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是兩種語言的轉換過程,但它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對換,它涉及兩種語言與相關知識。而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之爭由來已久,對其處理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翻譯作品的成敗。
面向大眾的建筑類理論書籍既不同于辭藻華麗的單純的文學作品,也不同于那些深奧或許還有些晦澀且只提供給建筑專業(yè)人士閱讀的理論書籍,它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建筑專業(yè)知識傳播給所有熱愛建筑的人?!蹲呦蛐陆ㄖ肪褪沁@樣一本書。翻譯這樣的外文書籍對譯者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
1.1.1 關于勒·柯布西耶與《走向新建筑》
原著為法文,也是本文選取的外文研究對象。
作者勒·柯布西耶是建筑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建筑師。他在建筑理論上提出的革新和獨特的見解,以及其建筑作品體現(xiàn)出的新鮮明朗的氣息,在建筑上所倡導的一些理論和他的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見解新穎的風格,對世界現(xiàn)代建筑的形成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柯布西耶的一生,都在不斷的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走向新建筑》是這個體系中的起點,其中最深層的革命精神、“新精神”從未改變過。這本書顛覆了傳統(tǒng)的建筑觀點,提出了“建筑應該是時代的鏡子”,“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現(xiàn)代的建筑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等等精辟的觀點,在整個現(xiàn)代建筑史上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這本書的第一版出版之后,到處都產生了對與建筑有關的事情的興趣。普通人因此而談論建筑、喜歡談建筑、希望有能力談論建筑——形成了一場深刻的社會運動的后果。
1.1.2 關于兩個中文譯本
譯本一:1981年4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首次出版的版本,譯者是吳景祥;
譯本二:相隔23年之后,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是陳志華,
1.2.1 比較分析法
對譯本與原著之間、譯本與譯本之間進行比較,分析譯本與原文的差異、譯本之間的不同。
1.2.2 歸納總結法
將比較分析的結論歸納分類,以在得出各譯本在翻譯方面的可取之處。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走向新建筑》的兩個譯本在文字內容上彼此有相當大的差異,通過分析可以總結不同譯本的精華與缺憾之處。
二、前人對不同譯本的比較分析的對象大多為文學作品,幾乎沒有人涉及面向大眾的建筑類專業(yè)外文書籍翻譯中直譯與意譯的處理,做這樣的研究將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與探索。
三、現(xiàn)在國內對面向大眾的外文建筑類理論書籍的翻譯水平與質量參差不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尤其是那些對建筑幾乎不了解的讀者們對原著的理解,對這類書籍翻譯的系統(tǒng)研究可以對未來的翻譯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議。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意譯,也稱為自由翻譯,它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做這樣的分析的目的并非要將兩個譯本比出高下,而是通過這樣的比較來權衡它們在各方面的得與失。
以下是兩位譯者對相同的語句所采用的翻譯方法的比較分析:
2.1.1 約定俗成的概念
對那些固有的、約定俗成幾乎沒有異議的概念、詞語的翻譯,兩位作者都采用了直譯。這些概念即便是由非建筑專業(yè)譯員來翻譯也應該是得到相同的結果的。
例如LES AVIONS——飛機、LES AUTOS汽車,兩位作者的翻譯是完全一致的。
2.1.2 簡單的語句
當遇到那些在外文中的語法結構順序與中文幾乎一致,每個單詞在中文中都有對應的直譯對象,且將直譯內容組合起來就是原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時,兩位譯者也都采用的直譯的手法,雖然中文表達略有不同,但是兩個不同的表達不會導致讀者得到不同的信息。
這種情況一般存在于那些句型結構簡單、句子表達意思為一般常識的句子中。
例如原文中:“Les formes(形式)primaires(基本的)sont(是)les belles(漂亮的)formes(形式)parce qu'(因為)elles(它們)se lisent(辨識)clairement(清楚).”
吳譯:原始的形體是優(yōu)美的形體,因為他們可以被明確地賞識。
陳譯:基本的形式是美的形式,以為它們可以被辨認得一清二楚。
再如原文中:“La passion(激情)fait(做)des pierres inertes(頑石),un dr)ame(戲劇).”
吳譯:激情可以從頑石中創(chuàng)造出戲劇性來。
陳譯:激情能從頑石中編出戲劇來。
這些句子的兩位譯者的翻譯幾乎是可以一一對應的。
2.2.1 概念增添
作者根據文章的內容,在翻譯中加入原文中并沒有表達的詞匯,以幫助讀者更透徹的了解文章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書的標題:VERS(走向)UNE(一)ARCHITECTURE(建筑),而中文書的翻譯都是《走向新建筑》,原標題并沒有“新”這個概念,作者柯布西耶著書是表達他自己的觀點,對于他本人并不存在新的概念,而對于讀者則不然,譯者也正是分析這些因素并根據該書在建筑史上的歷史背景以及意義而做的概念增添,更有助于讀者對書的理解。
2.2.2 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翻譯
由于譯者不同的外語水平、中文功底、知識架構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意譯相同的內容時根據不同的理解做出截然不同的翻譯。
LE LEcON DE ROME吳譯:羅馬的教訓陳譯:羅馬的教益
教訓(負面)與教益(正面)是完全相反的詞語,正是由于譯者主觀理解的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讀者的閱讀。
在研究的兩個譯本中,譯者大量的采用了這兩種方法,并且在翻譯某些相同的語句時兩位譯者分別采用了直譯與意譯。選擇直譯就是忠實于原文,選擇意譯就是加入了理解、推理。
2.3.1 意譯將翻譯概念縮小化、精準化
將翻譯的概念范圍縮小,幫助讀者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內容,但是這樣的翻譯是基于譯者對原文完全的理解之上的,否者將會誤導讀者。
吳譯: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筑藝術。(意譯)
陳譯:工程師的美學·建筑。(直譯)
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工程師的美學·建筑”,保留源語表達方式和源語文化,非常的客觀;但是“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筑藝術”是加工而來的,譯者將“建筑”濃縮到“建筑藝術”,畢竟美學與藝術是息息相關的兩個概念,這樣翻譯有助于提示讀者對下文內容的預測與理解。
再如原文中:“Les éléments(元素)architecturaux(建筑的)sont(是)la lumière(光)et(和)l'ombre(影),le mur(墻)et(和)l'espace(空間).”
吳譯:建筑的元素是光與影、墻與空間。(直譯)
陳譯:建筑的藝術元素是光與影、墻和空間。(意譯)
光與影、墻和空間的確屬于建筑的藝術范疇,所以譯者將“元素”縮小到“藝術元素”,
2.3.2 不同的理解選擇直譯或意譯
由于譯者主觀理解的不同,分別選擇了直譯或意譯。
例如原文中“L'ILLUSION(幻覺)DES(…的)PLANS(平面)”
吳譯:平面的幻覺(直譯)
陳譯:平面的花活(意譯)
陳用“花活”來代替“幻覺”,這是譯者通過自己的理解造詞來做的翻譯,這樣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針對這個詞語似乎還需要斟酌。
吳譯:控制線(直譯)
陳譯:基準線(意譯)
根據直譯的確應該是控制線,但是在建筑專業(yè)詞匯里沒有這樣的概念,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應該就是對建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基準線。
在翻譯過程中要處理好直譯與意譯兩者的關系,需要譯者具備以下要素:
毋庸置疑,外語水平是翻譯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熟練掌握語言本身的同時,還要通曉該外語與中文在句型結構、習慣表達等方面的異同,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
正如上文提到“控制線”與“基準線”的問題,就涉及到建筑專業(yè)知識,雖然是面向大眾的建筑專業(yè)書籍,但是在翻譯專業(yè)詞匯時還是要保持科學、嚴謹、專業(yè)的態(tài)度,因為專業(yè)詞匯的翻譯誤差可能導致文章意思與讀者理解的偏差。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翻譯也需要由美學的思想來指導,嚴復就提出過翻譯標準“信達雅”。大眾閱讀的書籍需是淺顯易懂的,但這不代表其語言不需要“信達雅”的表達。翻譯是社會性的語際交流行為,為了保證社會交流效果,譯者不能不依照社會接受的準則行事,選擇、優(yōu)化他的譯語,而選擇、優(yōu)化就是審美活動。
以譯者一己之力是無法完全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的,再加上譯者與作者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背景等等的不同使這項工作更是難上加難。通過閱讀其他的譯本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之一。通過閱讀其他的中文譯本,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譯文中可能存在的翻譯誤差或語言有待改進之處,通過閱讀其他的外文譯本,可以與其他國家背景的譯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如果外文譯本的譯者對原文思想或原文作者的理解更深入透徹,那將直接在其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閱讀這些譯文將會對自己的翻譯做有利的補充。
具有了以上幾點才能根據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適時的選擇直譯或意譯。
翻譯面向大眾的建筑類書籍過程中,對直譯與意譯的選擇并沒有準確的標準,對同樣的內容,根據譯者的理解,選擇兩者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可行的,其主要任務就是準確向讀者傳達作者的思想與精神。
[1] 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Champs Flammarion 1923
[2] Le Corbusier〈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Frederick Etchells Dover Publications 1986
[3]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吳景祥,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
[5] 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