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成
(蘭州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近代以降,中國外患和內(nèi)憂相交織,啟蒙與救亡相糾結,現(xiàn)代化成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漫漫求索和國家建構的希望。二十世紀初發(fā)生在中國的辛亥革命,稱為“世界風暴的新源泉”,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真正意義具有現(xiàn)代化特征的革命,是近代中國民主政治實踐的一個里程碑。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民主立國、共和建國、憲政治國,賦予中國社會以新的現(xiàn)代性飛躍,對中國政治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造,中國政治從此真正邁進現(xiàn)代化的軌道。本文以國家建構的視野,從民主、共和、憲政三個緯度,試圖探究辛亥革命的政治現(xiàn)代化選擇,追尋辛亥革命的政治遺產(chǎn)和歷史啟迪。
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國從王朝國家到民族國家、民主國家的歷史跨越,建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給上下求索的國人啟蒙了民主的理念,播散民主的理想,形成了新國家的理想圖景。民主(democracy)一詞最初源于古希臘語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指“統(tǒng)治”,即人民的統(tǒng)治、人民的權力。歐美“民主”經(jīng)古希臘、古羅馬的塑形與奠基,中世紀的孕育與積淀,文藝復興的催化與傳播,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重生和重構,形成以人民主體性為價值,統(tǒng)治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為制度安排的政治系統(tǒng),是與君主專制制度截然不同的國家形態(tài)和政治模式,成為西方文明強盛的標志和象征,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追求獨立解放、富國強民而頂禮膜拜的范型。民主思潮從20世紀西舶東渡而入中土,以其嶄新的政治理念和強大的生命力在中國迅速的發(fā)展起來,是繼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后在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思潮與政治理念,它強烈的沖擊著社會的舊制度、舊觀念,形成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潮流。自清末變法圖強開始,走向現(xiàn)代政治的大辯論、大抉擇就在君主立憲派和民主革命派針鋒相對地展開:是“變法救國”還是“革命建國”?隨著維新變法和清末新政的失敗退場,革命成為創(chuàng)造歷史、社會進化的最終選擇。辛亥革命是這一浩浩蕩蕩歷史潮流的必然結果,選擇民主成為建立新國家的國體想象和政治實驗。
孫中山先生堅信民主是西方崛起和強大的“奧秘”,是積貧積弱國家救國救民的“靈丹妙藥”。在其思想綱領“三民主義”中系統(tǒng)詮釋了民主的精義:“何謂三民主義呢?簡單的說,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詳細地說,便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盵1]其政治理念中浸透著民主的精神:“民國則以國家為人民之公產(chǎn),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盵2]318“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盵3]632素有“開國二杰”之稱的黃興贊譽民主:“世界大勢日趨于平民政治,吾人乃亦以平民政治為歸宿”,“革命黨之主張,則推翻滿清之后,建設一完全共和國家,以實施其平民之政治?!盵3]297
民主的本質(zhì)是主權在民,這成為自始至終貫穿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標。民主思想在《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規(guī)定的建國方案中清晰可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5]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正式規(guī)定了主權在民原則,即“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一切權力。主權在民成為“民國之通義”,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民主實踐更是星星之火,燎原華夏大地。國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利,國人從封建專制壓迫下解放,獲得獨立和自由的新起點?!杜R時約法》規(guī)定,國家的主權屬于全體人民,全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chǎn)、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享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民主參與機制、競爭機制、制衡機制、法治機制也遙相呼應展開運行。從選舉來看,1912年的全國大選中,登記的選民占當時全國人口的10%[5];從競爭來看,民國初期,政黨雨后春筍,大大小小312個[6]。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說,民國民主“初出茅廬式”的實踐有力地推進了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把中國的政治現(xiàn)代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成立共和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基調(diào),把中國政治推進到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新時代。“共和”(republic)一詞,源自拉丁文“respublica”,意為“公共事務”或“公共事業(yè)”。共和是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也是通行的政體、國號。一個政治體系若在“公法”和“公益”的基礎上聚合民眾,并將國家當做一項“人民之事業(yè)”來實施治理,便可稱為共和國[7]。共和之本在于公共性,是“公”、“共”、“和”的三位一體,共和制度堅持公共權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務的多元共治、公共生活的多元共贏。共和與民主共生、重疊,相輔相成。但二者各不相同,民主的精髓是“主權在民”,共和的精神是“天下為公”;民主重在確立國家的主體,即國體,共和重在國家政權形式,即政體。中華民國,是新的民族國家形態(tài),是人民主權的民主國家,選擇共和制的國家形式:“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國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而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3]8
順應歷史潮流,真正將共和制度引到中國的第一人是孫中山。自1894年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開始,在《檀香山興中會盟書》中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合眾政府”就是美國聯(lián)邦式的共和政體。之后他多次提及要建立共和政體。1897年他明確提出中國要改行“共和政體”,“于政治之精神執(zhí)共和主義。”1903年他在演說中表示:“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tǒng),廢除專制,實行共和。”[3]226辛亥革命時期政治家宋教仁主張:“政府分為三部,司法可不必言,行政則為國務院和各省官廳,立法則為國會。”“總統(tǒng)當為不負責任,由國務院負責,內(nèi)閣制之精神,實為共和之良好制也?!盵8]489
“民國”的共和是對中國“家天下”的君主王朝制度的超越。1911年12月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提出在召集國民會議、頒布憲法之前,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革命建立南京臨時政府,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國誕生,中國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民國是和帝國不同的:帝國是由皇帝一個人專制,民國是由全國的人民作主;帝國是家天下,民國是公天下。”[9]革命確立了總統(tǒng)共和制,在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孫中山宣誓“以忠于國,為眾服務”,這在中國近代史上一掃專制時代君主以國民為臣民、奴仆之舊俗,第一次樹立了國家元首“服務人民”、政府執(zhí)政“天下為公”的現(xiàn)代形象。1912年1月28日,我國第一個國會——參議院正式成立,它形成對南京臨時政府的監(jiān)督,表明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權力分離和相互有效的制約,“希望在中國實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外還有考選權和糾察權的五權分立的共和政治。”[2]319《臨時約法》3月頒布,基于預防和警惕袁世凱專權獨裁的緊迫需要,修改總統(tǒng)共和為責任內(nèi)閣制,形成代表制度、選舉制度、分權制度、司法制度等國家制度。從武昌起義到臨時政府再到臨時約法,分權制衡、共和政府的建立,天下為公政治理念的宣示,成為我國政治現(xiàn)代化革故鼎新的重要進程。
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憲政之治”的新傳統(tǒng)?!皯椪巍闭侵袊R精英全力以赴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具體表征。憲政源自constitutionalism,即憲法政治,憲政的根本意圖在于通過限制和監(jiān)控權力,保障人權和自由。毛澤東一語道破玄機:“憲政即民主政治?!盵10]西方憲政傳統(tǒng)源遠流長,形成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為核心,以法治為基石,以保障人權為目的的政治形態(tài)或政治過程。憲政精神在于法治,是對人治的否定和超越,是民主與法治的結合;憲政也是一套確立和維持對政治行為和政府活動的有效控制的技術。近代憲政和民主幾乎如影相隨地被譯介、傳播并登陸中國?!凹孜鐟?zhàn)后開始的仿效西方改革政治的新潮流,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仿效日本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和效法美法革命、建立民主共和這兩個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層次?!盵11]清末君主立憲的失敗成就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建國選擇。盡管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立憲的方向,但是以民主共和的國家建構延續(xù)和繼承了近代憲政治國的努力,把憲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和發(fā)展工具。
孫中山給憲法下的定義是:“憲法者,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權利之保障書也?!薄皣覒椃?則國強;憲法不良,則國弱。強弱之點,盡在憲法?!盵12]孫中山認為要實現(xiàn)最終的“憲政”,那么整個革命計劃必須分軍法之治(軍政)、約法之治(訓政)、憲法之治(憲政)三個階段來實現(xiàn),并系統(tǒng)提出將三權擴展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監(jiān)察權和考試權五權分立的“五權憲法”。宋教仁對憲政體認深刻:“憲法者,共和政體之保障也。中國為共和政體與否,當視諸將來之憲法而定,使制定憲法時為外力所干涉,或為叵測者將他說變更共和精義,以造成不良憲法,則共和政體不能成立。”[8]495宋教仁積極踐行憲政,為捍衛(wèi)《約法》而被謀殺獻身,孫中山頌贊曰“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p>
中國民國開啟近代法治國家的先河。武昌起義后,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而建立南京臨時政府,《大綱》是一部具有臨時憲法性質(zhì),兼有聯(lián)邦色彩的總統(tǒng)制和共和政體的政府組織法,是民國憲政的開端。而最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是中華民國制定并公布的《臨時約法》,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告了近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制度在中華大地的正式確立;設計了資產(chǎn)階級“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的政治體制;從法律上限制了總統(tǒng)的專權和任期,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杜R時約法》為國人提供了與綱常禮教、人治截然不同的治國路徑和政治模式,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真正符合法治精神的憲法,是一部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憲法性文件[13]。與立憲相配合,南京臨時參議院自開院到結束,發(fā)布了一系列法令:有關于保護私有財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的法令;有保障人權、實行民主的律法;也有廢除封建法制,推行司法改革的律令,形成頗具特色但又應景、應急的法律體系。1912年末第一屆全國司法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以謀求司法獨立、司法統(tǒng)一、司法改良為主旨。當然,法治精神、新國民性的養(yǎng)成尚需時日,傳統(tǒng)政治文化雖已毀壞或蛻變,但它們存在慣性的力量,從中國的“因人立法”、執(zhí)法“因人而異”的傳統(tǒng)人治精神,轉換到“目中無人”,重制度的現(xiàn)代法治精神,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從清末“君主立憲”到民國“民主憲政”,辛亥革命開辟出一方立憲、行憲、憲政的治國新模式。
“民主規(guī)定誰擁有權力,共和規(guī)定權力的目的,憲政規(guī)定運用權力的方式?!盵14]在辛亥革命中,民主、共和、憲政時而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時而各行其是,形同水火,這也決定了辛亥革命政治發(fā)展的斷斷續(xù)續(xù)、起起伏伏。盡管如此,辛亥革命不是一個結束點,而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開啟點。
政治現(xiàn)代化是政治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一種目標和過程。亨廷頓認為政治現(xiàn)代化多種因素的變遷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維度:(1)權威的合理化;(2)結構的分化;(3)政治參與的擴大[15]87。本文取向于把政治現(xiàn)代化界定為統(tǒng)治合法化、結構合理化、行為多元化,并以此來解析辛亥革命的國家建構歷程。辛亥革命之取代自秦始皇開創(chuàng)的兩千多年的“帝國”,民主共和終結和否定了皇權專制,是現(xiàn)代中國社會新陳代謝的結果。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循環(huán)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tǒng)社會的各條神經(jīng),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飛躍,“對一個社會居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和神話,及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體系、政治活動和政策,進行一場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國內(nèi)變革。”[16]87使現(xiàn)代政治走向合法化、合理化、世俗化。
“合法性是對統(tǒng)治權利(權力)的承認,”[16]即政治統(tǒng)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是社會公眾對政治統(tǒng)治權力的認可和服從。政治合法性是任何統(tǒng)治者面臨的首要和根本性問題,誠如哈貝馬斯所言,“在不求助于合法化(即對合法性要求的證明)的情況下,沒有一種政治系統(tǒng)能成功地保證大眾的持久性忠誠,即保證其成員意志的遵從?!盵17]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中華民國,標志著人民主權時代的開端。用“人民民主”的現(xiàn)代合法性取代了“天命王道”的中國傳統(tǒng)合法性,是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形態(tài)的一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中華民國是“普天之下,莫非民土”、“率土之濱,莫非國民”,從君之主到民之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建立無疑確立了一個“單一的、世俗化的、全國性的政治權威”用來取代傳統(tǒng)王朝“更替宗教、宗族的政治權威”[18]。實行民主共和的民國建起了法理型政治權威,它的正當性來自于人民的選擇,自于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規(guī)定,確定了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價值準則和新的概念。民主與共和,不僅塑造了一種新的政治形態(tài),形成新的政治理念,新的合法性不僅是把中國帶進“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民主政治之列,而更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政治的新紀元。
政治結構功能合理化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外在形式和主要標準。阿爾蒙德指出:“政治發(fā)展在結構方面的表現(xiàn)就是分化,”[19]政治結構分化是“政治系統(tǒng)面對環(huán)境變化的挑戰(zhàn),在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方面發(fā)生離異,產(chǎn)生新的政治實體和關系形式,新舊部分的功能不斷專門化的過程”[20]。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它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變革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根本?;蕶嗍莻鹘y(tǒng)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中心,專制是中國政治統(tǒng)治的基本特征,盡管社會結構有所分化,但政治角色混雜,社會職能混合,無法有效應對社會分化和變革的需要。共和國的建立,憲政法治的開始實施,形成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先后選擇了總統(tǒng)制與責任內(nèi)閣制的權力運作方式,實行選舉制、任期制、人人平等、國會立法等現(xiàn)代政治形式。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治結構的分化還表現(xiàn)在政黨的建立、分散與重組,政治革命和民主革命并舉,三權分立、人民選舉、政黨政治的踐行彰顯中國社會結構與政治結構的合理化,開拓出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變遷與革新的新天地。
政治行為的多元化是政治現(xiàn)代化的實質(zhì)內(nèi)容和發(fā)展歸宿。區(qū)分現(xiàn)代化國家和傳統(tǒng)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乃是人民政治行為和政治參與的多元化程度。辛亥革命政治行為的多元化表現(xiàn)為兩個層面的互動:一是民眾現(xiàn)代政治觀念的啟蒙;二是民眾政治參與的擴展。中國人“向來多有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者,而今皆為主人矣”[21]。民國民主憲政的實踐,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現(xiàn)代國家觀念初步形成,自我政治實現(xiàn)意識開始萌生,“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于共和”,就連君主立憲政體的固守者梁啟超也不得不感嘆:“共和之局既定矣?!盵22]民主共和意味著權力從君主統(tǒng)治者轉移到人民議會手中,各種以人道主義、解放人權為宗旨的社會團體紛紛成立,民眾還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雜志,組建通訊社,積極參與政治。不論從政治參與到政治溝通、從公共政策到公共管理,還是從政治精英到人民大眾、從利益集團到政黨,民國政治實踐多元化把中國帶入走向現(xiàn)代的歷史快車道,開啟了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新時代。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憲政的理想絢麗多姿,實踐驚心動魄,貢獻功在千秋,但遺憾也如影相隨。當新共和國和民族救亡糾結在一起,民主憲政和傳統(tǒng)社會格格不入,政治革命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包袱,寄托過重的歷史使命,挫折在所難免。辛亥革命中社會秩序和政治實踐的混亂,導致民主運行的無序,造成了制度的嚴重扭曲、變形,如總統(tǒng)制與內(nèi)閣制并行,行政機關權力重于立法機關,最高法院名存實亡,特別是立法機構權力的喪失,使民主政治徹底喪失了三權分立與制衡的精神實質(zhì)。啟蒙滯后,民主憲政與建立小農(nóng)經(jīng)濟、宗法社會、血緣觀念基礎上的蒙昧、等級、專制、封閉、世襲、皇權為特征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行同水火,革命者無法和民眾進行有效溝通,動員國民;政黨不能合理代表民眾利益,很難從人民中汲取力量之源和權威認同。制度設計稚嫩,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在政治發(fā)展的目標和模式上照搬歐美各國,不顧本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狀況,搞硬性移植,造成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之結局。
辛亥革命由于不得不面對強大的傳統(tǒng)勢力的抗拒和自身具有的歷史局限性造成了其后民國有其名無其實的歷史遺憾,但豐厚的歷史遺產(chǎn),給我們時時警醒和啟迪。
第一,以民主、共和、憲政為目標的政治現(xiàn)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一個擁有數(shù)千年專制傳統(tǒng)的國度要過渡到民主階段,不是一場暴風驟雨式的革命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方能完成,將外國的民主模式強加給中國,而缺乏對政治民主化階段性的深刻認識,這是政治革命中的普遍弊病。歷史證明,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革命”,這些典型的革命都是不徹底,不完整的一次性革命,經(jīng)歷反反復復,一波三折,才修成正果。民主憲政只有經(jīng)歷若干次甚至比暴力革命更為艱巨的深刻蛻變,方能化蛹為蝶,整個華夏大地盛開民主之花。自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權幾經(jīng)更迭,政治舞臺的潮起潮落,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政治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變的歷史震蕩,這正印證了亨廷頓在研究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時的一句名言:“現(xiàn)代性帶來穩(wěn)定,現(xiàn)代化引起動亂?!盵15]88
第二,以民主、共和、憲政為內(nèi)容的政治現(xiàn)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一個政治共同體的重建是何其錯綜復雜,如此畢其功于一役只能適得其反。政治現(xiàn)代化不僅僅表現(xiàn)為一個革命的決策,一種崇高的追求,一項制度的架構,它取決于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政治變革、制度移植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宏大工程,需要與社會傳統(tǒng)、政治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等進行有效互動,統(tǒng)一整合,才能事半功倍?!白韵露系母锩緛硎峭苿蝇F(xiàn)代化的最激烈方式,但一場革命變革社會的實際成效與變革的方向,并不取決于革命家的主觀愿望,而取決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盵23]沒有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民思想的啟蒙,市民社會的成長,革命翻天覆地的政治理想會在實踐中大打折扣、走樣變形。
第三,以民主、共和、憲政為藍圖的政治現(xiàn)代化是一個多元的有機系統(tǒng)。古今中外歷史民主實踐留下的經(jīng)驗教訓是,沒有共和的民主,革命失去執(zhí)政的方向,導致多數(shù)人的暴政,演變成極權主義民主;沒有憲政的民主,政府將失去權力制衡,必然走向的腐敗、墮落,危害人民權利;沒有共和的憲政,容易導致個體私權的“泛濫”和社會公德的流失;沒有民主的共和是古典貴族的共和,缺失統(tǒng)治的合法性;而沒有民主的憲政會淪為虛假的謊言和一紙空文。民主、共和、憲政在復雜的政治現(xiàn)代化模型中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
百年辛亥革命,百年風風雨雨,百年的政治現(xiàn)代化實踐,反復證明,一個背負“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一個直面“歐風美雨”浸融與挑戰(zhàn)的社會,一個探索“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國家,政治現(xiàn)代化、政治文明建設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赝麣v史,反思當下,我們應時刻銘記孫中山先生臨終囑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參考文獻:
[1] 孫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572.
[2]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黃 興.黃興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3.
[5] 丁三青.辛亥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化[J].史學月刊,1996,(5).
[6]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M],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38.
[7] 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9.
[8] 宋教仁.宋教仁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 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58.
[10]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
[11]劉學照.論孫中山學習西方思想的演變[M]∥載中國孫中山研究學會編,孫中山和他的時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1801.
[12]孫中山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331.
[13]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4.
[14]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127.
[15]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87.
[16]馬克·夸克.法性與政治[M].佟心平,王遠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0.
[17]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86.
[18]尹保云.什么是現(xiàn)代化——概念與范式的探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2.
[19]阿爾蒙德、小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1.
[20]李元書:政治發(fā)展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53.
[21]孫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1.
[22]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N].時報,1912-05-07.
[23]羅榮渠.現(xiàn)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