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重慶 400715)
校本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張 艷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重慶 400715)
校本課程開發(fā)成為我國課程實施研究的重要課題,說明國家將課程決策權放手于學校自身。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相對,突出了不同的特色,但過于突出個性,就會陷入誤區(qū)。本文試圖從校本課程的理論背景出發(fā),探討校本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如偏于興趣主義,忽略了課程本身的學術性,又如對課程資源的要求不高等,并提出相應對策。
校本課程;問題;對策
校本課程開發(fā)(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由菲呂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年于英國召開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國際討論會上正式提出,并成為會議的中心議題。1具體就是,學校根據國家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實際的基礎上編制的課程。這一概念的提出說明當時的學者已經發(fā)現了國家課程建設的弊端。課程開發(fā)太過集中,國家集中一批專家,編寫課程內容,但這些教材只體現出他們的“意圖”,一線教師未必接受,課程的主要受眾——學生,也未必適應。專家具有高學術水平,但他們不可能使課程多層次、全方位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直接接觸學生,最了解學生需要什么,而國家課程開發(fā)抑制了教師的參與,降低了課程改革對于學校教育的實際效能。另外,國家課程主要由專家設計完成,各學科都從自身的科學知識出發(fā),而不從社會實踐等實用性能出發(fā),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育專家認為,應將一部分課程開發(fā)權放手于學校,讓教師根據實際制定課程。
教育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強化模式中,行為被視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2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受到適當強化后發(fā)生的系統(tǒng)變化。這一學習理論適用于簡單技能的形成。認知學習理論比較關注有意義的學習材料,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有意義的學習要求新教材與已有的認知結構的相應部分保持聯(lián)系,由此產生的新意義與已有的知識保持一致。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論基礎。教師在開發(fā)校本課程時應認識到每一種學習理論都有其合理性。
任何學科都離不開政治的支撐,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建設與政治的關系,應準確把握各級政府對校本課程的要求。但是,校本課程也不能屈服于政治,否則就會失衡。
校本課程開發(fā)借助了未來學的理論,教育未來學是一門運用未來學的基本理論,預測、分析和研究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新興的、綜合的邊緣學科。3教師在編制校本課程時,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預測、分析和研究校本課程的未來趨勢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校本課程的研發(fā)不失為課程編制權過度集中的解決辦法,基于這種背景,則不免有些地方做得比較偏激,走入一些誤區(q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校本課程注重興趣,而太注重興趣性,就會忽略課程應有的學術性。校本課程著眼于學生的需要,往往忽視學科領域的核心,因而遠離學術性。學生當然歡迎興趣濃厚的課程,但這會造成選課扎堆現象,導致學校的軟、硬件資源配套跟不上。另外,教師開發(fā)的校本教材與專業(yè)領域的材料在品質上可能不相適應,教師開發(fā)校本課程時是否認真考慮隱藏在學科領域中的大量材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4有待考證。如果校本課程都過于偏重趣味性,教學效果肯定欠佳。校本課程要通過趣味性去完成它的學術性,而不是通過趣味性去單純地實現其趣味性本身。
校本課程可以說是課程改革“賦權增能”的要求,相對是一件新生事物,對于信息閉塞的地區(qū),校本課程的發(fā)展非常不易,這些地區(qū)的教育管理者認為校本課程和升學率無關,他們在思想上還未走近校本課程?!拔鞅泵褡宓貐^(qū)教師不要說身心‘走進’校本課程,有的甚至從思想上還沒有‘走近’校本課程”“部分教師從思想深處還沒有跳出‘上高中考大學’的認識藩籬”。5每個學校都有特有的文化,否則其校本課程開發(fā)也不會做好,像有的學校竟能把校本課程開發(fā)成高考輔導的第二課堂,這些現象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初衷背道而馳。
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經費。如果對其投入的成本不高,結果會無法預期,效果好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往往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這樣學校會有一定的財政壓力。另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在學校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校本課程開發(fā)面臨的困難非常大。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是校本課程建設中的決定性因素。但我國并沒有真正為校本課程的建設而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素質,無論職前培訓還是在職培訓,都沒與校本課程開發(fā)銜接起來。所以,現在教師的多元化知識結構和教育專業(yè)能力尚未構建,在開設校本課程過程中,教師被學生選擇,職業(yè)角色發(fā)生轉變,以前形成的知識結構也相繼變化,所以,與校本課程建設相適應的教師資源也相對缺乏。
針對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對策。
校本課程開發(fā)中,要處理好興趣和學術的關系。我們可以在初期和專家聯(lián)合編制校本課程,不失教師的主體地位,又參考專家的指導意見。另外,還可以和兄弟學校聯(lián)合編制校本課程,但這一措施要實地考察兄弟學校的各項條件。6
教師要科學看待課程改革中的觀念、方法,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全面考慮學生的需要。強化現代思想觀念,真正讀懂什么是校本課程,用積極心態(tài)面對。通過學習相關政策,形成正確的課程價值觀,課程并不全是為了升學服務,更不能以此為價值尺度評價一門課程。教師應以開發(fā)校本課程為己任,這才能真正為學生服務。
建立健全校本課程建設的投資管理體制。任何事情都以經濟為基礎。校本課程開發(fā)離不開經費、人力和物力。所以,教育經費要充足,以提升學校的設備水平,減輕教師負擔,滿足創(chuàng)造性的校本課程開發(fā)。
校本課程建設為教師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空間,因此教師應全面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為校本課程建設建言獻策。各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師各項素質,從而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這樣校本課程開發(fā)才能走上正軌,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另外,教師應加強師德修養(yǎng),加強對每一個學生的關心,多元智力理論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其特點,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這樣校本課程開發(fā)才能成功。
我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問題是必然的。當然對策也有很多,但對策再詳盡也不如實踐重要。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更豐富的實踐來豐盈,需要更多支持者來填補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經驗空白,需要更多的實踐者用行動來檢驗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成果。
注釋:
1.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6.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3.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4.劉旭東.張寧娟.馬麗著: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fā)[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62.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7.
6.李明輝.王保中.關于校本課程的幾點思考.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