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GDP總量去年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GDP僅大還不行,還要強。如何才能做到強,很重要一點是人才。
我國的GDP總量去年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認識。一是我國人均GDP依然很少。1990年我國人均排在世界第105位,2008年是106位,2010年是127位。二是構成不盡合理。房地產占的比重很大,出口產品中,紡織品、玩具占的比例很大。很多現(xiàn)代化產品,雖然在中國生產,但是核心技術仍是外國的。可以說,我們的GDP雖然很大,但是不強。
清朝時期,1840年時,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33%,是英國的6倍,而且清朝當時有軍隊100萬。但是,英國僅派4000人進攻廣東虎門,就把我們打敗了,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1894年時,我國GDP是日本的9倍,但甲午戰(zhàn)爭一打,我們又失敗了。當然,戰(zhàn)敗的原因很多,但科技落后、人才匱乏是其中之一。清朝的GDP主要來自于農產品,出口的是茶葉、蠶絲、瓷器等,反觀西方列強,則是鋼鐵、機械甚至堅船利炮。因此我們不能盲目樂觀,GDP僅大還不行,還要強。
如何才能做到強,很重要一點是人才。領先世界科技需要人才,沒有某一領域的人才就不會做強某一領域的產業(yè)。我國現(xiàn)在人才總量可謂不小,已達1.14億,但是高層次人才奇缺,特別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不足。我們的科技貢獻率不算高,在40%左右,而發(fā)達國家都在60%以上;我國人才貢獻率更低,僅達18.9%。換句話說,我們這些年的經濟發(fā)展,主要不是依靠人才和科技,而是依靠投資和資源投入,這是不可持續(xù)的??沙掷m(xù)的發(fā)展,只能是依靠人才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人才越來越重視。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重視了科技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90年代我們又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把教育和科技緊緊聯(lián)系到一起,促進了教育發(fā)展;進入新世紀我們提出人才強國戰(zhàn)略,更加注重了人才的作用,當然不僅是科技人才,也包括其他領域的人才。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科教興國再到人才強國,說明了人才在現(xiàn)代化競爭中的重要性。過去我們常說: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現(xiàn)在我們要說,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解決我國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無非采取兩個辦法,一是培養(yǎng),二是引進。胡錦濤同志講:“要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到自主培養(yǎng)開發(fā)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币M人才是國際社會的通常做法,美國就是個典型。華人獲諾貝爾科技獎的先后有8人,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7個在美國,1個在英國,是外國引進了我們的人才。其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不必事事都要自己研發(fā),自己創(chuàng)新,完全可以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邀請一些有成就的外國人才來幫助、指導我們的工作。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而且可以節(jié)約時間和經費,加快發(fā)展的步伐。
再談培養(yǎng)人才。這是民族振興的根本。因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總是跟在他人的后面,倘若要走在他人的前面,就必須有自己的人才隊伍。人才培養(yǎng)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在國內,二是在國外。當年,新中國成立之初,許多留學國外的科學家紛紛回國,如錢學森等,為我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除去科技人員之外,就黨政干部隊伍來說,選派一些年輕干部到國外短期培訓,對于開闊視野、轉變思維,學習借鑒國外好的經驗和做法,都是大有裨益的。當然,我們不可能派出大量人員出國學習,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以國內培養(yǎng)為主,輔之以國外培養(yǎng)。
引進人才和選派人員出國培訓,都涉及對外開放。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都要對外交流。一個單位,如若死水一潭,不交流、不開放,則進步緩慢。國家
華人獲諾貝爾科技獎的先后有8人,他們是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7個在美國,1個在英國,是外國引進了我們的人才。
也是如此。我們國家近年來取得的進步,與對外開放是分不開的。最近,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fā)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币虼?,我們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大力引進國外智力,通過人才不僅做大而且做強我們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