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銀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yè)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民族,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是刻苦勤勞多才多藝而又酷愛自由,富有革命精神的人民。周恩來在其一生中,一方面接受中國悠久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地吸收和消化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其科技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周恩來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正如陳晉在《周恩來和他的事業(yè)》中所說:“周恩來是一個用現(xiàn)代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偉大的共產黨員,但他首先是一個中國的共產黨員。他雖然不像毛澤東那樣有足夠的機會和明顯的興趣,樂此不疲地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人格養(yǎng)分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途徑,但是,儒家的入世、憂患,追求道德的自律與完善;道家對外在功名利益的相對超脫和達觀;墨家的勤苦和為群體的事業(yè)近乎宗教的獻身精神;縱橫家審時度勢的機敏才智;以及法家的嚴謹與務實,似乎都可以在周恩來身上找到一些影子?!笔聦嵣?中國文化的熏陶在周恩來思想發(fā)展中確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周恩來在1963年說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思的話:“我們中國人辦事,就是根據這樣一些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來自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不全是馬列主義的教育?!?周恩來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所持的科學態(tài)度,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離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堅實的土壤,周恩來的科技思想的形成也就失去了歷史的深邃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科技的發(fā)展,與人類社會與其他事物一樣,有著一定的歷史繼承性。中國古代科技曾經取得的成就、擁有的輝煌、造就的繁華,仍然是影響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傳統(tǒng)資源。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世界科技發(fā)展史上有其重要歷史地位,并在16世紀以前一直處于領先位置。中國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有其自身的科學成就、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就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而言,儒釋道三種文化中,對周恩來影響程度最深、時間最長的當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雖然一方面,它成為科技發(fā)展的阻力,但另一方面有助于科技的發(fā)展。儒家遵從傳統(tǒng)禮儀,重視理性,堅決反對一切不合自然的迷信,甚至反對宗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對自然界物質本源的認識,繼五行、陰陽說之后,元氣說與原子論是兩大發(fā)展線索。從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到沈括力求在由人控制的條件下去獲得確鑿的事實和數據等都可看到這一點。儒家的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有利于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周恩來自少兒時代就開始接觸儒學,他不僅讀過儒學經典《四書》、《五經》,還飽覽了含有儒學意蘊的《史記》、《漢書》以及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譚嗣同、章太炎等人的著作,領悟并接受了儒學的某些義理。儒家人生哲學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個體人生安身立命的問題,它涉及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面對自己處境的態(tài)度是社會倫理型價值取向,它在較深層次上確立了面對生命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成了儒家的價值選擇。可以這說,飽讀儒學經典的周恩來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以個體生命的完善和發(fā)展為視角,并使之成為自己奮斗進取人生觀的文化支持,少時就確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和要分擔“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的偉大理想,也就決定了他必然會尋找和接受救助中國社會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并確立起對他最為重要的信念共產主義信念,最終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綜上所述,周恩來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其科技思想在指導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尤其是在建國初期的科技實踐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其科技思想形成的過程中,周恩來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的求實和唯物辯證的科學思想是其科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為其提供了最深厚、最基本的理論淵源。如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學以致用,批判地吸收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并賦予實踐特色,周恩來堪稱典范,今天認真、系統(tǒng)研究周恩來科技思想的文化淵源,不僅是對豐富和弘揚周恩來的科技思想,而且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有著現(xiàn)實意義。
1.《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468頁.
2.《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