達成美好愿望的途徑。因果報應為佛教的基本思想;諸法皆空為佛法“真諦”的基本思想;輪回轉生是佛教基本理論因果報應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往生思想等重要理論的基礎;佛、菩薩均是佛經中普濟眾生的重要人物,佛,特別是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了佛教,大覺圓滿,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對處于現實種種不如意、種種災難不幸的漢地人頗具吸引力。在現實的社會秩序、法律、制度、個人的努力等無法制止、化解災難的時候,對災難中無助無依、信奉觀世音威力的人們來說,念觀世音名即可脫難得救至關重要。因此,隋代詩文遂容攝了這些佛經內容。

      一個時代容攝佛經內容的詩文總數,是衡量此期詩文容攝佛經系統(tǒng)規(guī)模大小的指標。此總數多少的直接決定性因素,是此期人們談論宣揚佛經內容意識的強弱??傮w而言,人們談論宣揚佛經內容的意識強,則宣揚、談論佛經內容的重要工具——詩文必然使用得多,即容攝佛經內容的詩文總數必然多;人們談論宣揚佛經內容的意識弱,則宣揚、談論佛經內容的重要工具——詩文必然使用得少,即容攝佛經內容的詩文總數必然少。隋代佛教非常興盛,飽受災難煎熬的漢地人熱切地渴望擺脫災難,將來包括未來生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現實的多災多難磨蝕著人們生存的信心和勇氣,容易使人沮喪、迷惘,從而逃避現實,而上述佛經宣揚的諸多思想內容正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他們談論、宣揚佛經內容的意識于是就非常強,因此,容攝佛經內容的詩文總數非常多,現存340篇以上①《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八瓊室金石補正》、《金石萃編》、《敦煌愿文集》(此中,只有文本明確標明作于隋代容攝功德的文章才被列為統(tǒng)計對象,下同)、《顏氏家訓》、《冤魂志》、《旌異記》8種書中,隋代容攝佛經的詩文凡340余篇;此外,隋代容攝佛經的本土文章尚有不少,如記錄造像等功德的文章等,幫隋代攝佛經的本土詩文現存340篇以上?!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之《全隋文》卷二十一王劭《舍利感應記》系由30 余篇獨立的小說構成的小說集, 卷二十二王劭《舍利感應記別錄》中各州所上的表各成1 篇, 下同。,表明詩文容攝佛經系統(tǒng)的規(guī)模非常大。

      《中華道藏》、《道藏提要》中標明作于唐以前、隋唐時期的道經中,一些容攝了漢譯佛經的形式,如其五言頌、五言贊容攝漢譯佛經五言頌、贊之五言形式等,而這部分道經究竟哪些作于隋代,目前學術界尚無法斷定,本文對隋代容攝漢譯佛經形式的本土詩文及其有關問題只能缺而不論。

      四、對佛經內容表現出強烈選擇性的體裁

      漢地文章體裁容攝佛經內容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表現為某體裁容攝某佛經內容的文章比較多,多于容攝此內容卻對此內容不具有強烈選擇性的其它體裁的文章;其決定性因素是該體裁的構成要素之一為此佛經內容等。

      上文已述,隋代佛教非常興盛,飽受災難煎熬的人們熱切渴望擺脫災難;佛經宣揚造像、造寺等屬于實踐行為的功德是將來獲得無量福報、達成美好愿望的途徑;而且,這類功德與漢地本土傳統(tǒng)的祭祀本質上相同,具有后者的作用,并遠遠大于它。而在古代,漢地祭祀是全國性、全民性的,祭祀可達成愿望的思想深植于漢地人的心底,故此期造像、造寺等屬于實踐行為的佛經功德特別流行,據《釋迦方志(卷下)》、《辨正論(卷三)》載,隋代修治故像、鑄刻新像172萬余軀,有寺近4000所,而功德是愿文的構成要素之一,愿文是以做功德而發(fā)愿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因此愿文就很多,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八瓊室金石補正》、《金石萃編》、《敦煌愿文集》、《顏氏家訓》、《冤魂志》、《旌異記》8種書中,隋代即有愿文66篇,②主要集中在《八瓊室金石補正》、《金石萃編》、《敦煌愿文集》中。大大多于容攝此內容卻對該內容不具有強烈選擇性的其它體裁的文章,如書、小說、表、啟、序、詔、敕③王劭《舍利感應記別錄》中有關的表有10篇。等,愿文對造像、造寺等屬于實踐行為的佛經功德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成為容攝該類佛經功德的主要體裁。

      五、容攝的藝術性

      漢地詩文容攝佛經內容藝術性的表現,與佛經內容本身的性質等因素密切相關。如果佛經內容是有思想性的,漢地詩文容攝它的藝術性,就表現為通過事件表達,且該事件敘述具體細致甚至生動,有一定復雜的情節(jié)。如果佛經內容缺乏思想性,則漢地詩文容攝它的藝術性就表現為文辭美麗等。隋代對佛經因果報應思想之容攝表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有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五)》中《歸心篇》之“王克”條、“梁孝元”條、“楊思達”條等;對輪回轉生思想之容攝表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有侯白《旌異記》之“元魏北代乘禪師者”條;對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思想之容攝表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有《旌異記》中的“孫敬德”條。我們具體看“孫敬德”條:

      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於北陲,造觀音金像,年滿將還,常加禮事。后為劫賊橫引,禁于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并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淚下如雨。啟曰:“今身被枉,當是過去枉他,愿償債畢,誓不重作;又愿一切眾生所有橫禍,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德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比至平明,已滿一百遍。有司執(zhí)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zhí)刀下斫,折為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折。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jiān)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承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敕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敬德放還,設齋報愿,出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鄉(xiāng)郭同睹,嘆其通感。[1](347—348)

      此文情節(jié)較為復雜,敘寫細致,將念觀世音名而可脫難得救的思想表達得具體、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具有潛在藝術性的佛經內容進入漢地詩文,容易表現出藝術性。佛經內容的潛在藝術性是指其內在的、將來有條件必然能發(fā)展出來的藝術性,如佛、菩薩的言行等。佛、菩薩是佛經中的重要人物,佛特別是釋迦牟尼佛作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大覺圓滿,普救眾生,菩薩修行位次僅次于佛,亦普救眾生,漢地人對其言行充滿了崇敬,予以很高的贊譽。此崇敬、贊譽之情潛在著對美麗文辭的需求——美麗的文辭可增強頌揚的效果①美麗的文辭可增強頌揚的效果,故《文心雕龍》中,具有頌揚功能的體裁均強調美麗的文辭,如其《頌贊》云頌、贊“鏤影聲、支理有爛”,《誄碑》云誄、碑“銘德纂行,文采允集”等。。漢地人對佛、菩薩言行的崇敬、贊譽之情一旦表現為詩文,為強化頌揚的效果,必然出以美麗的文辭,從而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性,如陳子秀的《荊州道俗請智講<法華經>疏》、皇甫毗的《玉泉寺碑》、釋彥琮的《通極論》、釋慧凈的《雜言詩》、缺名的《龍華碑》等。我們具體看《荊州道俗請智講<法華經>疏》:

      竊以法門不二,理絕言忘,應病隨機,假名相說。雖復常居寂滅,而廣示威儀,不起道場,躬升自在。義談廣狹,跡現淺深,普是有識津梁,含生舟渚。論其汲引,莫不方便為先;語其提攜,無非譬諭為本。宅中童孺,識三車而競出;傭賃窮子,知糞穢之可除。[2](4183)

      上文在稱頌佛時,多用對偶,文辭美麗,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容攝藝術性的是否表現,由人們有無增強佛經內容表達效果的意識決定。有這種意識,就會選取增強該佛經內容表達效果的方式,用具體細致甚至生動、具有一定情節(jié)甚至復雜情節(jié)的事情說明因果報應、稱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輪回轉生等佛經思想,有具體的人、事,似乎是真實發(fā)生的,對不少盲目信仰的人來說,比直接生硬地述說該思想可信度更強,更具有說服力,比以敘述粗疏的事件說明該思想更有吸引力,宣傳效果更好;稱頌佛、菩薩言行,美麗的文辭較素樸的文詞頌揚的效果更強。隋代,佛教非常興盛,飽受災難煎熬的人們熱切地渴望擺脫災難,將來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果報應、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輪回轉生、佛及菩薩言行等佛經思想內容正滿足了他們的心理渴求,所以他們看重這些佛經內容,遂有增強其表達效果的意識;為增強表達的效果,所以宣揚、說明因果報應思想、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的思想、輪回轉生思想均用了具體細致甚至生動、具有一定情節(jié)甚至復雜情節(jié)的事件,頌揚佛及菩薩言行出以美麗的文辭,均呈現出一定的藝術性。

      一個時代容攝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總數的多少,由容攝每一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各類詩文的數量多少決定。容攝某一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數量的多少,受人們增強該佛經內容表達效果的意識的強弱等因素的制約。此意識強,則容攝該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就多;反之,則容攝該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就少。隋代,在漢地發(fā)達的實用—經驗理性的作用下,佛經因果報應思想在一些情況下明顯與事實不符,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思想漸漸地被普遍認為無可征信,輪回轉生思想的未來生和過去生也太過縹緲,佛、菩薩是否能普救眾生在事實中不難驗證為虛假,因而人們不再相信、看重它們了。不過,由于接受佛經內容的時間有先后、接受者知識水平的限制等原因,社會上總有人尚未發(fā)現佛經內容與事實的距離而仍予以看重。就整體而言,此期對上述四種佛經內容雖重視卻程度不高,增強其表達宣傳效果的意識便均不強,所以容攝因果報應思想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容攝念觀世音名而脫難得救思想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容攝輪回轉生思想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容攝佛及菩薩言行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文章均不多,上列八種書中,此四類文章依次約為9篇、1篇、1篇、8篇。整個隋代,容攝佛經內容呈現出較高藝術性的詩文總數不多,上列八種書中,凡10余篇。

      [1]魯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2]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責任編輯 梁浚]

      I299

      A

      1002-2007(2011)02-0015-04

      2010-09-2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魏晉南北朝隋詩文受漢譯佛經影響研究”(07CZW 014)成果之一。

      李秀花,女,文學博士,山東經濟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古漢譯佛經與本土文學關系研究。(濟南 250014)

      ① 本文的“文”是廣義上的,泛指受佛經影響的一切文章,包括了頌、贊、論、子書、小說、史傳、愿文、懺文及道經等。

      猜你喜歡
      觀世音功德佛經
      互動平臺
      協(xié)通論視佛經一例
      西夏文《佛頂心觀世音菩薩經》考略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4:08
      西夏文《高王觀世音經》底本源出考
      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 06:50:34
      陶刻作品《十八羅漢拜觀世音》的造型意蘊
      佛經音義同形字輯釋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4
      西夏佛經所見官職名人名述考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立塔寫經”與“內外之際”:唐代婦女的佛教功德活動
      功德
      小說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8
      凉山| 汶川县| 陇南市| 五华县| 白沙| 江川县| 胶州市| 汪清县| 商都县| 新宾| 敦化市| 乐安县| 北安市| 石门县| 家居| 唐河县| 陇川县| 平果县| 嘉祥县| 鄂伦春自治旗| 井陉县| 黑水县| 中江县| 建德市| 天全县| 寿宁县| 博罗县| 阿瓦提县| 卓尼县| 察雅县| 晋中市| 红安县| 山阴县| 新宁县| 崇明县| 北辰区| 东丽区| 阿坝县| 乌兰察布市| 安岳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