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來 鄭津春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 300074)
博物館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她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她能適應時代的變遷不斷的改變她的哲學思想、工作方法特別是陳列展示理念。所以,博物館的展示也與博物館一樣,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自然科學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歷史,正是體現(xiàn)這種動態(tài)的過程,是不斷與時俱進的。
早期的博物館陳列特征一般為沒有分類系統(tǒng)的良莠雜陳,只能說是藏品庫的對外公開。天津自然博物館1928年對外開放時,在新建展廳內,陳列有地質學、古生物學、史前史考古學及人種學等多種標本。動植物方面,有鳥類標本近400種,以及各種魚類、獸類標本;地質學方面,有花崗巖、玄武巖巖石標本、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物,如黃鐵礦、方鉛礦、石英水晶等;古生物方面,大多數(shù)是哺乳動物化石,很多是大型動物化石,如披毛犀、象、鹿的骨架;人種方面,囊括各種具有民族特征的藝術品、宗教用品、服裝、勞動用品等??梢苑Q作是我國最早、最全面的自然史陳列了。
1735年,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發(fā)表了《自然系統(tǒng)》一書,提出了把生物的種按雙名法以拉丁名命名,對推動世界萬物的系統(tǒng)分類起了思想上的啟蒙作用。1836年,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史前三時期學說的分類法首先在哥本哈根大學的考古展示中心加以應用,開辟了在展示中應用分類法的先河。湯姆森把歐洲史前人類及現(xiàn)代人類技術上的發(fā)展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這種被稱為“三紀”式的陳列方法,揭開了展示中應用分類法的序幕。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陳列中采用了林奈的分類學方法,即按生物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法展出生物與古生物。如天津自然博物館在1953年舉辦的《古生物及礦物巖石陳列》、《脊椎動物陳列》、《無脊椎動物陳列》,1954年舉辦的《自然發(fā)展史陳列》、1960年的《植物陳列》、1986年《古人類陳列》也都是按照分類法系統(tǒng)進行陳列展示的。
但這時期的展示只是把性質相同或類似的藏品放在一起,這時的博物館只是文人雅士孤芳自賞的場所。這樣的展示只有專家學者才能看懂,對絕大多數(shù)的外行人來說仍然有如隔壁觀火,不能得到更多知識。
主題單元陳列是指在設計陳列時主題要突出,觀點要明確,即設計者非常明確展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要向觀眾交代什么觀點。在一個主題下,把陳列又細分為若干個單元。
設計者從思想上摒棄傳統(tǒng)的博物館陳列以“物”為主的思想,千方百計地以各種手段使主題顯明、觀念集中。老式的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陳列館,只要把一些貴重的藏品陳列的安全、美觀就可以了。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日益進步的傳播技術把世界縮小于方寸之間,對于不少的“物”可以從電視等途徑看到,而博物館是信息的載體,人們渴望從博物館得到更多、更新的文化科學信息,已失去了對眾多的“物”的興趣。而且許多觀眾到博物館來是為了消遣,我們的展覽必須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寓教于樂,所以當前博物館不再以物為重點,教育已上升為主要任務。
主題單元陳列還摒棄傳統(tǒng)上以嚴格的學科為陳列主題的觀念(如我國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陳列都分為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要采用多學科的綜合表現(xiàn),這樣才能更接近自然的真實和人類生活的真實。自然界是復雜的,解釋自然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否則就不可能全面,不可能引起觀眾的興趣。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已經(jīng)有不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采用主題單元陳列,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風氣之先,他們已展出了十多個新式陳列。又如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地球環(huán)境廳”有六個主題,即地動驚魂、足下寶藏、瀛海探奇、人與環(huán)境、動物保育、物質與能。
主題單元式陳列主要優(yōu)勢在于,更加生動活潑,更加貼近群眾,更加突出亮點。所以,國內大多數(shù)自然博物館都已采用。
20世紀科技的高速發(fā)展迅速的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特別是進入信息社會后,人們迫切地需要從親身體驗中學到在人才競爭中作為一個人必備的最新的科學文化信息,陳舊的博物館的展示手段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科技博物館派生出來的科學中心應運而生。
它一改以物品為導向的傳統(tǒng)博物館的模式,而代之以觀眾的自娛自樂為導向,因而出現(xiàn)了叫觀眾參與的觸摸展示,這就在博物館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一開始,就囿于傳統(tǒng)的博物館工作者目瞪口呆,大罵破壞了博物館的傳統(tǒng),但參觀博物館的絕大多數(shù)觀眾則希望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甚至嗅覺親自體驗每一件展品或展項的科學文化內涵。這樣的展示手法符合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因此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我國的科技館及自然歷史博物館已屢見不鮮。
博物館的展示是博物館工作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又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媒介體。不同時代的觀眾對展示有不同的要求。當前博物館的展示除了為廣大觀眾提供觀賞、休息、娛樂、觀光服務外,還要在寓教于樂中為觀眾提供多學科的科學文化信息,完成教育使命。因此,活體展示開始進入博物館的陳列中。
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環(huán)境博物館。該館展示的主題是“和諧的生命”,共有4個單元,即熱帶雨林 、勞倫琴森林、勞倫琴海岸、北極與南極4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每個單元下有若干個展區(qū)。他們在一個500米長的特別設計的玻璃房子內把4663個活動物(249個物種)、500個活體的植株(249個物種)放在不同的單元及展區(qū)內,以復制的巖石、土壤、湖泊、冰川、溪流等展示美洲及南極、北極的4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動植物在野外怎樣生活,在博物館內怎樣生活。由電腦控制的噴淋、噴霧系統(tǒng)、供水系統(tǒng)、溫度控制系統(tǒng),燈光照明,光線調空等設備能顯示季節(jié)的變化、晝夜的溫差、相對濕度、溫度的改變,使觀眾完全漫游在真實的自然界,使人嘆為觀止。
天津自然博物館緊跟時代步伐,大膽引用民營資金,將陳列大廳一層改造成以展示活體生物的“海洋世界”,以“海洋環(huán)境”為主題,以自然生態(tài)為表現(xiàn)形式,展示活體魚類、無脊椎動物及海洋哺乳動物。展區(qū)分為4個單元:熱帶雨林觀賞區(qū)、海洋珊瑚礁魚類觀賞區(qū)、海底隧道觀賞區(qū)和零距離觸摸區(qū)。
巡回展覽,因其具有彌補基本陳列的不足,是博物館展線的延伸、投入小,見效快、制作周期短、拆裝便利、運輸方便、針對性強等諸多優(yōu)點,所以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宣教形式。有人曾形象的把它稱作:博戰(zhàn)線上的輕騎兵。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展覽超市自2001年創(chuàng)建以來,憑借其準確的市場定位,有效的市場推廣手段及各界的鼎力支持,廣泛受到業(yè)內外及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它為傳播先進文化,普及科學知識,創(chuàng)文化產(chǎn)品名牌,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起到了良好的載體作用,同時也為提高博物館各項業(yè)務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
人們常說博物館陳列最大的特點是讓文物說話,其實文物說話是有限的,而是由文物中蘊藏的信息在說話。文物和標本蘊藏著豐富的信息,信息中什么是觀眾最感興趣的,需要認真遴選。
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楊中信先生在《以創(chuàng)新展示手法營造差異化的原則》一文中提出了兩個層面來實現(xiàn)展示手法創(chuàng)新:一是設計者要做到“三到”原則,想得到,做得到,達的到;二是要在觀眾層面要實現(xiàn) “三看”原則,想要看,能看懂,看出名堂。這兩個原則概括的既到位又通俗,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要求和效果。
“一個好看的展示鋪陳著一個好聽的故事。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往往需要好的創(chuàng)意?!弊载暱铸埐┪镳^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原來的陳列每具恐龍幾乎是一個姿態(tài)站在一種外形的展臺上,而新的陳列與過去比較有了新的突破。它體現(xiàn)在“四化”的打造上:組合情節(jié)化、姿態(tài)生活化,說明擬人化、環(huán)境藝術化。將展廳里20多具大小不同的恐龍化石骨架分為了九組,包括“生死時速”、“舐犢情深”、“溫馨家庭”、“弱肉強食”、“結伴而行”、“奮起反擊”、“恐龍小不點”、“垂死掙扎”、“延續(xù)生命”。走進這個展廳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帶給觀眾充分的信息,引發(fā)觀眾更多的想象和啟示。
最近新建的博物館的陳列也同樣把挖掘信息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如浙江自然博物館創(chuàng)新營造的雙二元展示,即概念展示和詳細展示,廣東省博物館自然廳的“百草堂”,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博物館的“昆蟲文化”部分,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展的“時空隧道”,都是成功的范例。
相反,如果只展出貴州的魚龍和海百合,卻不給出任何信息和說明,觀眾會產(chǎn)生許多疑惑。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館學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2.陳錫欣等.《天津自然博物館80年論文集》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孫景云等.《天津自然博物館90年論文集》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段勇.《當代美國博物館》科學出版社,2003.
6.湯家慶.《博物館美學》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