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珍,劉子蘭,袁 梅,楊樹德
(云南中醫(yī)學院中藥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藥品標準》(1974)中收載了兩種作為芍藥使用的藥材:云白芍和赤芍藥,其中赤芍藥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黃牡丹Paeonia lutea Franch.[1]427和紫牡丹 Paeonia delavayi Franch.[2]417的干燥根。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約有35種,分布于歐、亞大陸溫帶地區(qū),根據(jù)其生長習性和花盤形狀,我們將芍藥屬的植物分為兩組:一是牡丹組,我國產(chǎn)3種 (不包括變種)即牡丹、黃牡丹和紫牡丹;二是芍藥組,這類植物約有30種。主治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痛、瀉痢腹痛、頭痛、自汗盜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2]。
高速萬能粉碎機 (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80i生物數(shù)碼攝影顯微鏡 (日本Nikon),顯微攝影數(shù)碼相機,可調(diào)控電爐。
實驗材料采于昆明梁旺山,標本經(jīng)由楊樹德教授鑒定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黃牡丹Paeonia lutea Franch.的根。
落葉小灌木或亞灌木,高1~1.5m,全體無毛;莖木質(zhì),圓柱形,灰色;嫩枝綠色,基部有宿存倒卵形鱗片。葉互生,紙質(zhì),二回三出復(fù)葉,長30~35cm,葉片羽狀分裂,葉片披針形,紙質(zhì),長5~10cm,寬1~3cm,先端銳尖至鈍尖,基部下延,全緣或有齒,下面微帶白粉;葉柄長7~15cm,圓柱形?;?~5朵生于枝頂或葉腋,直徑5~6cm;苞片3~4(~6),披針形;萼片3~4,寬卵形;花瓣9~12,黃色,倒卵形,有時邊緣紅色或基部有紫色斑塊,長2.5~3.5cm,寬2~2.5cm;雄蕊多數(shù);花盤肉質(zhì),包住心皮基部,頂端裂片三角狀或鈍圓;心皮2~3,錐形。蓇葖革質(zhì),長3cm,直徑1.5cm,頂端長漸尖,向下彎;種子數(shù)粒,黑色[3]。
本品呈圓柱形,長10~18cm,直徑1~2cm,稍彎曲,兩端常平截。外表棕褐色至暗赤色,常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內(nèi)皮部赤色,木部赤黃色,呈放射狀排列(菊花心),有粉性。氣香,味酸、澀、微苦。
木栓細胞數(shù)列,細胞壁略增厚,有的細胞中含色素顆粒,部分木栓細胞切向延長較明顯。皮層薄壁細胞略呈切向延長,常含草酸鈣簇晶,單個或3~4個排列成行。韌皮部細胞中含大量簇晶,韌皮射線多單列,細胞類圓形,篩管散生,周圍常伴有顯微,薄壁細胞中含大量淀粉粒。形成層環(huán)明顯,細胞4~6列。木質(zhì)部寬廣,外側(cè)導(dǎo)管多單個徑向排列,向內(nèi)則數(shù)個聚集成導(dǎo)管群,斷續(xù)徑向排列,木薄壁細胞及木射線細胞均含有草酸鈣簇晶及淀粉粒。(見圖1)
圖1 黃牡丹根橫切面詳圖 (10×40倍)
粉末黃紅色。木栓細胞棕色多角形,長10~60μm。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20~35μm,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有數(shù)個簇晶。淀粉粒眾多,多單粒,臍點點狀,短縫狀,三角形,人字形,直徑1~25μm,復(fù)粒由2~3分粒組成。導(dǎo)管網(wǎng)紋或梯紋,直徑30~35μm,單個或數(shù)個相連。木纖維長梭形,直徑15~35μm,壁厚,有大的圓形紋孔。(見圖2)
由于黃牡丹和紫牡丹的干燥根在云南均作為赤芍入藥,現(xiàn)將兩種牡丹根與芍藥苷、丹皮酚對照品作薄層比較,看兩者是否均含有正品芍藥的指標性成分芍藥苷和丹皮酚,從而判斷此二種牡丹能否替代赤芍在云南作為藥用。
參照2010版藥典赤芍的薄層對照方法。
圖2 黃牡丹根粉末顯微圖 (10×40倍)
對采集來的藥材按照采集時的編號進行標號,001,004,005,007,012,015分別為梅里雪山黃牡丹、香格里拉紫牡丹、香格里拉閣扎黃牡丹、麗江雨前圖紫牡丹、麗江玉龍紫牡丹和梁旺山黃牡丹。
將采集的藥材粉碎成粗粉,精密稱取這6份藥材各0.5g,分別裝入6個25mL的三角瓶中,精密量取10mL乙醇浸泡,振搖10min。過濾,將濾液蒸干,量取1mL乙醇溶解蒸發(fā)皿中的濾渣,作為供試品溶液。
將芍藥苷對照品 (中國藥檢所)用乙醇配制成1mg/mL的對照品溶液,與 001、004、005、007、012、015點與同一薄層板上,點樣量為10μl。展開劑系統(tǒng)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 =40∶5∶10∶0.2,晾干,用5%的硫酸香草醛溶液顯色,電吹風加熱,得出結(jié)果。(見圖3)
圖3 黃牡丹根芍藥苷對照圖
參照2010版藥典牡丹皮的薄層對照方法
藥材標號參照芍藥苷對照。
精密稱取這6份藥材各1g,分別裝入6個25mL三角燒瓶中,精密量取10mL乙醚浸泡,振搖10min。過濾,將濾液蒸干,量取2mL丙酮溶解蒸發(fā)皿中的濾渣,作為供試品溶液。
將丹皮酚對照品 (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編號110708)用丙酮配制成2mg/mL的對照品溶液。與001、004、005、007、012、015點與同一薄層板上,點樣量為10μl。展開劑系統(tǒng)為:環(huán)己烷∶乙酸乙酯∶甲酸=4∶1∶0.1,用FeCl3溶液顯色,得出結(jié)果。(見圖4)
通過對黃牡丹的植物形態(tài)、藥材形狀、顯微和薄層對照的研究,表明:
顯微方面,根的橫切面特征為:韌皮部細胞中含大量簇晶,木薄壁細胞及木射線細胞均含有草酸鈣簇晶及淀粉粒。
圖4 黃牡丹根丹皮酚對照圖
粉末特征為:導(dǎo)管網(wǎng)紋或梯紋,草酸鈣簇晶較多,木纖維長梭形,淀粉粒眾多,多單粒。
薄層表明:通過芍藥苷和丹皮酚對照品的對照,我們發(fā)現(xiàn):梅里雪山、香格里拉閣扎和昆明梁旺山3個產(chǎn)地的黃牡丹中均含有芍藥苷和丹皮酚。其中各地芍藥苷含量差異不大,而丹皮酚的含量差異較大,昆明梁王山產(chǎn)的明顯較梅里雪山和香格里拉閣扎產(chǎn)的丹皮酚含量高。
[1]張貴君.常用中藥鑒定大全 [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3:427,417.
[2]康延國.中藥鑒定學 [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98.
[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