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
艾灸療法。簡稱灸法又名灸療。它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luò)的傳導(dǎo),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治病和保健功效的一種外治方法。
灸法是以經(jīng)絡(luò)、臟腑理論為指導(dǎo)的。灸法是針灸學(xu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醫(yī)學(xué)的一個重要的治療保健方法。
灸療的種類
艾灸療法常用的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以及其他灸法。其中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著膚灸)、間接灸(隔物灸)。直接灸包括:非化膿灸(無瘢痕灸)、發(fā)泡灸、化膿灸(瘢痕灸)。間接灸包括: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和隔藥物餅灸(附子灸、胡椒灸)。艾條灸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其他灸法包括:燈草灸和天灸。灸法種類較多,這是我們祖先和前人實踐的總結(jié)。
灸療的方法
根據(jù)灸療種類的不同,有不同的灸法。
(1)艾炷灸:將艾絨做成大小的圓柱形艾團,稱為艾炷。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為艾炷灸法。直接置于皮膚上的稱直接灸(艾炷要小)。用藥物將艾炷與皮膚隔開的稱為間接灸(艾炷可大些j。
①直接灸:又稱著膚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施灸。根據(jù)病情的需要和施灸的程度不同,可分為非化膿灸、發(fā)泡灸和化膿灸3種。
直接灸應(yīng)在有條件的醫(yī)院進行。不宜隨意自我進行,應(yīng)防燙傷等事故發(fā)生。
②間接灸又叫隔物灸。指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位處皮膚隔開施灸,這樣既可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又能借間隔物之藥力和艾的特性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F(xiàn)將幾種常用的隔物灸介紹如下:
隔姜灸:用姜片作間隔物灸。生姜辛溫無毒。能開發(fā)通散。調(diào)和營衛(wèi),散寒發(fā)表,祛痰下氣。消水化食,調(diào)中暢胃,開宣肺氣。用厚約2分許的生姜一片,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受灸者感覺灼熱不可耐受時,可用鑷子將姜片向上提起。襯一些紙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鑷子將姜片提舉稍離皮膚,灼熱感覺緩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對虛寒病證,如腹痛、泄瀉、關(guān)節(jié)疼痛、痛經(jīng)等均可采用此灸。
隔蒜灸:用蒜作間隔物灸。大蒜辛溫,能去寒濕,破冷氣,健脾開胃,消谷化食,消腫化結(jié)止痛。臨床上以獨頭紫皮大蒜為佳。把獨頭紫皮蒜切成分許厚的薄片,用針穿刺數(shù)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須灸5—7壯。大蒜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可將水泡以無菌操作刺破,涂以龍膽紫,適當貼敷保護,以防感染。這一灸法,目前臨床上多用來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節(jié),以及癌腫、流注、蟲蛇咬傷等。
隔鹽灸:用于在臍窩部(神闕穴)施灸。操作時用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放上姜片的作用是避免食鹽受熱后引起燙傷。若受灸者臍部凸起,可用水調(diào)面粉,搓成條狀圍在臍周,再將食鹽放人面罔內(nèi)隔姜施灸。本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之效。
艾炷灸是古代最常用的灸法。
(2)艾條灸:指將艾條點燃后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灼的方法。根據(jù)艾條灸的操作方法,分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種。
溫和灸:將已點燃的艾條,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夾住,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半寸至1寸處進行熏灸,固定于應(yīng)灸之處。不要移動。一般每穴5分鐘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此法具有溫通經(jīng)脈、散寒祛邪的作用,適宜治療一切虛寒癥,為艾條灸之補法。
雀啄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的患處。類似小鳥啄食一樣,一起一落、忽近忽遠進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條與皮膚的距離約2-3厘米。時間一般為5-10分鐘,以皮膚紅暈為度。此法具有興奮作用,適宜于小兒疾病及急癥的應(yīng)用,為艾條灸之瀉法。
回旋灸:將艾條一端點燃,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1寸左右的距離,平行往復(fù)進行回旋施灸。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致于灼痛,時間為20-30分鐘,適宜治療風寒濕痹、神經(jīng)麻痹和廣泛性皮膚病等,為艾條灸之瀉法。
艾條施灸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艾絨易燃,在施灸后務(wù)必將艾條熄滅。②艾條積灰過多時,須離開人體吹去灰后再灸。③施灸時應(yīng)注意火與皮膚距離。以免燒傷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