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若
2005年10月17日晚七點零六分,巴金在上海仙逝。蕭乾是1999年2月11日下午六點正,在北京去世的。我陪蕭乾在北京醫(yī)院度過的那兩年,他常念叨自己實在幸運,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他再也沒想到進入暮年還能重新拿起筆,暢所欲言。這輩子活得值。
距今35年前,巴金、蕭乾……所有富于正義感的中國人,都為親歷“四人幫”的滅亡而歡欣鼓舞。轉(zhuǎn)年,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資料室看到了巴金發(fā)表在《文匯報》(1977年6月11日)上的《第二次解放》一文,是5月27日寫的。由于自購的房子被占,從干校返京后,蕭乾一直蟄居八平米的“門洞”,我以辦公室為家。我當即把巴金文章的摘要記下來,下班后,奔回“門洞”,告訴他這一喜訊。然而,蕭乾仍不敢冒昧給老友寄信。于是,由我出面,給巴金寫了一封短箋,托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謝天吉帶到上海,面交給巴金。現(xiàn)在,收在《巴金與蕭乾》集子里的第21封就是巴金的回信。
巴金與蕭乾的友誼始于1934年,他們之間曾魚雁往還數(shù)十載?,F(xiàn)存的157封信中,1977年以前的,只有20封。1977年7月5日至1999年1月22日,則有137封。導致前期書信散失的重要原因是八年抗戰(zhàn)(1937—1945)。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蕭乾致巴金的信大部分都保存下來了,有19封。巴金致蕭乾的信,統(tǒng)統(tǒng)毀于文革。蕭乾淪為被引出洞的“蛇”后,只在1964年7月1日,給巴金寫信告以“文化部黨委已批準摘掉了我的右派帽子”。
改革開放后,蕭乾在《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一文中,深情地回顧了巴金對他的影響:“我覺得他是用心靈蘸著血和淚直接同讀者對話的一個作家,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真摯的感情來直撲人心的。那時,我自己的頭腦可是個大雜燴,有早期接受的一點點進步思想,有從大學課堂里躉來的大量糊涂觀念,首先是唯美主義思想。我就是帶著那些到蔚秀園去找他的?!?/p>
自從1933年在海淀蔚秀園夏斧心家初識巴金,潛移默化中,蕭乾開始致力于沖破個人小天地。1930年夏,他去過內(nèi)蒙的卓資山。他竟然站在罌粟花叢中留影!結(jié)識巴金后,他于1934年再度去內(nèi)蒙。由于精神境界起了變化,歸來后,他滿懷悲憤心情寫了《平綏道上》,發(fā)表于《國聞周報》。文中關(guān)于鴉片煙,有這樣的描述:“泥路的兩旁是鋪戶,‘戒煙藥丸的條子斜貼在玻璃上。炕上橫豎正躺著幾個癮者。螢火似的小燈映著桌邊稱貨的小天平?!笔捛氐叵蛞晃灰言谌庾隽肆旯俚呐笥讶チ私饨錈煹那闆r。對方說:“在中國應付環(huán)境都不容易,先別講改造?!?jīng)濟狀況已凋敝不堪的綏遠將因鴉片消耗而把僅剩的一些現(xiàn)金全部流入別的鄰省——最可痛的,是多半流到獎勵種煙、質(zhì)料最佳的熱河去,……更明顯的,這是省府財政主要的收入之一項??纯茨阌惺裁崔k法?”
蕭乾對前途是抱著希望的。他接著寫道:“事實和職務為每個官吏找到類似的一番議論,來解釋當前的矛盾。但收著煙稅,心中企盼著中國認真‘拒毒那一天的也大有人在?!?/p>
在文章的末尾,他寫道:“我翹首望那廣漠的一片,我信任了生存的意志所賦予西北民眾的與天人暴虐的對抗力?!薄镀浇椀郎稀肥鞘捛瑢懲ㄓ嵦貙懙钠瘘c。十年后,1944年6月,他在倫敦艦隊街設立《大公報》駐倫敦辦事處,任戰(zhàn)地記者。1945年3月,隨著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河,巴金把蕭乾發(fā)表的報告文學,從報上剪輯后編成《南德的暮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巴金的頂峰之作《寒夜》,于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司馬長風寫道:“巴金在《寒夜》里,卓絕地刻畫了人性?!斈兄魅斯卤M最后一口血痰死去的一天,巷里傳來勝利的‘號外聲。寡母笑得流下眼淚,喊道:‘宣,你不會死!你不會死!勝利了,就不應該再有人死了!這是何等的大手筆!脫除了一切俗套和公式,以清新的目光,寫具體的生命,寫善惡萌孽、愛恨交織、哀歡流轉(zhuǎn)的人性。巴金在《寒夜》中表現(xiàn)了卓絕的才能,和莊嚴的藝術(shù)精神。”
2000年7月,作家出版社推出了《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巴金入選兩種:《家》(《激流三部曲》之一)和《隨想錄》(1—5集)。蕭乾的《人生采訪》也被選入。看到目錄上《由倫敦到法蘭克?!贰都~倫堡訪獄》和《仆仆風塵到慕尼黑》的篇名,我立即想起,1946年3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初版的《南德的暮秋》就是巴金替蕭乾編的,當時蕭乾尚在路上,6月才返抵上海。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友誼!
楊義在《蕭乾全集》前言中寫道:“改革開放以后,巴金大無畏地提倡講‘真話,蕭乾也提出:‘盡量說真話,堅決不說假話。這是他嘗盡人生滋味的真誠心聲。他以膽識和智慧對待人生……寫出《搬家史》《八十自省》《蕭乾回憶錄》等百萬余字的可以同巴金《隨想錄》南北輝映的‘蕭乾式隨想錄,為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留下了不少妙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