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革命文學”論爭中的“啟蒙”意識及其嬗變

      2011-08-15 00:42:34劉婉明
      郭沫若學刊 2011年1期
      關鍵詞:革命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

      劉婉明

      (南京大學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7)

      “革命文學”論爭中的“啟蒙”意識及其嬗變

      劉婉明

      (南京大學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97)

      1928年“革命文學”從五四啟蒙傳統(tǒng)中繼承者至少有三: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的追求,知識分子在這一追求中的“啟蒙者”地位,以及相信文學會對社會改革產(chǎn)生作用?!靶≌f與群治”的關系被放在唯物辯證法的體系中重新闡說,旨在貫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在這場運動中被賦予了“啟蒙”的使命。

      革命文學;啟蒙;現(xiàn)代性

      引言

      1928年“革命文學”的興起,雖然始自高調(diào)批判五四一代的“既成作家”,然而“革命文學”的提倡者們從五四啟蒙傳統(tǒng)中繼承者至少有三: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的追求,知識分子在這一追求中的“啟蒙者”地位,以及相信文學會對社會改革產(chǎn)生作用。“革命文學”的訴求其實延續(xù)了“欲新一國之民必新一國之小說”的主題。所不同者,這一次使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小說與群治”的關系被放在唯物辯證法的體系中重新闡說,旨在貫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在這場運動中被賦予了“啟蒙”的使命。

      一、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的追求與馬克思主義的引進

      1928年,革命的失敗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所面臨的人生、社會與歷史問題,隨之而起的“革命文學”運動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及其文學思想的譯介熱潮。此時的馬克思主義,被當作一種最“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和實現(xiàn)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的積極方案而接受,并且,它積極的未來取向顯然適應了療治大革命失敗所帶來的普遍失望情緒的需要,為個體如何重新參與時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答?!案锩膶W”運動的一個共識是,必須對“現(xiàn)在”的“本質(zhì)”擁有清楚而深刻的認識,即惟有掌握了“現(xiàn)社會的構成,現(xiàn)世界的趨向,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形勢”[1]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有可能參與歷史,把握“將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事業(yè),而能夠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的,只有馬克思主義。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曾有論道,在1927年以后的十年間,“歷史唯物主義開始塑造中國知識分子關于中國之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觀念?!雹倥砜翟谒榻B唯物史觀的文章中寫道:

      一切都不能存立在空間和時間以外,為著這空間性和時間性,一切都須被卷入在歷史這個圈子里,隨著變化,發(fā)展,消滅。

      人一出生,就是社會的動物,他要營社會的生活,即須融入社會——歷史這個旋渦里隨著輾轉,盡他愿與不愿。不斷地隨滾在這大流里,人可以經(jīng)驗一切都在流轉,找不到什么東西是在那里停??;展開在他面前的只有森羅萬象的變動,靜止不是他能知道的世界。

      一定要在這變的世界里生活,這是人底必然的規(guī)定;努力去把握變的世界和動的歷史底本質(zhì)以確定應付的態(tài)度,因而繼續(xù)且改善他底生活,這也是人底必然的手段。[2]

      彭康以及其他 “革命文學”的倡導者們都相信,惟有掌握了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才能看清他們的時代——“現(xiàn)代”的本質(zhì)與將來,參與其中,才能繼續(xù)在歷史進程中的“人”的——而不是“動物樣的”——生活。

      “革命文學”運動從“文化批判”開始,其提倡者和他們的五四前輩一樣,認為國家民族亟需一次在“科學的真理”指導下的思想文化領域的啟蒙。朱鏡我的《社會與個人底關系——自由與平等底意義》就從法國大革命說起,深信馬克思主義將完成法國革命的未竟之業(yè),實現(xiàn)“自由與平等”的啟蒙追求。這些剛剛從日本帝國大學里接受完馬克思主義洗禮的人們,毫不懷疑這種學說將指引出民族國家現(xiàn)代化的出路,帶來“自由的王國,平等的故鄉(xiāng),沒有暴力,沒有支配,沒有服從,自由和平等的完全的統(tǒng)一?!盵3]而這也正是他們發(fā)起這場“革命文學”運動的動因。

      成仿吾寫在《文化批判》創(chuàng)刊號上的《祝詞》就總攬這場運動對它自己的這種看法:將民族的命運置于“世界史”的進程中,用唯物史觀的語言勾勒民族復興的前景,相信這場運動所帶來的“革命的理論”標志著一場“偉大的啟蒙”的開始。

      一睡千余年的我們,睜眼醒來,凡事落在他人很遠很遠的后面。

      百余年的世界史上,我們“中華帝國”只是被榨取與被笑罵的對象;一葉一葉的歷史上堆著的,盡是我們?nèi)褡逭f不出的恥辱與痛苦。

      ?Jeffrey A.Parness,“Old - fashioned Pregnancy,Newly - fashioned Paternity”,Syracuse Law Review,57(53),2003,p.69.

      ……“文化批判”當在這一方面負起它的歷史的任務。它將從事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的批判,它將描出近代帝國主義的行樂圖,它將解答我們“干什么”的問題,指導我們從那里干起。

      政治,經(jīng)濟,社會,哲學,科學,文藝及其余個個的分野皆將從“文化批判”明了自己的意義,獲得自己的方略?!拔幕小睂⒇暙I全部的革命的理論,將給與革命的全戰(zhàn)線以朗朗的光火。

      這是一種偉大的啟蒙。[4]

      同期的《編輯初記》中也寫道:“本來這樣的刊物在中國還是一種創(chuàng)試。我們這幾個埋頭窗下,不知世事的同人所以敢于不畏艱險,冒昧地開始這種啟蒙運動的原因,一是因為時代已經(jīng)需要這樣的干糧,二是因為我們預期全國覺悟的青年必將起來,在精神與物質(zhì)兩方面,長為我們的后盾。”[5]馮憲章發(fā)表于《思想》第2期的《真理探求者——為“思想”致一般青年》則以詩歌形式表達這種“啟蒙”意愿:“科學的真理才是病態(tài)的社會底唯一救世主:/它不忌諱地把資本主義社會內(nèi)在的矛盾暴露,/更指示出一條新社會的坦途/……/廿世紀的青年朋友——/在這陰霾的云霧低壓重重,淫雨霖霖的霉天期中,/《思想》負著探求科學的真理底任務前進;/這是文化上偉大的啟蒙運動的企圖?!盵6]

      旨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啟蒙事業(yè)的意圖反映到文學上,首先便是用這種語言重新敘述文學史,“革命文學”家們對五四一代的高調(diào)批判也可視為這一意圖驅使下的行為。李初梨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中,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文學領域,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語言展開 “革命文學底歷史的追述”,重新理出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歷史譜系:

      中國十年前的文化運動,實為當時資本與封建之爭,反映于社會意識者。雜志“新青年”就是這個斗爭的勇敢的先鋒隊。……

      中國一般無產(chǎn)大眾的激增,與乎中間階級的貧困化,遂馴致智識階級的自然生長的革命要求。這是革命文學發(fā)生的社會根據(jù)。

      一九二六年,郭沫若氏的“革命文學”,正是這種自然生長的革命意識的表現(xiàn)?!痪哦四甑慕裉?,社會的客觀條件,完全變了。

      ……中國的文學革命,經(jīng)了有產(chǎn)者與小有產(chǎn)者的兩個時期,而且因為失了他們的社會根據(jù),已經(jīng)沒落下去了。然而一個歷史運動,絕對不能中斷。那么,新興的革命文學,在歷史運動的必然性是什么?

      革命文學,不要誰的主張,更不是誰的獨斷,由歷史的內(nèi)在的發(fā)展——連絡,它應當而且必然地是無產(chǎn)階級文學。[7]

      在李初梨的這份歷史譜系中,五四時期對“新文學”與“新國民”關系的探尋在“革命文學”運動中被賦予了明確的指歸: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是有著內(nèi)在必然性的連續(xù)的歷史運動,“革命文學”的必然性就是邁向現(xiàn)代的歷史進步運動的必然性,也就是締造新民族的必然途徑。如果文學確實能夠影響社會人生,如果未來必然將是一個無產(chǎn)階級的時代,而“革命文學”又是反映了最現(xiàn)代的最進步的“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文學,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大力提倡?無怪“革命文學”的提倡者們堅信他們定將戰(zhàn)勝茅盾們的 “幻滅”與 “動搖”。正如彭康所言,只有唯物史觀是“唯一真正的歷史哲學,要它才可以解釋歷史,改造社會,推進人生?!盵2]郭沫若號召文藝青年“當一個留聲機器”的口號也并不應該僅被視為政治宣傳的副產(chǎn)品(更何況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成熟的政黨文化政策還有待討論),郭發(fā)出這一呼吁是因為他相信“那種聲音”是屬于未來的。

      二、“啟蒙者”的身份意識及其對“革命文學”觀念的影響

      “革命文學”的提倡者們以“普羅列塔利亞特的前鋒”自許,站在“革命的智識階級”的精英立場上,相信自己正在從事的是一場“偉大的啟蒙”。這一啟蒙的對象首先是國內(nèi)的智識青年,爾后才延及普羅大眾。馮乃超八十年代回憶時就說,他們當年回國的初衷是進行革命理論的指導,宣傳的對象是“知識階級”:“1927年蔣介石叛變了革命,我們認為,這暴露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幼年期的弱點,主要是缺乏理論指導。因此覺得,很有趕緊向中國的讀者——知識階級,介紹馬列主義理論和展開宣傳工作的必要?!盵8]《文化批判》創(chuàng)刊號《編輯初記》中寫道:“我們志愿把各種純正的思想與學說陸續(xù)介紹過來,加以通俗化。但我們豫先假定了我們的讀者諸君中的大部分是一些想要知道一點新的東西而且愿意自己去思索的青年。……新的思想自有它的思考法與表現(xiàn)法,初入門的人最初或者有點看不慣,但是覺悟的讀者當能耐煩去接近而理會新的思考法與表現(xiàn)法?!盵5]第2期《編輯雜記》中又寫道:“我們的一般讀書界沒有想到我們會這樣提出這些問題,也從來沒有見過我們這樣的論述方法——或者因為這種種原故,本刊在短時期之內(nèi)許不容易完全使一般讀者滿意?!覀儗⒁棺x者把捏著辯證法的唯物論,應用于種種活生生的問題,在歷史的必然性上觀察,而理會自己應有的努力。 ”[9]

      這些創(chuàng)造社新銳們儼然以啟蒙者身份,經(jīng)營面向無產(chǎn)階級的啟蒙事業(yè),而他們用以明確自身身份的標識就是“無產(chǎn)階級意識”。這種意識并不直接就是當下普羅大眾腦中所思所想——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學說,大眾的思想很可能已浸入了太多的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意識形態(tài),而是先覺的啟蒙者——“革命的智識階級”所擁有的超越性的歷史洞察。他們所服膺的辯證唯物主義創(chuàng)作思想,在它的首倡者法捷耶夫那里,也正需要站在“高度的哲學的水平”上,運用“普羅列搭利亞特的前衛(wèi)的世界觀”方能把握。[10]

      這種對自己做為時代“啟蒙者”身份的確信直接影響了“革命文學”家們對“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看法?!对鯓拥亟ㄔO革命文學》中,李初梨首先指出,文壇上那些“寫窮的文學”、無產(chǎn)者自身寫出的文學(如果其意識還未從有產(chǎn)者意識解放出來)、“寫‘革命’‘炸彈’的文學”、寫無產(chǎn)階級理想或苦悶的文學,以及“描寫革命情緒的文學”,均不能稱為真正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繼而為他理想中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張本正義:“無產(chǎn)階級文學是:為完成他主體階級的歷史使命,不是以觀照的——表現(xiàn)的態(tài)度,而是以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產(chǎn)生出來的一種的斗爭的文學?!盵7]

      同樣,太陽社出身的錢杏邨在有關他理想的“無產(chǎn)階級藝術”的早期敘述中,最看重的也是“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與情緒”[11](P361)、“無產(chǎn)階級前衛(wèi)的眼光”、“無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在的唯一的客觀的觀點”,至于題材則可以無限制,讀者也未必限于無產(chǎn)階級,“總之,問題是在觀點,不在題材。 ”[12](P507)

      在《自然生長性與目的意識性》一文中,李初梨坦然接過魯迅對他們“無產(chǎn)階級文學使者”的諷刺,“我們可以大膽地承認魯迅先生那一個反語,‘車夫的本階級意識形態(tài)不行,早被別階級弄歪曲了。另外有人掌握著,但不一定是工人。’”并指郁達夫所謂“真正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必須由無產(chǎn)階級自己來創(chuàng)造”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他引述列寧的論斷為證:“伊里奇說過:‘許多人以為只要勞動者,無須顧慮他們的前鋒,把他們自己的運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純粹的勞動運動自身,就可以消化一種獨立的意識。但是,這才是一個深刻的誤謬。’”李初梨進而強調(diào),無產(chǎn)階級文學應該是“無產(chǎn)階級前鋒底一種意識的行動”,且現(xiàn)階段惟有“革命的智識階級”能擔此任,所以,無產(chǎn)階級的文學批評,當然應該“以他的意識為問題,不能以他的出身階級為標準?!薄盁o產(chǎn)階級的出身者,不一定會產(chǎn)生出無產(chǎn)階級文學?!薄耙粋€文藝家,應該同時是一個革命家,——普羅列塔利亞特的前鋒(Vorhut)。Goonon——Baudon,可以說是大地深處的雷鳴,也可以說是前鋒的怒吼,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的前鋒。我以為一個前鋒的任務,是要把大眾自然生長的要素,結合于他的目的意識;絕不是單單地只去聽大眾的自然生長的聲音?!盵13]

      “革命文學”運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方式實現(xiàn)民族的復興與現(xiàn)代化,與此同時,個體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成為最先進的階級——無產(chǎn)階級的一員,而獲得歷史性的存在:“個人是社會地——即階級地——生活著的個人”[3]如果未來必然走向無產(chǎn)階級的時代,這就意味著,惟有獲得“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人才能成為參與歷史,與之并進。因而“無產(chǎn)階級意識”是早期“革命文學”提倡者最看重的身份標識,他們相信獲得這種“意識”需要超越性的歷史洞察,而不是當下受資本主義與封建意識形態(tài)蒙蔽的普羅大眾能夠“自然生長”出的,所以,最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應當是“革命的智識分子”:

      在無產(chǎn)階級沒有階級的自覺以前,要它創(chuàng)作反映這無產(chǎn)階級底意識形態(tài)底文學這是不可能的事。也許他們有所創(chuàng)作,在他們沒有階級的自覺以前,這種創(chuàng)作必然地要反映有產(chǎn)者底意識形態(tài),都不是無產(chǎn)階級底文學。反之把以前的文學作篇總結算,同時在無產(chǎn)階級底意識形態(tài)上創(chuàng)作無產(chǎn)階級底文學底人,都大半是革命的智識分子。[4](P635)

      “革命文學”延續(xù)了五四時代相信文學應當暴露社會黑暗,文學家應當通過寫作充當時代先覺者,從而對社會變革發(fā)生影響的觀念,但是,這種觀念在“革命文學”中被推向了極端,“文藝家”被要求必須同時是“革命家”,或者說,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于僅僅只做“文學家”,而希望以“普羅列塔利亞特前鋒”的身份直接參與革命行動,文學寫作也被視作革命行動的一部分,呈現(xiàn)出政治與美學的雙重激進面目。郭沫若對 “革命文學”的理解明顯沿續(xù)了“文學革命”時期的浪漫余緒,文學和革命之所以是一致的,乃是因為“文學是革命的前驅,而革命的時期中會有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出現(xiàn)?!蔽膶W之所以能為革命前驅,則緣于文學家們神經(jīng)質(zhì)(melancholic)氣質(zhì)(Tempcrament),“因為他的感受性敏銳,所以一個社會臨到快變革的時候,在別種氣質(zhì)的人尚未十分感受到壓迫階級的凌虐,而他已感受到十二分,經(jīng)他一呼喚出來,那別種氣質(zhì)的人也就不能不繼起響應了。”[15](P6-7)在這里,文學家以其敏銳的感受性成為引領時代的革命先鋒。

      將“革命的智識分子”視為“革命文學”乃至整個革命事業(yè)的領導者——“普羅列塔利亞特的前鋒”,這樣一種身份認定也就賦予了這些左翼知識分子“革命的啟蒙者”身份,即用自己所掌握的“無產(chǎn)階級意識”祛除普羅大眾所受封建或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之蒙。在這些“革命文學”家們看來,革命程序的啟動需要兩個必要條件:首先是率先掌握了先進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的智識階級”自上而下對無產(chǎn)階級的意識注入,然后才是接受了革命思想“啟蒙”的無產(chǎn)階級的實際革命行動。這本是列寧布爾什維克黨理論的觀念,到了中國的 “革命文學”家們那里卻做出了“文學家”必須同時是“革命家”的闡說。以“文學家”而身兼“革命家”,與職業(yè)革命家間的距離顯然不是單憑浪漫蒂克的革命激情就可彌平,無怪這些“革命文學家”們一旦加入政黨組織就屢屢遭遇“‘我們’是誰”的逼問。

      結語

      “革命文學”的提倡者們無不滿懷普羅米修斯式的啟蒙使命感,馬克思主義思想使他們相信自己所代表的正是昭示歷史理性前行的必然方向。后來的歷史證明,當年的“革命文學”家們的大多數(shù)很快就放棄了“文藝家”的身份轉變成職業(yè)“革命家”,他們也許可被稱為劉易斯·科塞(Lewis Coser)所描述的由法國革命催生的雅各賓式知識分子的中國版本,②而且,對歷史理性所許諾的烏托邦的追求,在民族國家危機的影響下顯得更加迫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中,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產(chǎn)生的“革命文學”,與五四文學一樣,伴隨著濃厚的知識精英色彩,試圖結合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的努力背后總能找到“啟蒙”的現(xiàn)實目的。

      (責任編輯:廖久明)

      注釋:

      ①參見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翁賀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程凱《1920年代末文學知識分子的思想困境與唯物史觀文學論的興起》,《文史哲》,2007年,第3期。

      ②參見[美]劉易斯·科塞(LewisCoser),《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MenofIdeas)中對“知識分子和權力機構”的論述,郭方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1]成仿吾.祝詞[J].文化批判,1928,(1).

      [2]彭康.唯物史觀的構成過程[J].文化批判,1928,(5).

      [3]朱鏡我.社會與個人底關系——自由與平等底意義[J].思想,1928,(1).

      [4]成仿吾.祝詞[J].文化批判,1928,(1).

      [5]編輯初記[J].文化批判,1928,(1).

      [6]憲章·孤鳳.真理探求者——為“思想”致一般青年[J].思想,1928,(2).

      [7]李初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J].文化批判,1928,(2).

      [8]馮乃超口述,蔣錫金筆錄.革命文學論爭·魯迅·左翼作家聯(lián)盟[J].新文學史料,1986,(3).

      [9]編輯雜記[J].文化批判,1928,(2).

      [10]A.法捷耶夫(А.Fadeyev).創(chuàng)作方法論,(何丹仁譯)[J].北斗,1931,1(3).

      [11]錢杏邨.從東京到武漢[A].阿英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2]錢杏邨.關于中國文藝的斷片[A].阿英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3]李初梨.自然生長性與目的意識性[J].思想,1928,(2).

      [14]錢杏邨(署名克興).評駁甘人的《拉雜一篇》——革命文學底根本問題底考察[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室編.“革命文學”論爭資料選編[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5]郭沫若.革命與文學[J].創(chuàng)造月刊,1926,1(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室編.“革命文學”論爭資料選編[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A

      1003-7225(2011)01-0031-04

      2011-02-18

      劉婉明,南京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

      猜你喜歡
      革命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
      品革命經(jīng)典,悟人生之道
      革命之火應代代相傳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島和北方革命文學
      “黃埔生”的革命文學實踐與革命文學運動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东安县| 洪泽县| 开阳县| 同仁县| 行唐县| 东兴市| 和林格尔县| 清水县| 永定县| 澳门| 玉龙| 沙河市| 义马市| 钦州市| 禹州市| 兰考县| 武陟县| 永城市| 获嘉县| 烟台市| 双柏县| 军事| 玉田县| 石景山区| 嘉善县| 宣恩县| 兴国县| 鲁山县| 淮北市| 乾安县| 东乡| 友谊县| 庄河市| 富阳市| 光泽县| 弋阳县| 商丘市| 泸水县| 登封市| 和林格尔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