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西北大學 文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王世貞作《孟浩然詩集序》稱孟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中如此評價孟詩,“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構(gòu)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李夢陽《麓堂詩話》中認為孟詩“專心古澹,而悠遠深厚”。孟浩然山水詩不拘格律,洋洋有靈動悠揚之氣,正如孫器之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而其田園詩,在融入山水寫法之后,時而帶有樸拙之氣,與陶淵明一脈相承?!哆^故人莊》正是此類詩的代表。在此詩中,孟用清淡的筆墨,敘述了與友人相約相會再約的一系列過程,同時簡單勾勒了友人居住的村莊與生活場景。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第一聯(lián),詩人說明了邀約的緣由。故人一詞,寫出友人與詩人相交時日已長,定有情誼相投之處。酒菜簡單,僅是田園風味。以此邀約,盼君前來,亦是對詩人愛好的一種篤定把握。綠樹青山的第二聯(lián),淡淡地通過色彩遞變,將村莊凸顯在一片綠色的環(huán)境中,沁人心扉。而“合”與“斜”兩詞的使用,似乎也在暗示讀者,這是一個類似桃花源一樣與世無爭的隱居人的樂園。第三聯(lián)化用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相見無雜言,但話桑麻長”之句。詩人應約而來,眼望著遠處的綠樹青山,耳邊是鄉(xiāng)村院落的生活之音,與友人把酒言歡,也無非說些鄉(xiāng)里相親,莊稼收成之類小事。而詩人顯然已經(jīng)欣欣然陶醉于田園安逸悠閑地生活節(jié)奏之中,于是又與友人約定起下次見面的日期。全詩便以此結(jié)尾,顯示出詩人對此番往來的滿足和期待再次造訪的心情。
在此詩中,“雞黍”一詞或可視為詩眼。若無友人殷勤地“具雞黍”,便無“邀我至田家”的因由。而在末句中的“重陽之約”,也就缺少了“就菊花”的作料?!半u黍”在這里,為邀約的由來,為相會的結(jié)果,又為再見的期盼與承諾。
對《過故人莊》中“雞黍”的解釋,多為兩種。一是單純解釋為普通田家用來饗客的食物——雞肉與黃米。二是認為“雞黍”一詞源自《論語?微子》章中“子路從而后”一段。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炊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p>
此段講的是子路在與孔子相失后,與荷莜丈人的一次偶遇。丈人“殺雞為黍”招待子路,并領(lǐng)自己的兩個孩子與子路相見。子路與丈人道別后,找到孔子,將他與丈人的會面告訴了孔子,孔子稱丈人為“隱者”。讀到這里,似乎可以與《過故人莊》中故人的身份相對。孟浩然是否借此說明故人為隱于田園的類似陶淵明的逸人呢?但繼續(xù)細讀下去,便不甚妥當了??鬃邮棺勇贩祷貙ふ艺扇耍扇藚s早已走了。這時子路仍鍥而不舍地說教起君子不仕無義的道理來。這個典故的使用,與那個在全部詩歌中,“三十余處涉及陶淵明其人、其事、其事”表明“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同時自稱“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的孟浩然隱隱的矛盾起來,變成了祥和詩意下的不和諧之音??梢哉f,孟浩然是將田園生活投射在陶淵明的影子上予以稱贊和歌詠的。那個“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的五柳先生,便是孟浩然理想人格與生活情懷的化身。而《過故人莊》中的“重陽”與“菊花”也讓讀者不經(jīng)意的聯(lián)想起陶淵明《九日閑居》前的小序,“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其華,寄懷于言?!痹谔諟Y明的詩句中四次提到莜荷丈人的形象,“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遙謝荷莜翁,聊得從君棲”(《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一首》),“或植杖而耘耔”(《歸去來兮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扇上書贊》),均是對其認同或是作為逸人的代稱。因此,孟浩然自然不可能作為子路的角色對田園生活進行反駁。
反之,孟浩然是否在此暗含了對孔夫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小嘲弄呢?然而縱觀孟浩然的作品,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他對功名進取的渴望。如“維先自鄒魯,家事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霑末躬”(《《書懷貽京邑同好》),可以看到孟浩然深受儒家學說的浸染,他常常感嘆自己“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自洛之越》)“猶憐不才子,白首未登科?!保ā杜惚R明府泛舟回作》)。漫游在荊楚清麗的山水風光中的孟浩然,內(nèi)心仍飽受著“世上名”的折磨。對于孔子本人,孟浩然寄懷的總是那個表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的夫子,而非斥責學稼學圃的樊遲為“小人”的夫子(《論語子路》)。孟浩然對孔子的態(tài)度,可以說始終尊奉其為先師,未能脫出儒學的藩籬,甚至對其連小小的調(diào)笑都是沒有的。
檢索《全唐詩》,在語句中提及“雞黍”二字的詩歌共三十一首。其中與“友人”,“期”,“約定”直接相關(guān)的九首。如李白“雞黍之期,當速赴也”(《送戴十五歸衡岳序》),高適“款曲雞黍期,酸辛別離袂”(《贈別五十七管記》),唐彥謙“良會若同雞黍約,暫時不放酒空杯”(《道中逢故人》),魚玄機“雁魚空有信,雞黍恨無期”(《期友人阻雨不至》)等。查閱《李太白全集》王琦注《送戴十五歸衡岳序》引李善《文選注》曰:“謝承《后漢書》曰:山陽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元伯為友,春別京師,以秋為期。至九月十五日,殺雞作黍。二親笑曰:山陽去此幾千里,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絕而巨卿至?!薄段倪x》中原詩如下。
贈張徐州稷
田家樵采去,薄暮方來歸。還聞稚子說,有客款柴扉。
儐從皆珠玳,裘馬悉輕肥。軒蓋照墟落,傳瑞生光輝。
疑是徐方牧,既是復疑非。思舊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物情棄疵賤,何獨顧衡闈。恨不具雞黍,得與故人揮。
懷情徒草草,淚下空霏霏。寄書云間雁,為我西北飛。
原詩為范彥龍所作。讀之可以發(fā)現(xiàn),此詩中涉及的詞語亦有“故人”,“田家”,只是此篇主題為詩人未能與來訪的故人相逢,感慨友誼失落,昨事今非,但仍想念故人,渴望心意相通。其中“恨不具雞黍,得與故人揮。”中的“雞黍”特指的就是謝承《后漢書》中范巨卿與張元伯的“雞黍之約”。謝承為三國時期吳人,其編撰的《后漢書》清時已佚。范式與張勛事跡,范曄《后漢書獨行列傳》中亦有記載,現(xiàn)將相關(guān)原文系于下。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xiāng)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符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蹦冈唬骸叭羧?,當為爾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式仕為郡功曹。后元伯寢疾篤,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視之。元伯臨盡,嘆曰:“恨不見吾死友!”子征曰:“吾與君章盡心于子,是非死友,復欲誰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陽范巨卿,所謂死友也。”尋而卒。式忽夢見元伯玄冕垂纓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永歸黃泉。子未我忘,豈能相及?”式怳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重違其情,許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馳往赴之。式未及到,而喪已發(fā)引,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邪?”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本耷浼戎?,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異,永從此辭?!睍嵴咔?,咸為揮涕。式因執(zhí)紼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為修墳樹,然后乃去。
與李善《文選注》中引謝承《后漢書》中的記載對比來看,除去不知何因省略了“至九月十五日,殺雞作黍”的具體細節(jié)之外,兩則記載的內(nèi)涵是完全一致的。范巨卿與張元伯二人以秋為期,一個應時而來,一個設宴款待。為不失信于友人,元伯寧死赴約。于是“范張雞黍”,“菊花之約”成為古人在提及與友人相約時津津樂道的典故。《文選》為古人寫詩必熟讀的經(jīng)典,唐代詩人寫詩?;闷渲性娋?,熟悉且贊揚范張友誼的堅貞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新唐書》中《孟浩然傳》中稱孟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中載“丞相范陽張九齡、侍御史京兆王維、尚書侍郎河東裴胐、范陽盧僎、大理評事河東裴總、華陰太守滎陽鄭倩之、太守河南獨孤冊,率與浩然為忘形之交”。孟浩然重友重情,表現(xiàn)在他的詩集中,便是交往酬贈的詩句幾乎占其全集的二分之一。他自己也吟詠道“吾與二三子,平生結(jié)交深”(《洗然弟竹亭》),與友分別也不禁寫下“掛帆愁海路,分手戀朋情”(《永嘉別張子容》),“天涯一望斷人腸”(《送杜十四之江南》)這樣情感真切動人的句子。孟浩然甚至可以說是為友而死的。據(jù)王士源的敘述,“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時浩然疾發(fā)背且愈,相得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于南園。”至此,聯(lián)系起孟浩然個人對友人的拳拳深情,以及《過故人莊》中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巧妙地和“范張雞黍”“菊花之約”的暗合,“故人具雞黍”中的“雞黍”,應理解為謝承《后漢書》中記載的范巨卿與張元伯事跡。而也因此,更能凸顯出孟浩然與詩中所述故人情深意重,以及淡薄恬靜的筆觸下,這一邀一至一期一會中潛藏著地真情。
1.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2.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3.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4.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5.文選.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