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紅
在最近的一些年以來,由于英語被廣泛使用,因此,對于英語翻譯中的同化和異化的研究在日益增多。通常情況下,英語翻譯中的同化的歸宿是目的語文化,它最大限度的將譯語文化融入到譯文讀者的知識范圍之中,是忠實于譯文的,將作者引向讀者;而異化的歸宿卻是源語文化,將原文語言文化的特異的地方在翻譯中保留,是忠實于原文的,將讀者引向作者。英語翻譯中的同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都有其各自適用的文本類型、翻譯目的和作者意圖等等。
英語翻譯中可能并且應(yīng)該采取同化方法的客觀依據(jù)就是不同文化之間具有相似和相通性。從跨文化的角度著手,應(yīng)該將譯文的讀者放在首位,并對于源語信息的意圖進行仔細分析。從本質(zhì)上來說,譯文可以是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動態(tài)對等也就是功能對等的目的,就是譯文的表達方式必須是完全自然的,同時,必須最大限度的將源語行為模式納入到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在一些情況下,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結(jié)構(gòu)上,一種語言中概括某種生活現(xiàn)象的成語和詞組與另一種語言中類似的成語和詞組是非常類似的,從而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等轉(zhuǎn)換的形成。下面結(jié)合具體的例子,對于從跨文化角度論英語翻譯中的同化進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英語成語“It rains cats and dogs.”的意思就是“大雨滂沱;瓢潑大雨”,形容雨下的大形容雨下的大;又如,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英語成語“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和中國成語“入鄉(xiāng)隨俗”在現(xiàn)代語言中都是用來比喻“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shù)氐牧?xí)俗”;再如,英語短語“Better late than never”和中國的成語“亡羊補牢”是相對應(yīng)的,它的意思就是“遲做比不做好”。類似的,中文也有一些成語和習(xí)語和英語的表達方法是一致的,也可以通過同化的方法譯成英語。如中文“百聞不如一見”接近英語短語“Seeing is believing”,“木已成舟”或者“覆水難收”可以借用英語短語“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來表示,“熟能生巧”可以用英語短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來表示。
綜上所述,通過英語翻譯中的同化,一方面要使譯文能夠和譯入語的表達習(xí)慣相符合,另一方面,要保證原文的文化特色能夠和譯入語文化規(guī)則相符合。因此,通常情況下,對于英語翻譯中的同化來說,使用帶有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來對源語言進行翻譯,才能夠使譯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明確。在一些情況下,如果翻譯人員不能夠?qū)τ谠挠幸粋€透徹的理解,就進行翻譯就有可能損傷原意。假如將“skeleton in one’s closet”譯為“小房間里面的骨架或者建筑物”就不如漢語成語“家丑不可外揚”更加通順。類似的,漢語成語“破釜沉舟”和英語“cross/pass the Rubicon”表達了相同的內(nèi)涵,如果將其翻譯為“break the caldrons and sink the boats(after crossing)”就會非常不通順了。
受到歷史和地理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具備著各自的特點,從而導(dǎo)致英語翻譯中的同化為了達到的不同的文化之間的對等轉(zhuǎn)換變得不再那么容易,因此,英語翻譯中的異化也是必須的。英語翻譯中的同化,能夠讓讀者體會到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是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地方的,從而使得讀者接受的難度降低,然而,英語翻譯中的同化將一種語言文化中的異質(zhì)成分轉(zhuǎn)化為另一種語言文化中人們所熟知的內(nèi)容,導(dǎo)致許多的附載信息犧牲。人們完全采用同化譯法英語翻譯的作品來進行閱讀,事實上這僅僅是對本國民族文化的一種回顧,并且,英語翻譯中的同化導(dǎo)致讀者不能夠?qū)ζ渌麌液兔褡逦幕囊饬x進行一個嶄新的了解和欣賞借鑒。因此,有必要適當采用英語翻譯中的異化測量,從而使得譯文讀者能夠了解異國文化,通常情況下,這也是讀者閱讀譯作的目的。翻譯人員應(yīng)該相信憑借讀者的智力和想像力,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是不難被他們所理解的。
對于英語翻譯中的異化,必須重視對于原文的深入理解。在一些情況下,如果翻譯人員不能夠?qū)τ谠挠幸粋€透徹的理解,就使用英語翻譯中的異化測量進行翻譯就有可能損傷原意。例如,在美國作家賽珍珠翻譯的中國名著《水滸》(All Men Are Brothers)中,出現(xiàn)了許多對于原文過分的忠實的表達方式,“江湖上的人”這一短語在許多地方都被翻譯成了“men by river and lake”,外國讀者讀起來就會特別的別扭,不能夠領(lǐng)會作品的意思,如果將該短語翻譯為“Robin Hood”,那么外國讀者就會更容易接受了。
另外,在一些語用立場上,異化翻譯尤其明顯。首先表現(xiàn)在漢語行為動詞和心理動詞的多對多的混用,其次是文化傳播中的語用認識立場標記的使用偏誤。再有就是立場標記放置在錯誤的位置也是一個重大的運用錯誤,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學(xué)生的語句中。所以要系統(tǒng)的進行辨析還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認識立場標記”這一術(shù)語對不同的研究者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于一種語言中什么樣的語言成分是認識短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跨文化角度上的英語翻譯中的異化將原文的文化及語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來面目的方式轉(zhuǎn)換成譯文中的文化及語言,因此,這給譯文帶來了全新的成分,使得異質(zhì)文化的信息增加。英語翻譯中的異化對于兩種異質(zhì)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是非常有利的,能夠促進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融合。通過具體的翻譯,可以看出,使用英語翻譯中的異化策略,可以翻譯得到更加貼切和更加傳神達意的譯文,能夠?qū)悋幕奶厣浞值捏w現(xiàn)出來。對于國外的“Time is money”這句名言來說,如果將它異化譯成“時間就是金錢”,就能夠比將它同化譯為“一寸光陰一寸金”,使得美國人強烈的時間觀念更加傳神達意的表現(xiàn)出來。類似的,將“paint the lily”翻譯成為“給百合上色”,使得英語特有的文化形象更加傳神達意的體現(xiàn)出來,由于在基督教中,百合一直被視為不可缺少的花朵,西方人的觀念是百合是純潔無瑕的,因此,翻譯成為“給百合上色”本欲取巧結(jié)果反而壞了事。雖然漢語的“畫蛇添足”也能夠表達出一樣的意思,然而,英語的文化特色卻不能傳達出來。
[1]楊秋香.文化翻譯策略:異化與歸化[J].世紀橋,2008,(1).
[2]鐘文秀.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J].才智,2008,(4).
[3]裴少華.從歸化與異化談英漢習(xí)語翻譯策略[J].武漢船舶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8,(1).
[4]蔡忠.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問題[J].武漢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0).
[5]祝鈺.翻譯策略中的“歸化”與“異化”[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8,(3).
[6]彭愛和,伍先祿.論文化中心主義對中西跨文化翻譯的操縱[J].外語學(xué)刊,2008,(1).
[7]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與文化補償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2).
[8]劉益霞.歸化和異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譯中的應(yīng)用[J].長春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高教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