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鷹
(長沙理工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湖南 長沙 410004)
闡釋的倫理向度
成海鷹
(長沙理工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湖南 長沙 410004)
闡釋是理解、解釋,闡釋的倫理包括闡釋的正當性說明,也包括對闡釋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現(xiàn)象分析以及道德原則和道德義務確定。波茲曼認為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闡釋主要運用于對文本、作品的解釋,闡釋學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以文本為依據(jù)的理解。對被理解對象的領悟并加以補充創(chuàng)造,是闡釋學應有的任務,挖掘文本中深蘊的意義,則是闡釋主體的闡釋目的所在。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意義,闡釋中存在的問題就是誤讀和曲解,對于闡釋倫理來說,是理解文本和解釋文本是否恰當?shù)膯栴}。制定倫理原則用以調(diào)和各種沖突或指導各種行為對人類總是必要的,就闡釋倫理研究所確立的倫理原則是可接受原則,它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道德辯護。
闡釋;倫理原則;道德義務;正當性
闡釋也叫解釋或理解。闡釋倫理的問題與社會科學的特性有關,吉登斯在他的《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里談過:“從一定意義上講,所有社會科學無疑都是解釋學?!保?](P65)從人類精神生活的特質和內(nèi)在需要來說,人文社會科學是不可或缺的,盡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不如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那樣受到重視和引人注目。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沒有任何一種描述能擺脫闡釋,無論是哲學,文學理論還是社會學。現(xiàn)當代有影響的思想家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伽達默爾、??碌榷荚谧约旱乃枷塍w系構筑中談過闡釋。所謂闡釋倫理,既包括闡釋的正當性說明,也包括對闡釋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現(xiàn)象分析以及道德原則和道德義務確定。
“闡釋”指解釋的科學或藝術,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波茲曼說:“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保?](P58)“闡釋學”可以定義為是研究理解和解釋的學科。闡釋學(Hermenentic)一詞的希臘文詞根赫爾墨斯(Hermes)本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職務是通過他的解釋向人們傳遞諸神的消息。從闡釋學的源頭來看,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紀,那時人們嘗試著對一些經(jīng)文、神話加以解釋,所以解釋最初的意思僅限于對宗教、經(jīng)典的解釋,特別是正確地解釋《圣經(jīng)》中上帝的語言。到19世紀,它的范圍擴展到包括整個文本解釋的問題。
闡釋在閱讀和欣賞中產(chǎn)生。當人們就文本進行閱讀和欣賞時,它意味著一定能力的形成,如識文斷字,也意味著一定能力的加強,如分析、推理、判斷、歸納和總結。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分析美國19世紀的閱讀狀況時指出,閱讀過程能促進理性思維的發(fā)展,他把人們偏愛紙質文本閱讀、印刷機統(tǒng)治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期稱作“闡釋年代”。所有成熟話語所擁有的特征,都被偏愛闡釋的印刷術發(fā)揚光大:富有邏輯的復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于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因此,闡釋是讀者接受文本的深度模式,它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審美接受,就是閱讀中的審美感受和領悟、審美情感共鳴,同時有理解、對話、批評、質疑與反思,闡釋是應答,是對偉大心靈、思想和情感的回應。
闡釋學作為一門系統(tǒng)理論是發(fā)端于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海德格爾則使闡釋學從傳統(tǒng)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研究轉變?yōu)楸倔w論研究,他的后繼者是富有才華的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伽達默爾使闡釋學不僅在文學闡釋學而且在哲學闡釋學方面獲得了發(fā)展,如他的代表作《真理與方法》副標題所示:哲學闡釋學的基本特征。榮格則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解釋的意義:“生活是瘋狂的,同時也充滿意義。如果我們不對它的一面加以嘲笑,而對它的另一面加以沉思,那么生活便極其單調(diào)乏味,……人們從一個他們所不理解的世界中醒來,這就是他們想要解釋這個世界的原因。”[3](P82)
最早的解釋學是神學的和法學的,它們服務于有科學教養(yǎng)的法官或牧師的實踐活動,后來發(fā)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伽達默爾在他的《真理與方法》第2版序言中強調(diào):無論如何,我的探究目的決不是提供一種關于解釋的一般理論和一種關于解釋方法的獨特學說,……而是要探尋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點,并要表明理解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被給定的“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這就是說,理解是屬于被理解東西的存在。他把應用視為理解本身的一個要素,探究人的世界經(jīng)驗和生活實踐問題。
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闡釋主要運用于對文本、作品的解釋,闡釋學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以文本為依據(jù)的理解。對被理解對象的領悟并加以補充創(chuàng)造,是闡釋學應有的任務,挖掘文本中深蘊的意義,則是闡釋主體的闡釋目的所在。通過闡釋,讀者在閱讀理解中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性觀念和情感,賦予作品更豐富更深刻的內(nèi)涵,這就是闡釋的正當性說明,正如弗洛伊德說的“一件藝術作品只在加以解釋,只有闡釋清楚,才能夠讓人明白為什么它會有著如此深厚的震撼力?!保?](P184)海德格爾對梵高作品《農(nóng)夫鞋》的分析,解答了人類精神生活對闡釋的需要。人人都知道鞋是什么,一件生活中普通的器具,藝術的感染力生發(fā)于欣賞者的理解和闡釋中,如海德格爾所領悟了的:從鞋具磨損的內(nèi)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nóng)鞋里,聚積著那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diào)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谷物的寧靜饋贈,表征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wěn)靠性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zhàn)勝了貧困的無言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zhàn)栗[5](P18-19)。這無限豐富的意義產(chǎn)生于欣賞者對作品的理解中,可以說闡釋是審美發(fā)現(xiàn),通過領悟、感受,鑒賞主體可以對藝術作品有意義無窮的補充。世界的豐富性和意義的多樣性就在于我們的闡釋,尼采更是斷言:我認為世界的價值就在于我們的解釋[6](P205)。
對闡釋的詞源學梳理顯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闡釋最初是一種特權,在今天,只要有閱讀能力和鑒賞力,人人都可以成為闡釋者。所以尼采說“人們不可以問:到底由誰來解釋?而是要問解釋本身。它是權力意志的一種形式,它有生命,生命就是沖動?!保?](P191)他認為事物的本質是關于事物的見解,先植入意義才有事實造成,也就是說闡釋是賦予事物意義。
伽達默爾發(fā)展了闡釋學概念,他認為理解是可能的,通過某一解釋過程,理解能夠在歷史進程中趕上它關于自身設定的種種前提。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充當了闡釋者,理解的主體,他可以用解釋學模式恢復意義,控制或掌握文本,因而闡釋是對理解的歷史研究。這一點在黑格爾的研究中受到重視,他對理解的概念加以歷史化,把理解視作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個過程,讀者通過意識到文本與他自身之間發(fā)生的歷史運動達到對文本的理解。伽達默爾接受了這種黑格爾模式,他的表述是:“在精神科學里所進行的理解本質上是一種歷史性的理解,也就是說,在這里僅當本文每次都以不同方式被理解時,本文才可以說得到理解。”[7](P460)伽達默爾的接受美學更強調(diào)接受閱讀,他以為這標志著當代理論的特點,是新出現(xiàn)的東西,他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肯定藝術作品作為完美的出色物和典范的標志,就在于它為享受和觀賞提供了一個源源不盡的逗留和解釋的對象。因此,理解、解釋、應用構成了詮釋學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解釋是使原文處于運動之中,它意味著意義的多樣化可能,原文的這種運動從浪漫主義的視角來看,是一次漫游,一次逸軌,如果愿意,也可以說是一次永久的流放。只要我們閱讀,作為原文的讀者存在,就會遭遇閱讀時對意義尋找的困惑。
對文學作品的闡釋,中國古代有兩種主要觀點:第一,以意逆志:就是以讀者自己的思想揣度作者,盡量還原本義。第二,詩無達詁:不拘于作者原意,讓讀者積極參與進來,達到見仁見智之效果。今天看來,中國古代文論家很早就注意到闡釋中存在的問題。一部作品的意思與它的作者寫它時想要表達的意思肯定不會完全一致,我們通過作品讀到的意思、理解的意思與作者寫作時想通過它表達的意思也不會完全一致,闡釋中存在的問題就是誤讀和曲解。對于闡釋倫理來說,是理解文本和解釋文本是否恰當?shù)膯栴},因為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人可以意味著不同的事物或意義。西方哲學家中首倡意義闡釋的是韋伯,他認為:“如同所有科學的觀察,任何對意義的詮釋,都是追求一‘確證(Evidenz)’。要理解的確證可以有兩種特質:(a)理性的(邏輯的或數(shù)學式的);(b)擬情式的再體驗(情緒的或藝術哲學式的)?!保?](P5)韋伯在這里實際上明確了闡釋倫理,即闡釋的依據(jù)必須可靠,以社會事實或完整的經(jīng)驗為依據(jù)。
就闡釋倫理而言,要消除分離解釋者和本文的時間間距,并克服本文所遭遇的意義疏異化?,F(xiàn)象要么解釋為行動,要么解釋為受動。尼采認為有機的過程以解釋為前提。“詩人通過賦予作品以形式,已經(jīng)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他個人的才能,他必須把解釋留給別人,留給未來。偉大的藝術作品就像夢一樣:盡管表面上一切都明明白白,然而它卻從來不對自己作出解釋,從來都是模糊曖昧的?!保?](P143)這是從作家方面來說,他的責任是把闡釋的權利和自由交還讀者??档略谄淅碚撝凶屪x者、接受者和觀者扮演比作者更重要的角色,這確立了闡釋對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那些闡釋學家們宣布:(1)闡釋性的理解是人文學科的唯一方法;(2)作為文化參與的文學研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就是闡釋;(3)闡釋是經(jīng)典形成過程中整合性的一部分。[9](P21-22)
如果不能厘清闡釋中的倫理問題,并對闡釋進行倫理學研究,勢必會遭受反對,如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的書名所顯示的立場:反對闡釋。以文學閱讀為例來看,它似狂歡,一次心醉神迷的邂逅。它剝離了經(jīng)典拒人千里之外的嚴肅和高深,疏離了闡釋的層層遞進才靠近作品原義的艱難,它還是身體的解放。蘇珊說:“為取代藝術闡釋學,我們需要一門藝術色情學。”[10](P19)對此,她以拒絕經(jīng)典的叛逆姿態(tài)宣告我們要恢復自身的感覺,自身的感受力,我們要更多去看,去聽,去感覺。蘇珊要恢復的是我們身體的感覺和知覺,就是我們自己的理解,以此來反叛由于規(guī)模巨大、毫無人情味的城市的激增、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盛行所造成的我們身體的鈍化,在人性中恢復自由、美、生活的歡樂這些感受。消費文學作品滿足了人們對新感受的需要。
反對闡釋的聲音中,表達的是對復制世界的憎恨,要求的是對世界和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的自我體驗。從闡釋學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種專門的學科和一種無所不在的思潮來說,反對闡釋的觀點值得重視,好比克爾愷郭爾在寓言《評述機構》中為我們講述的一個關于闡釋的冷笑話:“想像有某一國度。一道皇家敕令向所有官吏和所有臣民——簡而言之,向一切人頒布下去。一種顯著的變化傳布于所有的人身上,他們都成了闡釋者,官吏們成了作者。每一個神圣的日子都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闡釋,比前一種更淵博,更敏銳,更高雅,也更深刻,更新穎,更奇妙,更迷人。……一切都成為闡釋——卻沒有一個人按照敕令行動為目標來閱讀敕令。而且,不僅僅一切都變成了闡釋,同時確定嚴肅性的標準也被更改。忙于闡釋成為真正重大的事體?!保?1](P24)當形形色色的專家出現(xiàn),并用他們的闡釋主宰我們對生活和事物的理解時,我們將陷入以喪失活力和感覺力為代價的困境。
對闡釋的道德原則和道德義務確立,用康德的話來說是:解釋怎樣得以可能?伽達默爾認為這是一個先于主體性的一切理解行為的問題,也是一個先于理解科學的方法論及其規(guī)范和規(guī)則問題。解釋是否可能的問題的確讓人生疑,一部作品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與它的作者寫它時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否一致?我們通過作品讀到的與作者表達的是否一致?由此可見不應該只有對原文的一種可能解釋,會有許多解釋,它們只要在作者許可的體系內(nèi)范圍內(nèi)就有效。英伽登也提到這個問題,他說:讀者“決不會完全受作品本身的約束,但是如果他使自己完全脫離作品,不理睬作品描繪的世界本身要顯示給人看的那些外觀,那么他肯定偏離了作品,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作品了?!保?2](P57)
與反對闡釋的觀點相對應的一種現(xiàn)象是在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生活中,先鋒藝術和抽象藝術的盛行,這本身就是對闡釋的抗拒。從闡釋學的發(fā)展來看,以文學作品和各種藝術作品為主要對象,這是由文學語言和藝術語言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所決定,但是今天,為逃避闡釋,文學和藝術對先鋒、抽象情有獨鐘。譬如抽象繪畫,通常避免所謂內(nèi)容,沒有內(nèi)容,所以就無所謂闡釋;還譬如中國文壇20世紀80年代大行其道的朦朧詩,闡釋無處入手,現(xiàn)代文學成功地逃遁闡釋的粗野控制。
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一方面,沒有闡釋不會有人文社會科學的興盛;另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又表現(xiàn)出抵御闡釋的傾向,提出了確立闡釋倫理的必要性。可以肯定,闡釋是理解、解釋的嘗試,無論是對行動還是文本的解釋必然是道德的解釋,當我們解釋一個文本時,我們要尋找這個文本的根據(jù),即它存在的正當性。獨斷專行、斷章取義、滑稽、粗野的闡釋必然招致創(chuàng)作者的反感和閱讀者的懷疑,像現(xiàn)在的文化市場為迎合某些趣味的戲說戲仿,雖然獲得了經(jīng)濟效益,其社會效益是要大打折扣的,對闡釋倫理的呼吁和確立,也是凈化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環(huán)境的需要。
制定倫理原則以調(diào)和各種沖突或指導各種行為對人類生活而言總是必要的,在闡釋學領域也不例外,倫理原則通常提供一個人應當怎樣行動的依據(jù),解除道德失范和道德危機的有效途徑就是倫理原則的確立和道德義務的要求。界定為倫理原則的法則,顯示著人們選擇時應當依此行事。對特定原則的篤信和篤行是信仰,信仰的失落是現(xiàn)代社會道德淪喪的根源,使人類陷入道德危機和道德困境,這也是我們在對文本的闡釋中需要原則的原因。
概而言之,闡釋所應遵循的原則叫可接受原則。從作品的存在來說,它必須滿足人內(nèi)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才能得到審美的認同,因為人們總是本能地抗拒與自己的道德感和美感相背離的東西,康德把美作為德性的象征來尋求美的理想。一部作品一旦被打上這樣的印記,它就能為讀者所接受。沒有讀者參與的文學藝術活動是難以想象的,作品的完成依賴于讀者的加盟,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最終完成取決于文學作品能否為讀者所接受。如果我們能從作品中看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在作品中體會我們的歡樂、我們的哀愁,在作品里放進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希望,這作品就是我們的,是我們所要的,是我們所期待的。在這種接受中,本身就意味著理解和解釋的可能,接受以個體的方式進行,但是它卻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如姚斯所看到的,由于文學接受,文學與讀者的關系被賦予了美學與歷史的內(nèi)涵,他說:“美學蘊含存在于這一事實之中:一部作品被讀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經(jīng)閱讀過的作品進行比較,比較中就包含著對作品審美價值的一種檢驗。其中明顯的歷史蘊含是: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過程中得以確定,它的審美價值也是在這過程中得以證實。”[13](P25)每一個欣賞者和閱讀者的闡釋都進入了流傳物之中,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積累。正是因為闡釋,代際之間,精神遺產(chǎn)得到了繼承。
從道德義務來說,薩特把閱讀看成是作者的豪情與讀者的豪情締結的一項協(xié)定,在這協(xié)定締結中,雙方作為倫理主體,每一方都信任另一方,每一方都把自己托付給另一方,在同等程度上要求對方和要求自己[14]。在閱讀中,作者和讀者彼此信任的相互交換就是接受的完成。讀者信任作者的表達,作者信任讀者的理解接受。
由于作者和讀者,寫作和闡釋構成了事物的兩個方面,文本成為他們之間的親密交談和思想交流的象征,成為他們之間心照不宣的精神合作。
(本研究成果得到長沙理工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項目支持[08JBY06])
[1]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田佑中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波茲曼.娛樂至死(章 艷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榮 格.心理學與文學(馮 川,蘇 克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4]弗洛伊德.論藝術與文學(常 宏譯)[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5]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尼 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張念東,凌素心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8]韋 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佛克馬,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俞國強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0] 桑塔格.反對闡釋(程 巍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11] 克爾愷郭爾.哲學寓言集(楊玉功編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 英伽登.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谷譯)[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13]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 寧,金元浦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4] 高曉清.自由與寂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3):7-11.
Abstract:The interpretation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explanation.The ethics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the explanation validity,also includes to explain the moral question and the moral phenomenon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ethical principle and the moral duty determination.Postman thought the explanation is one thought pattern,one study method,one expression way.For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the explanation mainly is utilized to the text and the work illustration,the explanation study’s core concept is the understanding which take text as basis understanding.which has been comprehened are the proper study which should be owned by the explanation study,pursue the meaning is the goal of interpretation.A work in the different time means the different significance to the different person.There are two questions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in the explanation.Regarding the ethics interpretation,whether understanding text and explaining text is an appropriate question or not.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oral principle to coordinate contradiction and instruct the behavior of people,the principle which is instituted by the explanation ethics is the acceptanceprinciple,it has provided the moral vindication for th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development.
Keywords:interpretation;moral principle;moral duty;legitimacy
(責任編校:文 建)
Study on Ethics of Interpretation
CHENG Hai-y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Three Represents”Important Thought Research Base,Changsha,Hunan 410076,China)
B82-056
A
1000-2529(2011)01-0016-04
2010-08-23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欣賞倫理研究”(2010YBB009)
成海鷹(1969-),女,湖南衡陽人,長沙理工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副教授,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