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剛
(北京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通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學(xué)名著。秦漢時的文學(xué)體裁,主要是辭賦,作為史書的《史記》,卻以記事和傳寫人物為后來的傳記文學(xué)寫作樹立了典范。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述說自己的史書寫作,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盡管《史記》的紀(jì)傳之例,抑或有前代史書的淵源,但镕鑄古例,成《史記》五體,以見古今成敗興壞之理,當(dāng)然是司馬遷的獨創(chuàng)。清人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fā)凡起例,創(chuàng)為全史……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①參見李光縉.增訂史記評林日本明治二年(1869)。對司馬遷來說,他寫《史記》,主旨是成就通史,繼孔子刪述《春秋》的傳統(tǒng),因此他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探究天道與人事之間的互為依存和互動的因果關(guān)系,通古今成敗興壞之理。什么是“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呢?這是要從司馬遷《史記》五體中細究的。《史記》一書分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與古史的編年體例完全不同,反映了司馬遷以人物為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歷史是人類活動的歷史,而人類歷史是由各個階層人物共同創(chuàng)造的,司馬遷《史記》正是由此出發(fā),列傳社會各階層人物100余人,涉及到的達4000多,從而構(gòu)成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司馬遷將探討天人之際的關(guān)系、古今興衰的變化原因,建立于對人物活動的敘述中,這是他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深刻觀察和思考的結(jié)果。因此,《史記》一書是活的歷史,義蘊深刻,雖歷千年,其中的道理仍然揭發(fā)不盡,足給后人以各種各樣的啟迪。
司馬遷人物傳紀(jì)所具有的文學(xué)性成就,其實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chǔ)之上。司馬遷本沒有文學(xué)性的考慮,也沒有后世人的文學(xué)觀念,他只是努力將人物寫活,抓住人物的精神,從人物的活動、人物在事件中表露的性格及心理,揭露出歷史變化的內(nèi)在因素,并由此表現(xiàn)他對歷史的評判。但如何將人物寫活,生動,有精神,這本身便開創(chuàng)了紀(jì)傳文學(xué)的傳統(tǒng)。由于司馬遷深刻的歷史思想和過人的史識,使得他的人物傳記達到了前無古人,后亦無來者的高度。
關(guān)于《史記》的文學(xué)成就,古人今人都作了充分的研究,比如敘事的曲折有致,語言的峻潔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所有這些,都是司馬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為后世的敘事和記人提供了典范。但我們要關(guān)心的是,是什么使司馬遷采取了這樣的文學(xué)性手段?中國是重歷史的國度,史學(xué)傳統(tǒng)很早就建立了,這就是不隱惡的直書實錄傳統(tǒng)。實錄的精神,應(yīng)該是不需夸飾的,傳世文獻如《尚書》、《春秋》,的確是具有這樣的特征。當(dāng)然,即使是《尚書》、《春秋》,也往往為了加強力量而使用夸張的手法。《論衡·藝增》舉《尚書·武成》記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事例說:“言血流浮杵,亦太過焉。死者血流,安能浮杵?案武王伐紂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頓血流,輒燥入土,安得杵浮?”但這種夸張,并未脫離事實,是修辭而已,與后來傳記文學(xué)的夸飾還不同。從《左傳》開始,夸飾已經(jīng)在史書中占有了極大的比重。比如僖公二十三年記晉公子重耳對季隗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后嫁?!奔沮笳f:“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狈蚱揲g語,不入史書,史家如何知道?又成公二年晉、齊鞌之戰(zhàn),郄克、解張、鄭丘緩間的對話,反映了晉國將帥間同仇敵愾的斗志,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增強敘事的生動性。但這種對話,恐未必是史家實錄,這都是作者根據(jù)敘事的需要,夸飾而成,然無損于整體事件的真實,反而加強了信服力。其實史書作者的記敘,從來都是有傾向性的,即使《尚書》,如上引武王伐紂的記載,分明反映了作者對武王的支持態(tài)度。根據(jù)作者的主觀傾向,對歷史事件進行一定的加工,這在孔子刪述《春秋》中,就樹立了史學(xué)的原則??鬃铀鶆h《春秋》,本來只是魯國史書,但孔子在微言中寄寓了他的褒貶,從而使亂臣賊子懼。比如《春秋》隱公元年所書“鄭伯克段于鄢”,書“鄭伯”,書“克”,書“段”,都是有深意的。杜預(yù)注說:“不稱國討,而言鄭伯,譏失教也。段不弟,故不言弟,明鄭伯雖失教,而段亦兇逆。以君討臣,而用二君之例者,言段強大雋杰,據(jù)大都以耦國,所謂得雋曰克也?!痹谧衷~的使用上,寄寓作者的褒貶,成為后世史書傳統(tǒng)。但微言未免難以領(lǐng)會,所以“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①《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重新將其褒貶之意,用具體的事件闡露出來。因此,《左傳》的敘事,實際上是繼承了孔子刪《春秋》的傳統(tǒng)的。
相對于早期史書的記言和簡單的編年,具體的敘事都屬于夸飾。但在不違背史事的真實基礎(chǔ)上,生動的敘事,乃至在敘事中插入懸想性的細節(jié),以及對話、心理描寫,既是敘事藝術(shù)的需要,也是讀者的要求。戰(zhàn)國以后,史書如《國語》、《國策》,都是這種趨勢的反映。簡單的紀(jì)年,如秦史記,一方面是秦人文化落后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并不占當(dāng)時文化的主要地位。因此我們說,《左傳》、《國語》、《國策》這些史書的敘事,其實是出于這樣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就在這種產(chǎn)生過程中,顯現(xiàn)了文學(xué)藝術(shù)的特征。也就是說,文學(xué)藝術(shù)特征,產(chǎn)生于史學(xué),是逐漸從史學(xué)寫作中分化出來,發(fā)展到一定時期,才成熟并為獨立的學(xué)科——文學(xu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對于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來說,這時期的文學(xué)學(xué)科還沒有獨立,他的史書寫作,只是遵照著已有的史學(xué)傳統(tǒng)而已。但是《史記》的寫作,較之前有的史書,在夸飾藝術(shù)上,更加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而為后世的傳記文學(xué)開辟了道路。
司馬遷之前,《左傳》、《國策》在描寫人物上,都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而且產(chǎn)生了很多名篇。如《戰(zhàn)國策》寫荊軻刺秦王事,基本為司馬遷《史記》所承襲。①關(guān)于荊軻刺秦王之事,《國策》與《史記》所記基本相符,后人因懷疑劉向撰次《國策》,在漢以后殘闕,后人遂以《史記》文字補充,此節(jié)即抄錄的《史記》。參見方苞《書剌客傳后》,載《望溪集》卷二,《四庫全書》本。但近人鄭良樹根據(jù)樓蘭出土漢代帛書《戰(zhàn)國策》殘葉反對這一說法。說見《戰(zhàn)國策研究》,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6年版。其易水送別一段,《史記》更是不改一字,可見《戰(zhàn)國策》在塑造荊軻形象上的成功。荊軻易水之別,慷慨悲歌,形象生動,千載之下,猶如生人,但誠如前人所說,可議處頗多。姚苧田《史記菁華錄》說:“《國策》荊軻刺秦王一篇,文章固妙絕千古,然其寫荊軻處,可議實多。如聶政尚不肯輕受嚴(yán)仲子百金之饋,而軻則早恣享燕太子車騎美女之奉,一也;聶政恐多人語泄,獨行仗劍至韓,而軻則既必待吾客與俱,又且白衣祖餞,擊筑悲歌,豈不慮事機敗露?二也;聶政抉面屠腸,自滅形跡,軻乃箕距笑罵,明道出欲生劫報太子丹之語,三也。至以虎狼之秦,而欲希風(fēng)曹沬,約契不逾,其愚狂無識,更不足道矣?!雹凇妒酚涊既A錄》,清道光四年(1824)扶荔山房刻本。這個故事顯然有所夸張,與事實不一定相符,但司馬遷卻寫入《史記》,說明司馬遷旨在突出人物精神的史學(xué)思想。司馬遷不惜在細節(jié)上用力,以達到敘事的曲折和人物的生動效果,這在《史記》一書中,是俯拾即是的。比如《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受胯下之辱一節(jié),細細描摹,旨在突出韓信的沉毅和遠大報負。大勇不及目前,這一點在《刺客列傳》中也有表現(xiàn)。如荊軻游過榆次,與聶蓋論劍,聶蓋怒而目,荊軻遂走不復(fù)還。聶蓋以為荊軻怯懦,實不知荊軻志尚高遠,士不遇知己,徒死無益,為后來刺秦王之舉伏下襯筆。這一細節(jié),《戰(zhàn)國策》不載,而司馬遷采擇而且重彩描摹,是司馬遷立意與人不同。這與司馬遷自己遭不測之禍,隱忍茍活,欲成《史記》的報負相符,所以司馬遷不僅選擇入史,而且密致經(jīng)營,是有太史公自己的用意的。
從《國策》到《史記》,我們可以見出西漢初時的敘事已經(jīng)達到了怎樣的高度,《漢書·藝文志》特列小說一家,說是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顏師古引如淳說:“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fēng)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今世亦謂偶語為稗。”以街談巷說的細碎之言為小說,當(dāng)指其敘述故事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也是司馬遷選擇的材料之一。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薄胺攀f聞”,應(yīng)該包括民間流傳的故事。因此,《史記》一書敘事的曲折動人,也反映了當(dāng)時民間故事的敘述水平,這也說明《史記》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綜觀《史記》的人物列傳,雖以生平為線,但司馬遷在選擇材料,安排結(jié)構(gòu)上,都獨具匠心,盡量集中、鮮明,曲折有致。一些在本傳中不適宜展開的材料,則巧妙地使用互見法。比如《高祖本紀(jì)》,多寫其細微及靈異之事,而于定鼎平天下的大事,則置于諸功臣傳中。此外,本傳主旨在于突出傳主之所以立傳的事跡,一些與主題關(guān)系不大的材料,則置于別傳中。因此閱讀的時候,應(yīng)該結(jié)合其它篇章,才能全面了解歷史人物。比如劉邦,司馬遷在《項羽本紀(jì)》中述其敗逃時,數(shù)次推墮孝惠、魯元,顯示劉邦危亡時連親生兒女都不顧的狠毒。顯然,這樣的材料不適合用于本紀(jì)中。司馬遷這樣的安排,使本傳敘事集中鮮明,又能夠保持生動曲折的效果。否則如后世本紀(jì),枯燥無味,令人難以卒讀。
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司馬遷以人物為史記的思想,只有將人物寫活,才能準(zhǔn)確地反映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脈絡(luò),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因此準(zhǔn)確描摹人物的性格、語言,都是為這個思想服務(wù)的。選擇哪些事件、語言來勾劃人物什么樣的性格,則出自司馬遷對人物的評判。司馬遷對歷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對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有他自己的判斷,因此,首先在選擇哪些人物入傳上,他就全盤仔細地考慮過。而入選人物要表現(xiàn)他的什么作用,也都在材料的選擇和人物的描寫上傳達得清清楚楚。司馬遷《史記》全書選擇一百余人列傳,從傳說中的五帝始,所選擇人物都與作者志在探討古今存亡遷變有關(guān)。從全書的布局結(jié)構(gòu)看,《史記》顯然是詳今略古。這是有原因的,一者,司馬遷持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觀,古須為今用,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略推三代,錄秦漢?!本褪钦f對三代是略述,對秦漢間事則是詳錄。二者,上古文獻,書闕有間,加上其中穿鑿附會,怪異傳說,荒誕不經(jīng)之事甚多,司馬遷本著信實考異的態(tài)度,不加使用。①《大宛列傳贊》:“至《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事實上,作為傳記文學(xué),《史記》最吸引人的,也正是秦漢人物的描寫。這些人物,經(jīng)司馬遷如椽之筆,一個個都栩栩如生。即使如秦始皇,其統(tǒng)一全國之后,專制雄決,一意裁斷的霸氣,畢露于《秦始皇本紀(jì)》文字中。至于項羽,更是司馬遷傾盡心力之作。項羽未成帝業(yè),而司馬遷列于本紀(jì),這一直受到后人的批評。但司馬遷《項羽本紀(jì)贊》中明說:“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正是項羽的歷史作用,故司馬遷破例將其視為帝王而入于本紀(jì)。《史記》以五體紀(jì)事,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但時又有破例之處,如列呂后本紀(jì),但不列漢惠帝本紀(jì),又西周諸侯管叔叛逆,宗廟不守,但司馬遷卻列《管蔡世家》,如此等等。后人的批評雖有一定道理,但司馬遷撰史自有他的考慮,司馬遷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已非后人所能感受。秦漢之際,群雄逐鹿,陳涉首先發(fā)難,繼而項羽、劉邦相爭,均以布衣而翻覆強秦,當(dāng)是時,三人均有可能成功的機會,但最終的結(jié)果是由劉邦統(tǒng)一天下,那么劉邦為什么會成功呢?陳涉、項羽為什么會失敗呢?這成功和失敗的究極原因是什么呢?這正是司馬遷所考慮的。因此,司馬遷特撰有《秦楚之際月表》,表示了他對由秦至漢之際,歷史變化趨向的關(guān)注。以《史記》劉邦本紀(jì)和項羽本紀(jì)相較,我們明顯感受到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和惋惜。他對項羽事跡的描寫,時時充滿著謳歌英雄的情感。他用“才氣過人”概括項羽。在司馬遷筆下,才氣過人除指具有超越別人的才氣外,還指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敢做別人不敢做之事。《史記》中另一位榮膺此號的是李廣,李廣善射,但他“見敵急,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度不中不發(fā),發(fā)即應(yīng)弦而倒?!边@是常人所不敢為者。項羽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如巨鹿之戰(zhàn),司馬遷寫他于晨朝上將軍,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隨后號令諸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逼溆聸Q與大智,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才氣過人”。及敗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英雄氣概,頓讓后人生出無限敬慕。相較于項羽,劉邦卻有十分的流氓氣,司馬遷用“好酒及色”寫他,雖在本紀(jì)中添加了那么多的神異符驗之事,但劉邦的所作所為,的確不能算作英雄。司馬遷有意為項羽和劉邦各寫了一個初見秦始皇時的細節(jié),項羽是英雄豪氣:“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充滿了艷羨的口吻說:“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事實也確如這樣發(fā)展,項羽最終取秦帝而代之,而劉邦則享項羽成果,當(dāng)上了皇帝。《劉敬叔孫通列傳》記劉邦按叔孫通為他安排的朝儀受群臣朝拜后說:“吾乃今知為皇帝之貴也!”其境界僅至于此,與項羽確不可相比。但問題就在于劉邦最終成功,而項羽卻失敗了,其間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這也正是司馬遷所要探討的。《項羽本紀(jì)贊》中,司馬遷總結(jié)說:“陳涉首難,豪杰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乗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边@是項羽的歷史貢獻。司馬遷又說:“及羽背闗懐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是項羽終以不師古法,獨以武力征天下而失敗,是天助德而不助暴力也!
太史公深得《春秋》筆法,故讀《史記》,要善于在字里行間讀出太史公的用意。比如合傳的安排,都是有深意的。如《老子韓非列傳》,以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四人合傳,似為后人所不解,實則反映了太史公對先秦道家與刑名之學(xué)關(guān)系的看法。誠如宋儒真德秀所言,老子之術(shù),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此陰謀之言也。陰謀之術(shù),則申商、韓非之所本也。究其實,誠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老子》一書,乃君人南面之術(shù)。故太史公將四人合傳,稱:“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薄俄n非子》有《喻老》、《解老》二篇,誠是注腳。故太史公以四人合傳,寓其對老子道德之弊流于刑名之深意。①參見李景星《史記評議》,濟南精藝印刷公司,民國21年。
再如《張耳陳余列傳》,借張、陳二人由交情至交惡,寫利祿對人情的損害,作者對人世間真情摯誼的感嘆,深寓其間。蓋張、陳二人是秦漢之間最為天下人傳誦之事,他們的刎頸之交,亦為天下人所贊嘆。然而面對利祿,竟然成死敵,其事亦令人感慨。司馬遷說:“張耳、陳余,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取卿相者。然張耳、陳余,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jù)國爭權(quán),卒相滅亡,何鄉(xiāng)者相慕用之誠,后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一篇《張耳陳余列傳》,主要圍繞這個意思著筆。所以,陳余、張耳卒后,司馬遷又以較多篇幅寫了張敖賓客貫高之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張敖附傳,其實張敖并不是主角,主角是貫高。司馬遷用了許多的熱情寫貫高能夠重然諾,有節(jié)義、俠氣,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非??粗氐?。《史記》一書,往往有許多并不盡合于公家及王者思想之處,也就是說,司馬遷抒寫許多純屬個人感情和意氣的內(nèi)容。比如《李將軍列傳》寫李廣因出擊雁門為匈奴所擒,后脫逃得歸,免為庶人,一次在霸陵亭受亭尉呵辱。后李廣重新起用,“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這個細節(jié)起碼不算光彩,卻很典型地反映了李廣嫉惡如仇的性格,同時也可見出司馬遷對小人的厭惡。
再如《刺客列傳》,實事求是說,司馬遷《刺客列傳》所列五人,的確讓后人不甚理解。五個刺客,性質(zhì)不盡相同,事跡亦無法讓人感動。比如專諸,完全因為伍員欲借吳王報私仇,吳王不允,故進專諸于公子光以謀刺吳王。則專諸之剌吳王,并不值得稱道。再如聶政,只因嚴(yán)仲子表面上尊敬他,且予以百金,即愿意赴韓刺殺韓相俠累。而嚴(yán)仲子之刺殺俠累,亦僅是個人間恩怨。那么司馬遷要宣揚什么呢?在《傳贊》中司馬遷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比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司馬遷是要宣揚他們所具有的義。但究其實,確是屬于司馬遷個人的思想。蘇轍《古史》說:“周衰,禮義不明,而小人奮身以犯上,相夸以為賢,孔子疾之。齊豹以衛(wèi)司寇殺衛(wèi)侯之兄縶,①《春秋·昭公二十年》:“秋,盜殺衛(wèi)侯之兄縶?!倍蓬A(yù)注:“齊豹作而不義,故書曰盜,所謂求名而不得”蔡公孫翩以大夫弒其君申,②《春秋·哀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盜殺蔡侯申?!倍抛?“賤者,故稱盜,不言弒其君,賤盜也?!薄洞呵铩方砸员I書而不名,所謂求名而不得者也。太史公傳刺客凡五人,皆豹、翩之類耳,而其稱之不容口,失《春秋》之意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故《史記》列傳以伯夷、叔齊為首,意在表彰其讓國,皆是一家之言。然伯夷、叔齊善人,卻餓死首陽山,司馬遷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蚤夭,天之報善人,其何如哉?”又舉歷史上行惡之人如盜跖,竟以壽終,故司馬遷說:“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對于這種現(xiàn)象,司馬遷也只好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彼抉R遷稱其欲“究天人之際”,實則在列傳第一篇就表現(xiàn)出對這些現(xiàn)象的大惑不解,而感憤傷時,遂以伯夷列為第一篇。葛洪曰:“伯夷首列傳,以為善而無報也?!雹佟对鲇喪酚浽u林》引。明治二年日本東京玉山堂版?!妒酚洝ぬ饭孕颉氛f:“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惫仕抉R遷欲樹伯夷以激世之廉讓之風(fēng)。李光縉《增訂史記評林》引趙恒曰:“言夷、齊以烈士徇名,得夫子序列而名益彰,宜無怨也。惟夫巖穴之士,砥行立名夷齊者,后世不遇夫子,而名不傳,為可悲可怨耳。通篇委曲感嘆,子長蓋自許而自傷也。趨舍有時,言其所趨在此,則所舍在彼,趨寶貴則舍令名,趨令名則舍寶貴?!舸祟悺舨念愐??!?/p>
司馬遷對人物的喜、厭之情,表現(xiàn)得是十分地鮮明的。喜歡的人物如李廣不稱名,而曰“李將軍”,韓信則稱“淮陰侯”,對于他不喜歡的歷史人物,太史公的厭惡之情也是溢于字里行間的。如《李斯傳》先從李斯見吏舍廁中食不潔之鼠而悟出人生哲理寫起: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p>
李斯所言,道理當(dāng)然是有的,但未免于落于鼠輩,且于食不潔中有悟,則其人品之低下,開篇便見分曉。至于李斯落敗,乃與其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正如前人所評:“發(fā)端于鼠,結(jié)束于犬,是史公賤鄙李斯處,恰好首尾相應(yīng)成趣?!雹谌毡緦W(xué)者竹添井井評語,見《史記鈔》第四集,《歷代古文鈔》卷十一。日本奎文堂,明治十八年二月。李斯思欲上蔡東門牽黃犬逐狡兔,而自己卻成為秦二世所逐之兔,司馬遷鄙視之意,可謂入骨矣。
《史記》的敘事藝術(shù)水平之高,可謂出神入化。我們可以說《左傳》是為了傳《經(jīng)》,其所寫人物及敘事,未必均有作者主觀故意,《史記》的敘事卻實在有作者的故意布局。我們可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
此傳題為“廉藺”,但其實卻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人,故蒲二田說:“題當(dāng)作廉藺趙李列傳”。為什么這四個人列為一傳呢?因為都是趙之良將,趙之存亡系此四人身上。儲同人說:“以四人系趙存亡,合作一傳,錯綜變化,出圣入神。”③《史記鈔》引,上揭書。按照我們看到的后世的史書,同傳的寫法,無非是每人一傳,各寫各的,但司馬遷不同,此傳以廉頗開篇,但簡單介紹以后即轉(zhuǎn)入藺相如。藺相如傳主要寫了完璧、與秦盟會及廉、藺關(guān)系之事,較廉頗傳應(yīng)該是非常詳備的,人物精神也比廉頗鮮明。廉、藺列傳,但重在藺上。然而廉頗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上卻起著重要的勾連作用。藺相如事跡寫完以后,如何過渡到下文的趙奢傳呢?司馬遷用“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fù)伐齊,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放閼與下?!庇闪H攻齊之紀(jì)年自然過渡到趙奢。趙奢亦是趙之良將,趙亦賴之而存。趙奢因功而封為馬服君,司馬遷這時加上一句:“于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笔勤w奢亦與廉、藺二人照應(yīng)。趙奢之后,趙王任用趙括,兵敗被殺,從而導(dǎo)致趙國由盛轉(zhuǎn)衰。但司馬遷轉(zhuǎn)到趙奢傳,亦由廉頗過渡,所謂“后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使廉頗將攻秦。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庇谑勤w王信秦人離間計,以趙奢子趙括代廉頗為將,于是引出趙括一傳,而由趙括之?dāng)?,亦帶出趙國由盛轉(zhuǎn)衰,這樣的敘述,又是靠廉頗勾連的。由趙括至李牧,司馬遷又以廉頗為牽引,寫廉頗領(lǐng)兵擊燕,燕割五城求和,于是趙封廉頗為信平君。其后六年,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乃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而后奔魏,遂乃引出李牧。對此線索,前人評曰:
秦趙交關(guān)是此傳主筆,以四人系趙之存亡,直至秦滅趙,乃一篇歸宿處,亦千古任將得失之林也。以趙之世次年月為線索,故忽而廉、藺,忽而趙、李,極斷續(xù)離合而無些子痕跡,彼以串插去陋矣。太史公列傳中,其法無所不有,真千古妙文。①清高嵣《史記鈔》卷三,乾隆五十三年培元堂刊本。
以世次年月為線索,確是司馬遷貫穿傳文的手段,然亦常有變化,既勾串全文,亦能引人入勝。如《刺客列傳》,所傳五人時代懸遠,而司馬遷以年代相勾連,既文脈綿延不斷,亦寓有剌客精神之不斷傳承之意。誠如李景星所分析:
刺客列傳共載五人,一曹沫,二專諸,三豫讓,四聶政,五荊軻。此五人者,在天地間別具一種激烈性情,故太史公匯歸一處,別成一種激烈文字。文用階級法,一步高一步,刺君刺相,至于刺不可一世之王者,刺客之能事盡矣,是以篇中敘次,于最后荊軻一傳獨加詳焉。其操縱得手處,尤在每傳之末,用鉤連之筆曰:“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其后七十余年,而晉有豫讓之事;其后四十余年,而軹有聶政之事;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荊軻之事?!鄙舷裸^綰,氣勢貫注,遂使一篇千言大文,直如一筆寫出,此例自太史公創(chuàng)之,雖后來迭經(jīng)襲用,幾成熟調(diào),而蘭亭原本,終不為損,蓋其精氣有不可磨滅者在也。②參見李景星《史記評議》,濟南精藝印刷公司,民國21年。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的確,《史記》一書掩抑悲藏,常常摧人淚下。這一是因為《史記》所述人物,多慷慨悲歌之士,其事跡照耀千秋,感動后人,二則與司馬遷于敘事中寄托個人的激烈情懷有關(guān)。司馬遷世為史官,年輕時就為做史官作了學(xué)術(shù)與閱歷上的準(zhǔn)備,但直到他的父親司馬談去世時,以繼《春秋》,述史記相囑托,他才真切地體會到這一責(zé)任的重大。正當(dāng)他埋頭撰述,草創(chuàng)未就之時,突然遭遇了李陵一案橫禍。這一事件對司馬遷的打擊是刻骨椎心的,他在《報任安書》中說:“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钡[忍茍活,“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③《文選》卷四一,中華書局影印胡克家嘉慶十四年刻本,1977年版。撰述《史記》成為司馬遷生命中唯一精神支柱,而他也把心中的沉郁悲憤,一一寄托于所傳人物之中。忍辱負重,成就大事業(yè),亦成為司馬遷《史記》入選人物的一個衡量標(biāo)準(zhǔn),如勾踐、伍子胥、季布等人都是。在他們事跡的敘述中,司馬遷都基于這一點加以贊揚和肯定,因為這與司馬遷的精神是相通的。
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xué)家,《史記》中的人物描寫,是服從于他對歷史的思考的。描寫中使用的手段,也都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主旨服務(wù)。達到了這一點,就是他所說的“成一家之言”。沒有人能夠具有他那樣的史識和歷史洞察力,所以他開創(chuàng)的人物傳記寫作手法,也就沒有人能夠繼承。自班固以后,雖然繼承了他的基本體例,但在人物選擇和描寫上,既沒有能力,主觀上也不愿意效法。但是,司馬遷這樣的描寫,卻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xué)的傳統(tǒng),成為文學(xué)史上典范之作。自此以后至東漢,文學(xué)逐漸自覺,漸漸獨立為一門學(xué)科,它有自己的特性,并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如何認識和評價文學(xué)的作用和價值,那是司馬遷以后時代的歷史任務(w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