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坤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材;教學理念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語文教學要沖破以教材為中心的樊籬。學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課堂,又要超越課堂;尊重教師,又要超越教師??梢哉f,我們使用教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必須學好它。不過對語文學科的學習來說,僅憑一本語文書,一篇課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語文教材已經(jīng)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料,在認識上,我們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料,在認識上,我們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神話。正如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描寫的那樣:只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只要“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的特點”的文章,都可以拿來讓學生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理念的束縛,有了這種新課程意識,就能把教材看成是實現(xiàn)“課程標準”要求的手段,認真的學習課本教材,做到科學的補充教材,做到準確的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學好語文必須加強積累,首先要擴大篇章的閱讀。自2003年以來,我們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延伸擴展,由一篇帶多篇,精講了課本教材的60篇文章;范讀了12篇文章;適當整合部分課文后,新增加了5篇文章。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低年級推薦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中高年級推薦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學漫畫書籍等。從米亞契斯的《愛的教育》到“感動共和國50本書”的部分書目,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讀不同門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營養(yǎng)。告訴學生,就是用精神的牙齒咀嚼它,用思想的胃消化它;告訴學生,讀書不是學習的唯一,但要天天讀書,用好書滋養(yǎng)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貴起來。這是一天也不能斷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糧。它充實著思想的流脈,支撐著人格的大山。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是豐厚的,可我們卻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養(yǎng)呈下降趨勢。從事“人之初”教育的我們,若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jié),引導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我們將來怎么會用有高尚的、文明的、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人呢?還會有“曹雪芹”、“魯迅”橫空出世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得真是太好了。那么這個階梯的第一個平臺,首先應該由我們語文教師來搭建。
十幾年來,我們帶領學生在學好教材的詩詞的基礎上閱讀并積累了100多首古詩詞。從《詩經(jīng)》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毛澤東的“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孩子們積累詩的語言,感受詩的情懷,搶救了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了“課內(nèi)背教條,課外背廣告”的不良現(xiàn)象。劉星同學在一次期末語文考試中沒考好,可第二天,我意外的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詞:《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獨創(chuàng)的詞牌子《獨笑傲》,他在這首詞中寫道:淚眼已過,朦朧,成績難留心中。風光還是舊時同,恰似一場夢。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見傷痛。榮辱成敗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風。
試想,對一個中學生來說,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強化語文的詩教,時時撥動學生心中詩的琴弦,就會把那些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生命參與和歷史證明了的詩詞精品,同空氣一樣從學生的口中進入大腦、流入血液,最后滲透到生命的深處。這些融會在詩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tài)度等,將成為建議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
十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積累了300多條成語、20多個寓言故事、3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這些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單單停留在量的積累上。就教材來說,引導學生不是告訴、分析、支解,而是喚醒體驗、批判、感悟;引導學生去真正領悟精華,就教材的一些內(nèi)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再創(chuàng)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fā)展的廣闊策源地。六年級有一篇李大釗女兒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如果只學這一篇課文,學生對李大釗不會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可以用這篇教材作為一個點,引發(fā)開去。于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題目——《感悟李大釗》。讓學生通過請教別人、讀有關李大釗的書籍,進行收集、加工、定稿、培養(yǎng)他們獲取信息、收集資料、處理文學的能力。幾天后,學生們寫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談李大釗的性格特點》等文章,組成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李大釗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把握基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書籍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jīng)驗等人生涵養(yǎng)的過程?!酰ň庉?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