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花 楊龍 王娟
阿米巴痢疾是溶組織內(nèi)阿米巴寄生腸道后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分布遍及全球,我國各地亦均有分布,農(nóng)村患者多于城市,夏秋季發(fā)病較多,多呈散發(fā)性。本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侵犯盲腸及升結(jié)腸后引起反復發(fā)作的膿血便、粘液便,嚴重病例易發(fā)生腸出血、腸穿孔或肝膿腫等并發(fā)癥。我科采用藥物保留灌腸法治療阿米巴痢疾患者1例,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女,46歲,已婚,因“反復膿血便6月余,加重20 d”,以“阿米巴痢疾:于2008年9月22日入住本科。入科后查體:神志清,體溫 37.8℃,脈搏 8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皮膚黏膜無黃染及皮疹,眼結(jié)膜蒼白,淺表淋巴結(jié)無腫大,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腹平軟,臍周及下腹輕度壓痛,無反跳痛、肌緊張,肝脾肋下未捫及,肝腎區(qū)無叩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活躍,雙下肢無凹陷性浮腫。入院前一周外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13.48×109/L,中性粒細胞(N)79.2%,血紅蛋白(HB)78 g/L。糞常規(guī):紅細胞滿視野、糞隱血試驗4+。糞培養(yǎng)示:無志賀菌、沙門菌生長。腹部立位片:未見梗阻或穿孔征象。結(jié)腸鏡提示:潰瘍性結(jié)腸炎。4 d后市寄生蟲防治所查糞便結(jié)果示阿米巴包囊陽性,“阿米巴痢疾”診斷成立入住我科。
1.2 治療方法 入科后給予止血敏2 g,止血芳酸0.4 g靜脈滴注止血治療8 d,給予帕珠沙星0.5 g,2次/d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2周,給予復方氨基酸及脂溶性維生素靜滴補液支持治療1周,每日藥物灌腸1次,共治療45 d。
1.3 中藥藥物配制及灌腸 秦皮50 g,馬齒莧50 g,黃柏50 g,白頭翁50 g,云南白藥膠囊0.5 g,將中藥煎好,去藥渣后約150 ml加入甲硝唑注射液50 ml、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混勻后使用,保持灌腸液溫度39~41℃。灌腸時取右側(cè)臥位,臀部抬高10 cm,插入深度約15~20 cm,壓力為灌腸液面距肛門<30 cm。灌腸后囑患者每隔15 min更換體位1次,并保留藥液于腸內(nèi)2 h以上。以上灌腸治療1次/d,連續(xù)45 d(15 d為1個療程)。
1.4 灌腸注意事項 (1)保持灌腸液的溫度,過冷不利于藥物的吸收,同時還會刺激腸黏膜引起腸蠕動,不利于藥物保留;溫度過高可使腸黏膜受刺激處于充血、水腫,易引起排便反射。(2)灌腸液在腸道內(nèi)存留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保留2 h才能達到治療效果,6 h以上效果最佳[1]。
患者中藥保留灌腸治療3個療程即45 d,大便已正常,解成形黃軟便1~2次/d;復查3次血常規(guī)、糞常規(guī)正常;糞便檢查結(jié)果示:阿米巴包囊、滋養(yǎng)體均陰性。
研究表明,白頭翁煎劑及其皂苷較大劑量時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2]。中西藥保留灌腸具有不傷脾胃之氣、瀉火解毒、促進潰瘍愈合作用,給藥途徑快捷,藥物充分接觸病灶,有利于病變粘膜修復。我科采用中藥甲硝唑混合液治療后取得良好的療效,殺死阿米巴孢子,抑制炎癥,3個療程結(jié)束后血糞常規(guī)復查正常,大便查阿米巴包囊、滋養(yǎng)體均陰性。
1 徐雅萍,王月芳.藥物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jié)腸炎臨床觀察.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24:578.
2 韓進庭.白頭翁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 212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