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吉文·貝內(nèi)特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魁北克蒙特利爾 H3A 2T5)
帕提農(nóng)神廟建筑藝術的人本精神探析
李 玲 吉文·貝內(nèi)特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魁北克蒙特利爾 H3A 2T5)
帕提農(nóng)神廟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價值和典型的科學意義,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建筑本身都堪稱世界經(jīng)典之大成。神廟的選址、形制及結構,代表人至高、人至上、人至美的人本主義哲學觀。通過探析西方哲學觀“主、客二分”在建筑的反映,突出神化的人對自然征服、強調(diào)人的個性的建筑理念,對于我們理解西方建筑,借鑒西方建筑精髓,理解建筑與人文之間的關系,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深遠的意義。
帕提農(nóng)神廟;選址;形制;結構;人本精神
古希臘紀念性建筑和建筑群完美的藝術形式,深深影響著歐洲二千多年的建筑史,人們將其視為歐洲建筑的根源和搖籃,它們對于后世建筑學的影響遍及世界,它們“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guī)范和高不可及的版本?!雹亳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 114頁。
帕特農(nóng)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筑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是希臘建筑藝術的代名詞,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帕特農(nóng)神廟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別號“Parthenon”,即希臘文“∏α ρ θ ε ν ω σ”的轉寫 ,意為“處女 ”。帕特農(nóng)神廟是雅典衛(wèi)城 (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最重要的主體建筑,是供奉雅典城邦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它結構均勻,比例協(xié)調(diào),是經(jīng)過上百年的發(fā)展才達到的藝術精品。此廟不僅規(guī)模最宏偉,坐落在衛(wèi)城中央最高處,廟內(nèi)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 (菲迪亞斯親手制作)。它從公元前 447年開始興建,9年后大廟封頂,6年之后各項雕刻方告完成。
帕提農(nóng)神廟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見證之一,對于研究古希臘的歷史、建筑、雕塑、宗教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鑒于研究帕提農(nóng)神廟對我們理解雅典古典時期的建筑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和專家做過詳實的考察和研究,但往往囿于帕提農(nóng)的一個側面,如:Joan B.Connelly所作“Parthenon and Parthenoi:A My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thenon Frieze”研究的是其檐壁,ArthurBernard Cook所作“A NewMetope Head from the Parthenon”是研究其柱頭……還有些學者研究的是其建造師、雕塑或神廟的一個側面;國內(nèi)也有很多學者,如弓長《帕提農(nóng)神廟》是從其建筑特色論述建其筑地位,施思《巴特農(nóng)神殿——一種視覺與數(shù)學的設計》是從其設置功能談其藝術性??v覽以往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建筑和其思想精神之間的關系。因此,在當今現(xiàn)代建筑風起云涌的大潮下,研究建筑所代表的精神,特別是其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從帕提農(nóng)神廟選址、形制、結構等角度探討神廟的建筑理念,試圖詮釋帕提農(nóng)神廟的建筑藝術與人本精神的完美結合。
“從現(xiàn)代哲學的眼光看,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將人與世界看成一種外在關系,人獨立于世界之外,主體 (人)與客體 (世界)在一種前在分離的條件下,以種種關系 (認識、實踐、價值、審美、宗教等)來加以聯(lián)結。”①劉方:《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巴蜀書社 2003年版,第 123頁。在這種主、客分離的前提下,人們對神頂禮膜拜,強調(diào)“人神合一”,突出神化的人對自然的征服,自然被人格神化,自然充分受到人格神的支配。
為了表現(xiàn)這種理念,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強調(diào)其個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個體,且一般坐落于郊野或海邊的建筑,形成一種以自然為背景的、孑然孤立的空間氛圍。
帕特農(nóng)神廟建在雅典城中央的一個不大的孤立的山岡上,和雅典衛(wèi)城里供奉海神波塞冬的厄瑞克忒翁神廟及供奉勝利女神的勝利女神廟相互構成一定角度,創(chuàng)造出極為豐富的景觀和透視效果。雖然海拔僅152米,但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地形十分險峻,面積約為 4000平米,山勢十分陡峭,只有西端一個孔道可以攀越。氣勢恢弘的帕提農(nóng)神廟屹立在雅典衛(wèi)城的至高點上,俯瞰全城,從雅典的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偉莊嚴的形象。它不僅是衛(wèi)城建筑群的中心,而且是雅典全城冠冕,雅典人民把它視作國家繁榮昌盛的體現(xiàn)。它祀奉的雅典娜是希臘神話中的戰(zhàn)神和智慧女神,是雅典城邦的守護者。雅典人相信是雅典娜保衛(wèi)、拯救了他們的城市。
“希臘是泛神論的國土。它所有的風景都嵌入……和諧的框架里……每個地方都要求在它美麗的環(huán)境里有自己的神?!雹谥醒刖幾g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31年版,第 55頁。古希臘人崇拜神靈,他們認為每個城邦,每個自然現(xiàn)象都受一位神靈支配。希臘人祀奉各種神靈并為之大力興建神廟,為神靈提供棲息圣地,因而大大小小的神廟遍布古希臘各地?!敖ㄖ恼Z言凝固了神圣的宗教精神,精神的意想遠遠地超越了物質(zhì)的形式規(guī)定性?!雹蹌⒃?《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 24頁。人們懷著對上帝的虔誠和崇拜來審視自身周圍的世界,建筑的形式也只不過是這種觀念的表征。
希臘人神同位,希臘人對神的崇拜也就是對人自身的崇拜。神在古希臘人心目中呈現(xiàn)出親切可愛的、完美的人的形象,呈現(xiàn)出一種美的理想;神在他們的童話中,并不是非人非獸,奇形怪狀的形象,而是被進一步的“人性化”了。正如意大利思想家維柯所說,不是神創(chuàng)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神,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一書中,提出“神是人的本質(zhì)的異化”證明了這一點。帕提農(nóng)神廟選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建筑個性:永恒的進取精神和意志及與自然相抗衡的勇氣和力量。瑞士著名古典文化學者安·邦納寫到:“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fā)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fā),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臘文明的觀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彼此擺在對立面的、相互映照的鏡子。”深刻表明古希臘民族對人的重視,把人置放在高于自然與社會的位置上,主張人對自然與社會的改造和征服。
帕提農(nóng)神廟充分體現(xiàn)了古希臘文化的人本精神:把建筑本身看作是人向自然進軍,從而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手段與方法,坐落于郊野,高聳壁立而又傲然獨有;而中國古建筑則努力滲透在自然之中,安靜地、親和地和自然“對話”,融入自然懷抱,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帕特農(nóng)神廟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多利克柱式廟宇,代表著古希臘多利克柱式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全球公認的多力克柱式的代表?!啊枪畔ED建筑中雄偉與精致,抽象與感性相結合的完美體現(xiàn)”④DavidWatkin:《西方建筑史》,傅景川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 24頁。。它敢于創(chuàng)新,突破常規(guī),集中了古希臘建筑藝術的精華,融匯古希臘多利克柱式和愛奧尼亞柱式風格,且在外柱廊正立面上加柱子,采取了非傳統(tǒng)的 8根柱而不是 6根柱的列柱,側面用了 17根而不是正統(tǒng)的 16根。這種獨特的風格,使外觀更為氣魄宏偉,內(nèi)部空間更為空闊曠達,表現(xiàn)出希臘統(tǒng)治者君臨天下的泱泱大氣和傲視蒼穹雄渾偉岸的人本意志。
帕提農(nóng)神廟是衛(wèi)城唯一的圍廊式廟宇,形制典雅隆重,輪廓雄偉壯觀:厚實的三級臺基承接大地,無柱礎,多利克柱式構成的列柱圍廊環(huán)繞四周并在內(nèi)部形成幽深的陰影,潔白的三角山花指向天空坦然地接受陽光的照耀。整個廟宇是圍廊之林,由 46根 (前后各 8根,兩側面各 17根)高大的白圓柱支撐,深刻地體現(xiàn)了柱式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帕提農(nóng)神廟外一圈柱廊,使廟宇四個面連續(xù)統(tǒng)一,也使室內(nèi)空間與外界自然完全隔開,表現(xiàn)出一種意念上的對抗:它使廟宇形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的個體,有著巨大的力量、超自然的力度、超強的自我意識。它已遠遠超出了人們在內(nèi)舉行各種活動需要的范圍,而是為了表現(xiàn)一種理念:昂首天外、特立獨行、以我為尊的人本精神,它包含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英雄主義,贊頌人的強壯、智慧、獨立和勇敢。
組成圍廊的 46根多利克石柱,柱身圓而粗壯,刻有一條條垂直平行的溝紋,上細下粗,中間微凸,形態(tài)雄偉樸實,它和多利亞人質(zhì)樸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理想相適應;殿堂內(nèi)部使用了四根愛奧尼亞柱式,纖細輕巧,雕刻精致,柱身較長,上細下粗但無弧度,柱身的溝槽較深,呈半圓形。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 (Polio Vitruvius,公元前 1世紀后半葉)記載一則希臘故事說,“多利克柱式是仿男體的,愛奧尼亞柱式是仿女體的”①[古羅馬 ]維特魯威:《建筑十書》,高履泰譯,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06頁。。的確,多利克柱式給人一種剛毅雄偉、堅強有力的男性氣質(zhì),而愛奧尼亞柱式給人一種輕松活波、自由秀麗的女性氣質(zhì)。這種外圍多利亞柱式,內(nèi)殿愛奧尼亞柱式的形制,內(nèi)柔外堅,反映出對人的美,對人的氣質(zhì)和品格的理解和尊重,以人為本,尊崇人體為最美的人本主義精神。
帕提農(nóng)神廟是雅典衛(wèi)城體積最大的建筑物,其結構均勻,比例協(xié)調(diào),風格高貴典雅,每個角落都透露出一種視覺上的美。它由多利克式的 46根石柱構成,東西兩面是 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 17根,東西寬 31米,南北長 70米。東西兩立面 (全廟的門面)山墻頂部距離地面 19米,也就是說,其立面高與寬的比例為 19比31,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如上圖所示,神殿的尺寸與黃金矩形幾乎精確地吻合。不僅如此,其整體結構似乎每個角落都存在這一個比數(shù):4:9,如:臺基的寬比長,柱子的底徑比柱中線距,正面水平檐口的高比正面的寬……基本都是 4:9,從而使它的構圖有條不紊,繁而不亂。
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公元前 580-前 500年)認為“數(shù)為萬物的本質(zhì),一般來說,宇宙的組織在其規(guī)定中是數(shù)及其關系的和諧的體系”,他還認為人體的美也是有和諧的數(shù)的原則統(tǒng)轄著。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年)說:“任何美的東西,無論是動物或任何其他的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所組成的東西,都不僅需要那些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度量;因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組成的?!惫畔ED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體是最美的。通過艱苦的探索,憑借其智慧,他們發(fā)現(xiàn)了人體結構中的一個神密而又科學的數(shù)字,人體之所以美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和諧,合乎某些數(shù)字的比例法則,是帶有數(shù)學的神圣美?!巴曄鄳?同氣相求”,人體如一琴,當與外界的和諧相碰撞,便產(chǎn)生感應,形成共鳴,美感便會油然而生。當客體的和諧同人體的和諧相契合時,人們就會認為這客體是美的。在古希臘人的理論中“建筑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的比例,……細部規(guī)定出按照比例和均衡,使這些部分的和整體的布置變?yōu)楹椭C一致。”②[古羅馬 ]維特魯威:《建筑十書》,高履泰譯,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2001年版,第 76頁。帕提農(nóng)神廟在結構上合乎人體美的比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對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對人的崇拜,由對人體美的贊嘆、對和諧的追求引申出對人性美的企羨和推崇的人本精神。
黑格爾宣稱,“絕對理念 ”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康德宣稱人是主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須是在我們心中”③[德 ]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 1997年版,第 81頁。。西方這種人高于自然之上的哲學觀點使建筑成了一種人征服自然的手段。
帕提農(nóng)神廟無論從選址、形制還是結構都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獨特的建筑理念——人至高、人至上、人至美的人本主義精神,宇宙無限人至高,山川遼闊人至上,萬物無窮人至美,一句話,人是萬物之靈,人是萬物之本,人是萬物之尊,正是這種雄峙天外的意志、氣勢和一絲不茍的理性精神,俯瞰圣林,統(tǒng)領全局,征服自然,駕馭自然;體現(xiàn)著對健康的人體的銳敏的審美心理,有活力,有性格,是一個充溢著生命的肌體,有著強烈的美感和生機。它的存在,在建筑與人之間建立起根本、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一方面,它使建筑不再是一個冰冷的固體,它用獨特的建筑語言給人啟迪,表現(xiàn)了希臘人勇于接受挑戰(zhàn),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即希臘民族以人為本的精神靈魂。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這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希臘人乃至整個人類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和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推動下,通過歷史文化的視角展現(xiàn)這一悠久而科學的建筑設計風格,形成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新理念,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B835
]A
]1003-4145[2011]05-0019-03
2010-10-10
李玲,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吉文·貝內(nèi)特(Grwen Bennett),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