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易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
此句屬于《系辭》中的名句,句雖不長,但是意蘊不少。先來看“洗心”,先儒多解釋為“先心”,然而帛書《易》中作“佚心”?!柏保瑥娜?,失聲,忽也,本義為隱逸的人,引申為快樂其心、無所作為之義?!跋础睘闇斐?、洗濯的意思。聯(lián)系下文“退藏于密”來看,似乎帛書《易》中“佚心”的解釋更為貼切。但是作為“洗心”來解釋,也別具含義,“洗心”更強調(diào)的是“圣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這個過程,澄靜內(nèi)心,蕩滌疑慮,借助“洗”而整肅自身,達(dá)到“洗心”的目的,繼而把德行提高到高深而純凈的境界。據(jù)說“洗心革面”這一成語也是由此而來的?!跋葱摹币鉃闇斐闹须s念,“革面”后喻指悔過自新。
關(guān)于“退藏于密”,意思是:后退隱藏于秘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先儒對此成語多有注釋,韓康伯注:“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彼未醢彩凇稘i水軍淳化院經(jīng)藏記》:“蓋有見於無思無為,退藏於密,寂然不動者,中國之老莊,西域之佛法也。”宋朱熹《中庸章句》引程子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薄妒c頭瞿鳳奴情愆死蓋》:“然皆聽?wèi){心靈指揮,有時退藏於密,方寸間現(xiàn)出四海垓。”
先來看這個“密”字,這個字在中國文化中是很有講究的。所謂“密”,清代段玉裁[文解字注]中注明,山如堂者,為密,本義為形狀象堂屋的山,引申為隱蔽的地方。這一句中,前有“洗心”,后有“退藏”,先有形而下的修煉,后有形而上的升華,所以在中國的禪學(xué)及佛教中都對“密”的境界倍加推崇。
關(guān)于“密”字的解釋,還有一段禪宗公案,在《六祖壇經(jīng)》里面,講到慧能大師得黃梅衣缽后一路逃亡,躲進(jìn)深山,但被慧明第一個追上。經(jīng)過六祖大師的一番點撥后,慧明若有所悟,但仍然心有不甘地問:“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意思是除了剛才您對我的一番秘密開示之外,還有沒有更深的密意要說啊?慧能大師的回答徹底打破了他的疑團(tuán):“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苯o你說出來,就不是什么秘密了,真正的秘密在你那里嘛!我這里沒有,你往自己的心頭去找,自己心頭最清楚,問我干什么呢?所以,如果我們認(rèn)識了自己心頭最密的那個東西,那么你就明白了心性的本體。
綜上,無論是“洗心”也好,“佚心”也罷,首要的是在內(nèi)在的反省和提升上,是對心的再認(rèn)識和內(nèi)心中所有念頭的檢省,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漸修的過程。學(xué)易的目的,首先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首先以自己作為易道的踐行者、體驗者,從自我的內(nèi)在變化開始,去體知、感悟易道的真諦,而后才能由表及里、由外而內(nèi)、由淺入深地吸納和獲得《易》之真知,由有形而進(jìn)入無形的境地,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言,“致虛極”,以無為而有為,即“吉兇與民同患”,套用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能夠和百姓同呼吸、共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