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果
語篇的省略銜接及翻譯
葉林果
Halliday與Hason在其合著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inEnglish)一書中將語篇定義為任何長度的,在語義上完整的口語和書面的段落。它與句子或小句的關(guān)系不在于篇幅的長短,而在于銜接[1]。他們把銜接看作存在于篇章內(nèi)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guān)系,并將銜接分為五大類: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e)、省略(ellipsis)、連接詞語(conjunction)及詞匯銜接(lexicalcohesion)。本文主要從銜接手段中省略在中英文中的差異來看翻譯中的一些技巧。
省略是指某結(jié)構(gòu)中未出現(xiàn)的詞語可以從語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找回[1]。這里指的是句法上的省略。根據(jù)法國著名語言學家馬丁內(nèi)的經(jīng)濟原則[2],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盡量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語言單位,從而以較少的力量消耗來傳達較大量的信息[3]。說話者采用經(jīng)濟的表達方式不但能減輕編碼的負擔,而且可以使聽話者比較容易地解碼。省略不但使語言表達更為簡潔,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從而使語言交際者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以產(chǎn)生更好的交際效果。
省略可以分為三類:名詞性省略(nominalellipsis)、動詞性省略(verbalellipsis)以及小句性省略(clauseellipsis)。
名詞性省略指的是名詞詞組內(nèi)的表示事物意義的中心詞的省略,各種修飾成分的省略,以至整個名詞詞組的省略。名詞省略可以沿兩個方向展開,自左向右的為“左省略”,自右向左的為“右省略”。左省略主要是保留以名詞形式體現(xiàn)的表示事物語義的中心詞,對其前面成分作不同程度的省略。右省略就是對表示事物意義的中心詞的省略,在原中心詞被省略后,名詞詞組中的修飾成分將提升為中心詞。在這些修飾成分中,類別詞由于在語義上對事物的從屬性太強,而且省略后易出現(xiàn)歧義,所以類別詞提升為中心詞的情況較少;相比而言,表物體性質(zhì)詞和數(shù)量詞在原中心詞被省略后就常作為中心詞。漢語和英語在這點上是相似的。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She wore the blue dress,but the pink suits her better.
-Quirk: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我進過各式各樣的劇院,見過各式各樣的舞臺,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新式的。
——柯靈《無名氏》
在“pink”和“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新式的”的后面分別省略了中心詞“dress”和“舞臺”,相應地,表示性質(zhì)的“pink”和四個“的”字短語就上升為了中心詞。
動詞性省略指的是發(fā)生在動詞詞組內(nèi)的動詞的省略或整個動詞詞組的省略。動詞省略也可分為左省略和右省略,這是根據(jù)動詞詞組的構(gòu)成方式來區(qū)分的。英語的動詞詞組最長時可以有五個成分:may have been being done,而其中done為實義動詞,done之前的定謂部分就是表示情態(tài)或表示時態(tài)的操作動詞。由于英語動詞詞組中的實義動詞位于操作詞的右方,所以右省略就是實義動詞的省略;左省略就是操作詞的省略。在英語中,左右省略的情況都很多。在下面的例子中,前一句屬于右省略,省掉了“been swimming”;而后一句屬于左省略,省掉了“havebeen”的結(jié)構(gòu)。
Have you been swimming?Yes,I have.
What have you been doing?Swimming.
英語中除了動詞詞組的部分省略之外,動詞詞組在上下文銜接緊密的情況下還可以整個被省略掉。譬如在下例一句中的“wasto”后和二句中的“conference”,“writing”,后都分別將動詞“come”和“makes”省略掉了。
Is John going to come?-He might.He was to,but he may not.
——Halliday and Hason:Cohesion in English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BaconOf Studies
漢語中也有動詞省略的現(xiàn)象,但由于漢語是孤立語,不能在動詞的形式上進行變化來表示時態(tài),所以漢語出現(xiàn)的動詞省略多為右省略,也就是實義動詞的省略。而且右省略多發(fā)生在操作詞為情態(tài)動詞的情況下,在對話中很常見。下一例句中英子回答秀貞就只用了“會”,而省去了后面的“打盆水”這個動賓短語。
秀貞用袖子抹著她鼻子上的汗,對我說:“英子,給我打盆水來會不會?”我連忙說:“會,會?!?/p>
——林海音《城南舊事》
小句性省略指的是整個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現(xiàn)象。這種省略現(xiàn)象最常出現(xiàn)在肯定和否定回答的句式中。回答只用簡單歸納性的“是”或“不是”來回答,而省略了之后具體否定或肯定的內(nèi)容。例如:
Cliff:You haven’t told him yet.Alison:Not yet.
——OsborneLook Back in Anger
對話中Alison的回答只保留了否定的成分而省略了否定的具體內(nèi)容“youhavetoldhim”這樣的一個小句。
除了非常確定的回答是與否之外,還有另一些表示不確定或猜測性的詞語,后面也可以省去小句。這類詞,如英語中的“surely”,“probably”,“possibly”,“supposedly”,和漢語中的“或許”,“可能”,“不一定”等。下面兩例中的“perhapsnot”和“那也未必”都是表示不確定的答復。
Isyourbrothergoingwithyou?Perhaps not.
(孫柔嘉)“你怎么會氣?你只有稱心。”
(方鴻漸)“那也未必,我有什么稱心?”
——錢鐘書《圍城》
通過前面在銜接手段之一的省略方式上的比較上看來,中英文在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小句性省略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而這種語法層上的差別卻是漢英兩種語言本質(zhì)上不同點的體現(xiàn)。就省略而言,英語的省略多數(shù)可以從形式標記和上下語法關(guān)系中推斷出來;而漢語省略則很少受語法和邏輯的約束,只求全篇語意通達,順暢。英漢在省略銜接方面的諸多不同也要求我們在英漢互譯時,要注意英漢各自的行文語法特點,靈活處理兩者的不同之處,以求譯文的達和順。正如奈達所說的一樣,“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遵守每種語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譯者不會把一種語言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強加到另一種語言之上,而是隨時作必要的調(diào)整,把原語的信息用譯入語獨特結(jié)構(gòu)表達出來”[3]。
首先,無論譯什么,怎么譯,首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理解原文,也就是編碼的過程。在分析和理解原文時,要通讀全文,不可斷章取義,從上下文的銜接關(guān)系中,準確地分析出被省略的成分。這關(guān)系到下一步轉(zhuǎn)碼過程中能否準確無誤地傳達作者的原意。
接下來的就是轉(zhuǎn)碼的過程。由于漢語是一種“意合”為主的語言,所以漢語中最常見的是主語的省略,特別是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更是如此。比如在《紅樓夢》中有一段對林黛玉看《西廂記》的描述:
黛玉把花具都且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nèi)還默默記誦。
一段下來,只有文段開頭有提到主語,之后的分句只有動作的先后,空間的轉(zhuǎn)移為連接。但這都毫不影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反而覺得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甚為流暢。而英語作為“形合”語言,對于接連發(fā)生的動作,如果不是為了特殊的修飾目的,一般很少用動作平行展開的結(jié)構(gòu)。因為這樣會使文章結(jié)構(gòu)過于簡單而缺乏句型的變化和語言的動感。因而英語多用一個動詞加上其他動詞的不定式、現(xiàn)在分詞、獨立結(jié)構(gòu)等相應的變化形式,而在這個過程中,加入主語相應的所有格、代詞形式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如果遇上漢語語段中主語省略較多的情況,也就是一個主語引導一系列動作時,往往根據(jù)漢語語段的意義來劃分意群,長句切為短句,并加上適當?shù)闹髡Z相應的所有格、代詞等形式來進行翻譯。如在《孔乙己》中有這樣一段話: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經(jīng)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譯文: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A big,pallid man whose wrinkled face often bore scars,he had a large,unkempt and grizzled beard.And although he wore a long gown it was dirty and tattered.It had not by the look of it been washed or mended for ten years or more.
原文中第二句中的“他”帶了三個分句,而第三句中的“他”也省略掉了。譯者在處理第三句中的省略時,先是根據(jù)英語習慣和語法要求補充出了省掉的“he”;進而根據(jù)意群將第三句處理為兩個小句,第二個小句由“it”引導出來,“it”代指上一小句中所提到的“alonggown”。而譯者在翻譯第二句“he”引導的三個并列結(jié)構(gòu)的形容詞短語時,也靈活地用“man”,“he”,“whose”相照應的結(jié)構(gòu)將其連接起來,使得譯文語句十分連貫通順。相反的,在英譯漢的過程中,在不影響句意和理解的情況下,可以相應地減少主語或主語相應的代詞,所有格的出現(xiàn)率,使譯文可以更富有彈性,更為流暢。下面的一個例子:
Calmly mother looked around before she turned back fearlessly,closing the door behind her and dashed to the window.
母親鎮(zhèn)定地環(huán)顧四周,然后毫不畏懼地轉(zhuǎn)身回到屋里,順手關(guān)上門,一個箭步奔到窗口。
英文中分別用了“mother”的代詞形式“she”和賓格“her”,譯者根據(jù)中文特點,靈活處理,都沒有譯出來。這樣的省略不但沒有影響句意,反而使語言顯得簡潔明快,富有節(jié)奏感。
除此之外,漢英文省略上的另一個重大的區(qū)別就是謂語動詞的省略,特別是實義動詞的省略,上文中曾提到過英語可以借助于時態(tài)標記或情態(tài)標記等語法手段將實義動詞省略,因而英語中實義動詞的省略是很常見的。然而漢語在相同的情況下,則主要通過重復原詞的方式或借助其他詞匯手段的方式來表達意義。根據(jù)漢英在動詞省略上的不同,在翻譯時要靈活處理。英譯漢時,對于動詞詞組中實義動詞的省略,我們一般用在譯文中補充重復省略部分的方法。
中英文省略銜接方式還很多,本文只就主語省略和動詞省略中英文不同的特點及相應的翻譯方法做了簡單的闡述。綜上而言,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發(fā)展史和語言起源決定了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漢語這種重“意合”的語言,在銜接方式上,多省略主語及其相應形式而較少省略動詞,追求流動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形散而意不散;英語是“形合”的語言,多保留主語及其相應形式而常省略動詞,力爭結(jié)構(gòu)的完整和邏輯連接,文章嚴謹而層次分明。因此,在翻譯中,就必須根據(jù)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適當補充,在語義和結(jié)構(gòu)上加以調(diào)整,使譯文通順、流暢。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和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Halliday,M.A.KandR.Hasan.Cohesion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朱永生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葉林果,西華大學西華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