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
“和”不僅承載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學意涵,各種辭書和古文獻中“和”字的本義及其演變過程頗豐,其心理學意涵也是值得探究的。
從造字方法來看,“和”是形聲字。“和”的古體是“龢”。從“龢”的字結(jié)構(gòu)來看,“龢”的右邊的“禾”是它的讀音,它的左邊的那個“龠”,讀“yue”,是指一種樂器,可以和聲?!百摺笔怯伞叭?、一、口、口、口、冊”組成的,在“龠”的組字符號里“人”是樂手,三“口”可以表示三孔或多孔的笙,也可以表示多種管樂,而“冊”便是樂譜,那個“一”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按照樂譜“冊”吹三孔的小笙,也可以理解為多個人按著樂譜“冊”演奏統(tǒng)一的樂曲。在這里,一個人吹三孔的笙吹出的聲音要“相應”,而古代的樂隊一般由八個人分別演奏八種樂器,因此那八種樂音更要“相應”才可以,因為只有“相應”才能組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這就是“龢”,也就是后來說的“和聲”。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說:“和,龢實同一詞?!爆F(xiàn)在的“和”是正體字,“龢”為異體字,從字體簡化角度看,自然選簡單的,然而不管簡繁,其造字思維如出一轍。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的概念首先是音樂上的概念。
1.“和”字意義的演變拓展?!昂汀弊值脑~義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逐漸發(fā)生變化,慢慢超出樂器演奏的范疇,有了社會意義的內(nèi)涵。
首先,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陽父(史伯)在議論周朝興亡這一重大政治問題時,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保ā秶Z·鄭語》)在這里,“和”的基本含義是指各個不同的對立面相互配合、統(tǒng)一而達到的平衡狀態(tài)。從此處我們可以看出,“和“字已不再是音樂概念。
孔子進一步豐富了“和”的內(nèi)涵,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認為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盲從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能做到真正的和諧。而后,孔子的學生有子提出“和為貴”的思想?!坝凶釉唬憾Y之用,和為貴?!保ā墩撜Z·學而》)孔子及其學生所說的“和”,既是一個哲學范疇,又是一個倫理道德的標準和社會治理的標準。孔子依此提出了“中庸”觀,主張“和”與“中”?!昂汀白值姆秶俅蔚玫綌U充,意義也逐漸充實。
2.“和”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意義。“和”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中國傳統(tǒng)文中有著經(jīng)典的幾“和”:
①人之“和”:“和”,對人自身而言是一種心理健康,也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修身之道,講究的就是一個和字,如“身心之和”“天人之和”。此外“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而言是包容和理解。人與人交際之道,講究的是“和為貴”。倫理之道,講究的是君臣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鄰里之道,講究的是“和睦相處”。
②政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為政之道,崇尚“政通人和”、“內(nèi)和而外安”。這種觀念,在中國古代的皇家建筑的命名上就有所體現(xiàn)。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用來象征“君臣之和”。用兵之道,講究“內(nèi)和而外威”。富國之道,講究的是“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源渾渾如泉源,如河海,暴暴如丘山?!?/p>
③天地萬物之“和”:在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上,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昂稀迸c“和”通。“天人合一”實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應當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規(guī)律。
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以及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加強團結(jié)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較大程度有寬容性和兼容性。
3.“和”的心理學意涵。通過對“和”字進行語義分析可知,“和”的概念具備以下兩個層次的心理學意涵:
首先,從“和”字的本義來看,它所表達的就是音樂演奏中的各個樂器之間的相互配合,從而達到聲音的和諧,讓聽者從聽覺上感到舒適愜意。
其次,從“和”字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已經(jīng)完全從器具上的一致轉(zhuǎn)換到人與人以及人希望與天地之間的心理層面的一致。一說到“和”字,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和氣”“和諧”“和為貴”“天地人和”等等詞匯,可見“和”字在其演變發(fā)展中所承載的心理意涵已逐漸變的重大起來。具有“和”這種素質(zhì)的人能夠在很好的處理自己與他人乃至社會的關(guān)系,改善人的情緒,在面對沖突時也能根據(jù)情形化解矛盾使他人和自己都免受無謂的損失,將不和諧降到最低。在這一層次上,“和”使個體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所體現(xiàn)的功能。同樣,“和”也是人們心中所期望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小到個體與個體之間大到人類與地球之間。在奧運開幕盛式上也是以以個巨大的“和”字濃縮體現(xiàn)了我們國家?guī)浊暌詠淼挠凭脷v史的,由此可見中國人民對于“和”字持有強烈的心理期待。
文字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漢字是據(jù)義構(gòu)形的,在漢字里留下的是民族歷史文化的印痕,漢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的方法來表現(xiàn)民俗心理的趨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以和為貴、追求和諧是漢民族傳統(tǒng)的思維心理,這種文化心理不自覺地滲透進以往他們的文字創(chuàng)造和使用中。
[1]何九盈.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羅傳清.“和”字的文字學分析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意義[J].成功(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