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飛 黃大鵬
研究了我國古代思想世界中的具象思維以及具象思維的傳統(tǒng),并且研究了象形文字對中國古代思想中具象思維的影響。發(fā)現由于象形文字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中以具象思維為核心,卻缺少抽象思維。這種現象一方面導致了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中國古代的實用理性精神。
象形文字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tài)。往往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思維方法經過長期的發(fā)展都會以某一種思維思維方法為核心,而不會像知識積累一樣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姿態(tài)。中華民族也是如此,我國的古代文化悠久而深遠,其影響是非常大的,到現在我國的許多周邊國家還在受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各種知識的積累表現出紛蕪繁雜的文化形態(tài)。但是,具象思維的傳統(tǒng)卻一直沒有很大的變化,雖然我國現在的思想受到了許多外來的沖擊,但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具象思維傳統(tǒng)還在。這種現象是由很深的根源的,我們注意到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對這一思維方法的產生和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的表意文字,在現今我們使用的漢字中,大量文字仍以象形字的簡化形式為部首,另有少部分為象形字,可以說漢字的象形根基使?jié)h語的字、詞、句似乎先天地具有了充滿詩意的形態(tài)。其在構成圖形的同時,也不放棄形象性,注重對語言內涵的挖掘。表象的含義,從依據心理學的解釋:即是客觀對象不在主體面前呈現是,在觀念中所保持的客觀對象的形象和客體形象在觀念中復現的過程。其中包括直觀性、概括性特征。表象是直觀的感性反映,具有本質的直覺性。地名與表象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縱觀中國地名,多數是以表象的形式命名。
具象是引自藝術學的一個概念,相對抽象而言,指存在于人們觀念印象或著實體存在的事物的具體形象,即保留了客觀世界各個具體物象的直觀狀態(tài)?!皥D騰具象”即圖騰所代表的事物的具象。地名中的圖騰具象即關于圖騰內涵在地名中的文字具象。地名所承載的這一文化信息正是體現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直觀性表象特征。
具象是與抽象相對立的概念,具象思維就是具體而形象的思維,它是指依靠腦中不斷轉換的具體事物的整體形象或映象來觀察事物和引導行動的一種思維方法。在這些思維者腦中的具體形象中,并不要求這些形象都是現實的或者即使通過其自身感官攝入的,這些形象完全可以是以前的攝入在腦中留下的印象。具象思維是一種完完全全不同于抽象思維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似乎更接近天然,更接近人的本能,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福建省的“閩”字為該省的簡稱,據《說文》:“閩,東南越,蛇種?!薄陡=ㄍㄖ尽分赋隽恕墩f文》的不足:“以其地多蟲,多蛇,非蟲種,蛇種也?!遍},從蟲門聲,古文寫作“閩、閩”,門中之字似蟲似蛇,這也是十分具象化的特征,這顯然是古代氏族社會中圖騰的遺跡。古以就閩地多蛇,對蛇頗為敬畏,故以蛇為圖騰,相沿既久,后來就變成了地名。該字也體現了表象思維的直觀性特點,而在地名上具象則自然反映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直觀表象特征。
通過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我們可以輕易的發(fā)現,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是具象思維。甚至,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進行思想史的研究,而只用從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生活中的場景就可以發(fā)現這一點。我們知道,中國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有“氣、陰陽、五行”等傳統(tǒng)內容。這些無一不是中國式的抽象,這種中國式的抽象直接的思維根源恰恰就是具象思維,而非抽象思維。中國傳統(tǒng)的抽象思維是一種復制式的不需要創(chuàng)造和變通的思維方式,這一點我們也能從中國從古自今的應試教育中得到印證。這是因為具象思維的優(yōu)點,主要就是集中在結果與反應方面,中國人的實用理性精神是世界罕有的,“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要緊,要緊的是“知其然”,比如應試。
人腦的進化使其認知體系中形成專門掌管語言的機制。語法是人大腦中的語言知識,是人腦認知體系的一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的一種模式。它是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指詞的構成及變化規(guī)律;句法指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guī)律。⑴詞法:又稱字法,是文法層面的類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內語詞的構成法則,包括詞的構成和變化的規(guī)則。漢語的文字特點決定了漢字的圖像性和漢語的表意功能。⑵句法:是指句子的結構方式,它根據被研究語言的固定用法論述表語、修飾語和其他詞的關系。句法規(guī)則的破格運用,可以使讀者的平穩(wěn)閱讀得以中斷,中斷的形象構成聯想。
采用象形文字的中國人形成了具象思維,采用了抽象字母的西方人形成了抽象思維。這并不是偶然,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我們知道,語言和文字是知識的傳承中最為重要的工具,當然它們也是思維方式傳承的重要工具。
中國的文字是很有特點的,大量的象形文字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后續(xù)的許多其他文字的產生也與這些最初的象形文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象形文字的特點在于,能夠通過字的“形”弄清楚字的“意”。本文以“伐”、“荷”、“戍”三個相對復雜的象形文字為例,這三個象形文字都是由“人”、“戈”兩個部分組成的,“伐”字左人右戈,人操戈相向,自然是“伐”;“荷”字則是上戈下人,人負戈而行,自然是負“荷”;“戍”字雖然也是上戈下人,但與“荷”不同,“戍”是人舉戈相迎,表示“戍”守之義。三個復雜的漢字,表達的意思也比較復雜,但是只是通過方位的改變就實現了意思的轉化。在長期的象形文字的使用過程中,使用文字的人也會不自覺的被文字所影響,他的思維方式也會與文字創(chuàng)造的思維方式逐漸靠攏,最終形成一種具象思維。
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后,漢字發(fā)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征性符號而成。前文已經論述了象形文字對具象思維形成的重要作用,實際上,象形文字同時也在不斷的推動具象思維的發(fā)展。中國的古代思想史中,從來不乏大家,儒釋道法墨,諸子百家,在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方面,確實有過一些激烈的激烈的沖突,但幾經周折最后還是回歸統(tǒng)一。在這里起到最大作用的還是象形文字,文字的統(tǒng)一使思維方式的分裂成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目標。當然,這其中也有國家的分裂與統(tǒng)一的原因在,但終歸還是由于象形文字這種全中國最終統(tǒng)一使用的文字,改變了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發(fā)展的方向。
總之,具象思維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而這一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與象形文字也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象形文字對中國古代具象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三聯書店,2008.
[2]李約瑟,季羨林,湯一介.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卞慕東.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J].湘潭礦業(yè)學院學報,1996(3).
[4]娥滿,徐冰霏.從意象詩和具象詩看中西詩學的差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