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波,葛曉昱
(1.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東方學院外國語學部,哈爾濱 150086)
日語授受動詞恩惠意識研究
朱世波1,葛曉昱2
(1.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東方學院外國語學部,哈爾濱 150086)
日語授受動詞由于其蘊含了“內(nèi)外意識”、“恩惠意識”、“上下關系”等日本特有的文化,使非母語的外國學習者掌握起來十分困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了解日本社會的歷史、文化、習慣等方面的特點造成的。因此,掌握一種語言,切不可忽視語言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明白了中日兩國間恩惠意識的差別之后,便應該從母語和本國文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體會日本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特點,以便更加精準地使用這種語言。
日語;授受動詞;恩惠意識;恩惠行為
目前,國內(nèi)對于日語授受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語用學、日語教學、對照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角度,研究的內(nèi)容從教授法、教材中授受句的導入分析、誤例分析、恩惠意識到文化規(guī)則等方方面面。其中大多數(shù)學者在由授受句體現(xiàn)出的恩惠意識上,多是通過列舉例句,分析誰受益、誰得到恩惠,列舉哪些是直接恩惠用法,哪些是間接恩惠用法等等。但是對于到底什么是恩惠意識、產(chǎn)生原因、中日恩惠意識之間的差別方面的研究卻相對不足。本文將從這一角度對恩惠意識進行深入研究。
關于授受動詞與恩惠意識之間是如何存在一致性問題,很多學者都已通過大量例句進行了證實,因此此項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為由授受動詞體現(xiàn)的恩惠意識 (本文所指的授受動詞既包括授受動詞,也包括授受補助動詞)。
關于日語授受動詞表現(xiàn)出的恩惠意識,很多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在日本,人與人交往時很注重禮貌,習慣于將自己放在“受恩”、“感恩”的位置上,頻頻地通過授受動詞來表達其“受恩”之情。美國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深刻剖析了日本人的“恩惠意識”。他認為,在日本人的頭腦里,“恩”是必須償還的債務,一旦被賦予某種恩,那他就要傾其一生來報答?!岸鳌笔橇x務,是被動的,“恩”有多種表現(xiàn),有的恩是不可計量的,而有的恩則是具體化了的。在《國語大辭典》中對于“恩惠”作了如下解釋:“與えられて?利益や幸福となるもの?”《漢字源大辭典》的解釋為:“人のことを思いやる親切な心。恵み。情け。いつくしみ?!比绻堰@兩個字拆開來看,由于“因”(因る)在日語里具有依賴、依靠的意思,所以,“恩”這個字就是“心による”即允許把心依賴或寄托給他人的字義?!挨幛挨唷?惠)可以寫成兩個漢字,“惠”和“芽”。“惠”是從草木發(fā)芽而來的概念,表明冬眠的草木在陽春之暉的照耀下,萌芽并茁長。某物給予他者生命,幫助生命的善行就是恩的施行,從受恩這一方來看,就用感恩之情、報恩之行來表達。
在日本人的觀念里,最高的是皇恩,接下來是父母之恩、師恩、主人之恩、同事之恩、朋友之恩、上司之恩等等。漢語中只需一個“借”字就可表達物品的借出與借入,而日語中用“貸す”、“借りる”兩個詞來表達由內(nèi)向外借和由外向內(nèi)借。王南在《授受關系表達中蘊含的文化心理》一文中指出,日本人的人情關系中同樣用這個詞來表達人情的“借り”與“貸す”。例如“彼に借りがある”(欠他的情),也就是說恩惠意識是講人情關系,理應有借有還。
說到“恩”的方向性,包括兩種,即“受恩”和“施恩”。這是由于授受動詞中包括授予者與接受者,而授受動詞又充分體現(xiàn)了日本人特有的恩惠意識,因此“恩”的方向性包括“受恩”和“施恩”。日本人習慣于將自己置于“受恩”的位置上。日本著名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在《日本語の特質(zhì)》中指出:“日本人有個民族特點,就是努力強調(diào)自己從他人那里得到恩惠,所以非常喜歡使用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或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這種表達方式?!闭绾芏鄬W者都引用了菊地的這句話:“実狀は必ずしもそうでなくても、相手から自分に恩恵が與えられるという捕らえ方をするほうが相手を立てるという発想が日本語にあるのです?!边@句話充分證實了日本人的這一習慣。姚燈鎮(zhèn)在《試論文化規(guī)則對言語交際的制約》一文中指出,在言語交際中,日本人一般遵循以下規(guī)則:(1)只要認為他人的行為對自己有好處 (這種好處實際上并不一定值得一提),就把自己作為受益者,使用“てくれる”的表達方式,以尊重對方。(2)即使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好處,但對應尊重的人也不能使用てあげる?てやる等表達方式,否則就是失禮行為,日本人這種微妙的恩惠關系意識以及與之相應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正是使用授受表現(xiàn)進行言語交際時必須參照的言語規(guī)則。
日本人的“恩惠意識”是由“恩惠行為”產(chǎn)生的,到底什么是“恩惠行為”?這要由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決定,只要被認為是“積極的”、“肯定的”、能夠帶來某種“恩惠”的行為,都要通過授受動詞來表達,只不過其表達方式分為多種形式。反之,若被認為是“消極的”、“否定的”、不能帶來某種“恩惠”的行為,就不能使用授受動詞,否則就造成錯用或濫用。因此無論是積極的評價也好,還是消極的諷刺也好,說到底這種“恩惠行為”的產(chǎn)生都是由于說話人的主觀性產(chǎn)生的,這和宮地所說的“話し手関與性”、豊田所說的“主観性”以及大江敘述的“有益か有害か”是密切相關的。
日語中的恩惠行為可以分為兩類,即直接恩惠行為與間接恩惠行為。例如:(1)田中さんは宿題を直してくれました。(2)雨が降ってくれたので、助かった。
以上兩個例句很清晰地表明了恩惠行為的種類。(1)句表明田中為我修改作業(yè),我從中受到益處,表示感謝的心情,是一種直接恩惠行為。(2)句并沒有出現(xiàn)真正的主語,體現(xiàn)了人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是一種間接恩惠行為。
在上一節(jié)的先行研究中,對于日本社會的恩惠意識,進行了一個大致的總結。那么中國社會中是否也存在恩惠意識呢,兩者有什么不同,漢語的授受關系表達為什么不像日語這樣發(fā)達,這是目前很多學者都在關注并且研究的問題。但大部分學者并沒有對中國恩惠意識產(chǎn)生的根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只是從語用、文化等角度,總結了幾點關于兩國恩惠意識之間的差別。下面就筆者查閱到的資料內(nèi)容進行總結分析。
田麗恒在《日漢授受表達的語用規(guī)則考察》一文中指出,(1)中國人雖然也有恩惠意識,但沒有日本人那么強烈。(2)漢語授受表達不是很明顯,因為“大恩不言謝”,中國人注重的是以實際行動來回報。因此,關于受惠意思在語言上的表達就相對要少。(3)日語授受表達強調(diào)受惠意思的表達,而漢語是淡化受惠意思的表達。(4)日語授受表達只在特殊場合才強調(diào)表達施恩意思,而漢語授受表達則是在一般場合下都是強調(diào)表達施恩意思。
關于上述(1),筆者曾同本校的外教進行過交流,外教認為中國人的恩惠意識要比日本人的強烈。只是日本人習慣于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中國人更多地受到“學雷鋒,做好事,做了好事不留名”等之類的價值觀的影響,即使對對方施予了恩惠,也不希望對方知道姓甚名誰,不指望對方的回報。而常常是用一句“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是雷鋒”等來回復對方。
而上述 (4),說的稍顯過于絕對,筆者認為“漢語授受表達則是在一般場合下都是強調(diào)表達施恩意思”,這和遠近親疏關系有直接的聯(lián)系。當說話人與聽話人是關系比較親密的朋友時,可以強調(diào)施恩表達,如為對方做一桌好菜,會說“這是我特意為你做的,嘗嘗,看合不合你的口味”。但如果我們是素不相識的人,這樣來說就有悖于常理。
張美華在《談談日語中關于“恩惠行為”表達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指出如下區(qū)別:(1)中國人對于“恩惠行為”的表述和反應與日本人不同,中國人不像日本人那樣把人的行為授受同時看做利益的授受,因此漢語中也沒有與日語授受補助動詞相應的表達方式,只是客觀地靠詞的語序來表達授受關系。(2)日本人在涉及“恩惠行為”時,極注重對方施予的恩惠,并顧及不給對方增加心理上的負擔。中國人一般不包含日本人那樣的為減輕對方心理負擔而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國人往往會爽直地表達出自己的心情。
張美華指出的兩點中有兩個關鍵句,那就是“行為的授受是否看做利益的授受”和“涉及恩惠行為時,是否注重不給對方增加心理負擔”,這兩點是從國民性的角度進行理解和剖析的。
王南在《授受關系表達中蘊含的文化心理》一文中指出區(qū)別在于:(1)中國人也有知恩圖報意識,但不像日本人這樣將恩惠無期限地延續(xù)下去,所以漢語的授受關系表達不像日語那樣發(fā)達。(2)日本人認為,“報恩不要一次了結為好”。中國自古以來也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說法,但在中國社會中了結性的還情比較多。
以上兩名學者對于漢語的授受關系表達不像日語這樣發(fā)達的原因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個認為在中國,行為的授受不被看做利益的授受,另一個則認為中國人不像日本人這樣將恩惠無期限地延續(xù)下去,表面看是一種恩惠,實則是一種人際關系,無期限地延續(xù)下去就是希望一直保持著好的人際關系。鑒于此點,筆者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漢語的“給、幫、為”沒有方向性,而日語授受補助動詞的方向性非常明確。人稱代詞不必出現(xiàn),就可表明誰為誰做了什么,而漢語只能通過人稱代詞才能將這種授受的方向表明,恩惠意識也不是很強。
多數(shù)學者對于日本社會中存在由授受動詞體現(xiàn)出的恩惠意識產(chǎn)生的原因,分別從語言特性、歷史、文化、習慣等方面進行了總結,歸納如下。
第一,語言特性方面。張佩霞指出對日語的人稱代詞和授受補助動詞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日語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不很高,看來人稱代詞的數(shù)量和它的使用頻率成反比例的關系。人稱代詞多,這可能意味著人們十分重視你我的身份和關系,建立了一套能夠反映不同身份和關系的、很復雜的人稱代詞體系。由于人稱代詞本身就是直接指自己或?qū)Ψ?因此再禮貌的人稱代詞用起來也不免顯得太直率。所以人們想出了動詞后邊加等的表達方式,以免句中出現(xiàn)‘為我’、‘為你’等直接的表達方式?!?/p>
第二,從歷史角度來講。張美華指出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很狹小的空間里,而且集團對個人具有極大的約束力。一種依附于集團的安全感與脫離開集團的危機感,便產(chǎn)生了日本人力圖保持其內(nèi)部和睦的人際關系的民族心理。這正是日語中表述“恩惠行為”的方式,有其特殊性的淵源。趙東海指出,在中國這種恩惠思維方式是在農(nóng)業(yè)社會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所產(chǎn)生的一種思維。在那個時候,互相幫助,幫助之后獲得對方的回報,就和播種收割沒有什么區(qū)別。施恩者是對回報有預期的,而受恩惠者也必須回報,久而久之,社會就在這樣的關系中循環(huán),每個人都不吃虧。但是,援助他人、給他人以恩惠,本來就應該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愿而無所求的行為。同樣,如果懷有感激之情,通過任何形式都可以回報,不一定非要像還貸款一樣的報恩。
第三,在習慣方面,日本人喜歡在外出或各種節(jié)日時互贈禮物。王南指出禮品互送并不只是物品的授與受,而更多的是要表明愿意維持這種授受關系的心理。在這種文化心理的背景下,有關授受關系的語言表達應運而生。而且,其表達方式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不斷豐富與創(chuàng)新,不斷被日本人接受和使用便是理所當然的。
本文從目前國內(nèi)及國外學者研究的基礎現(xiàn)狀出發(fā),探討了由日語中的授受句這一語言現(xiàn)象引出的恩惠意識的內(nèi)涵、種類、產(chǎn)生原因及中日間的差別。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之所以不能夠地道地使用日語中的授受補助動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了解日本社會的歷史、文化、習慣等方面的特點造成的。因此,掌握一種語言,切不能忽視語言背后蘊含的豐富的文化。明白了中日兩國間恩惠意識的差別之后,便應該從母語和本國文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體會日本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特點,以便更加精準地使用這種語言。
H1
A
1007-4937(2011)03-0124-03
2011-02-12
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日語授受補助動詞句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11554158)
朱世波 (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日語語言學與詞匯學研究;葛曉昱 (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日語語言學研究。
王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