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學勤 洪永智 余學愚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SBO)是腹部手術后較少見并發(fā)癥,一般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1~3周內,系指由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的炎癥疾患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梗阻,文獻所述發(fā)病率在0.6% ~4.0%,治療方法以保守治療為主,否則會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1],我院199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診治早期炎性腸梗阻12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中,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20~74歲;發(fā)病前所行手術類別:胃潰瘍穿孔彌漫性腹膜炎修補術及大部分切除術各1例,闌尾穿孔行闌尾切除加腹腔引流術2例,腸粘連松解術4例,腸破裂行腸切除、腸吻合術2例,結、直腸癌根治術各1例,術后出現(xiàn)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12例,伴嘔吐5例,術后3~7 d出現(xiàn),持續(xù)7~20 d,腹部平片提示小腸均有不同程度氣、液平、擴張,CT檢查(5例)示腸壁水腫、增厚,腸管擴張、積氣、積液,腹腔內積液。生化檢查無1例出現(xiàn)低血鉀,白蛋白30~32 g/L。
1.2 方法 采用保守治療10例,方法:(1)持續(xù)胃腸減壓;(2)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3)應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靜脈注射,以減輕炎性反應及腸壁水腫[2],使用奧曲肽或生長抑素以減少消化道液的分泌;(4)使用抗生素(頭孢三代、甲硝唑或替硝唑)預防或控制感染;(5)應用中草藥(承氣湯加減)胃管注入后夾管2 h持續(xù)開放胃管,1次/d,本組應用6例;(6)低壓灌腸。手術治療2例,1例打開腹腔后未發(fā)現(xiàn)腸管絞窄情況并呈現(xiàn)“冰凍”狀,未做任何處理而關腹,發(fā)現(xiàn)腸絞窄表現(xiàn)而急診手術行腸切除及腸合術1例,此2例住院時間達1個月。
全組12例患者中經對癥保守治療后癥狀消失10例,腸蠕動恢復,梗阻癥狀解除,痊愈出院,其中2例第2次手術者住院時間較長,住院時間達1個月。
3.1 成因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由于腹部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手術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并存的腸梗阻,其原發(fā)病多為化膿性,粘連廣泛松解,以及腸管暴露時間過長等,手術及疾病引起對腸管損傷,腹腔內積液、積血等致炎性物質殘留,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并形成粘連使腸腔通暢受阻,影響了術后腸功能的恢復。
3.2 診斷 臨床特點:(1)與年齡、性別無關;(2)大多發(fā)生在術后2周內[3,4];(3)一般在術后2~3 d有少量排氣,少量進食后迅速出現(xiàn)腹脹、腹痛,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現(xiàn)象,亦有在術后持續(xù)無排氣、排便的情況,癥狀持續(xù)存在一般在2周左右,最少1周,最長1個月;(4)腹脹是患者的主要主訴,體溫正常,體征主要表現(xiàn)在腹部均勻腹脹無腸型,無壓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5)胃腸減壓可吸出大量黃色或草綠色液體;(6)影像學檢查提示腸管擴張、積氣、積液,腸壁水腫,以CT檢查為先。
3.3 鑒別診斷 術后早期出現(xiàn)炎性腸梗阻、絞窄性腸梗阻較少,但必需鑒別,因治療方法有明顯不同。若術后出現(xiàn)持續(xù)、進行性(并存在陣發(fā)性加劇)的疼痛,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腹脹不對稱,可及腸袢,腹腔穿刺抽吸出血性液體,X線檢查見孤立、脹大的腸袢,此時應考慮有腸絞窄可能。
3.4 治療 過去我們在治療“術后早期腸梗阻”時有很大的誤區(qū)或失誤,有時根本不知所措而轉上級醫(yī)院治療者為數(shù)不少,自從1998年閱讀《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性》此文章后,認識了此病,在治療上有一定的理論根據(jù),敢于留院進一步治療,認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一旦確診應積極行保守治療。
總之,早期炎癥性腸梗阻均發(fā)生于術后,其臨床特點較明顯,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手術治療并發(fā)癥多且嚴重,療效差。
1 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特性.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387.
2 朱維銘,李寧.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456.
3 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實用外科雜志,2006,26:38.
4 祝永剛.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4例診治分析.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