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芳[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 西安 710010]
愛茶者的歷史文化意蘊
——淺析《南方有嘉木》中杭天醉形象
⊙田德芳[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 西安 710010]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茶葉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品質(zhì),蘊含著儒道文化的精華。王旭烽在其小說《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個時代“多余人”的典型——杭天醉形象,杭天醉身上既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兩面性,又具有深厚的歷史感。
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杭天醉 茶文化 歷史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影響著國民性格,體現(xiàn)了華夏文明的特點;而佛老思想?yún)s是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支配著民眾的思想。這源于儒道文化的互補性:儒家文化的入世進取精神是一種沉重的承擔精神,強調(diào)對社會的責任感,它對塑造國民性有積極作用;但是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人壯志難酬,生活坎坷,處于苦悶狀態(tài),他們需要尋求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從苦悶消極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而道家文化的超越性精神正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道家文化代表老子的思想產(chǎn)生于春秋末期,社會處于混亂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失意的知識分子遠離社會現(xiàn)實,轉(zhuǎn)向?qū)ψ晕倚撵`的關注,因而道家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是對失意、苦難、無奈人生的解脫,在當時有廣泛的影響。而佛教傳入中國后先依附于道家思想、吸收儒家思想,進而獲得獨立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佛教的人生悲苦論與道家思想一樣滿足了失意狀況的精神需要。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頭腦中儒釋道思想兼而有之,在社會政治清明、仕途順利之時尊崇孔孟,積極入世;而當社會混亂、個人遭遇不幸或人生坎坷時就隱居山林,與天地同樂,等待時機再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隱居只是暫時的。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無形的文化在發(fā)展中找到了有形的載體——茶葉,至唐朝時形成“茶禪一味”之說。茶葉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品質(zhì),蘊含著儒道文化的精華:“茶是郁綠的,溫和的,平靜的,優(yōu)雅而樂生的。”①愛茶人多是淡泊虛靜、敏感細膩、注重內(nèi)心感受的。王旭烽在《南方有嘉木》中塑造了一個愛茶人典型——杭天醉形象,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著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感。
杭天醉出生在杭州城里的茶葉世家,自小在其父杭九齋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種超凡脫俗、閑淡典雅、逍遙自在的人生追求。品茗吟詩,笙歌唱答,于大自然中悠然樂而忘世,這是一種忘卻現(xiàn)實,擺脫責任后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中國士大夫崇尚的清靜恬淡、安適悠閑、高雅脫俗的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形成的貴族文化,經(jīng)過幾千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jīng)成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貴族化的生活方式,是“對生活做一種超越功利、實用之上的審美的觀照,在生活的種種細微處發(fā)現(xiàn)精妙,創(chuàng)造出一種美的境地,它要求品味,要求感覺,要求心境的閑適”②。這種生活雅致卻失之孱弱,正如溫和而不失堅韌的茶性在杭天醉身上也只剩下了清閑自在、柔弱溫和,喝茶成為杭天醉擺脫世俗苦惱的精神寄托。
杭天醉又處在新舊交替的世紀末,愛國人士為挽救中國的前途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封建王朝即將崩潰,社會局面不甚太平,花間品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然而作為封建末世的文商,杭天醉始終無法真正投入到時代的浪潮中,他內(nèi)心依然渴望貴族式的超脫,對生活中的精致事物充滿了由衷的喜愛:對琴泉圖、茶器等寶貝的收藏,對戲曲的喜好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貴族文化——對生活做藝術化的處理,尋求享受和精神自由。而面對現(xiàn)實生活卻常常顯現(xiàn)出頹唐和心不在焉,參禪悟道,逃避現(xiàn)實中的苦難。特別是當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謎,發(fā)現(xiàn)妻子與把兄弟的私情后,無力承擔和面對現(xiàn)實的痛苦,對生活消極、冷漠,在大煙中尋求解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興市民階層的代表吳升,他從小伙計做起,肯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最后爭得屬于自己的生活。雖然他做事的不擇手段為我們所不齒,但由此卻襯托出在傳統(tǒng)文化束縛下的杭家人表現(xiàn)出停滯、乏力,這預示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的沒落。王旭烽對此是清醒的,優(yōu)勝劣汰、除舊迎新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她在字里行間卻時時流露出一種欣賞,一種同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中美好品質(zhì)的哀嘆和同情。
精神頹唐、散漫無為的杭天醉在思想上卻表現(xiàn)出大哲的深刻與透徹。面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妻子沈綠愛,杭天醉選擇了逃避,他只能在比他更柔弱的小茶面前找回自信。因而結婚后的他偷情、納外室,把生活搞得混亂而迷茫。當他再次去三生石的時候,“巨大的命定的波瀾,第一次不可阻擋地淹沒了他,冥冥中似乎注定了的命運讓他認命了,把激情和抱負壓至心底”③。吳茶清的死使杭天醉更進一步接近了對人的終極意義的探索。杭天醉被痛苦打懵了,已經(jīng)出離了痛苦,至真至性的他并不為虛名而表演自己的悲傷:當按照當?shù)氐娘L俗入殮時,他也只是捧了腳,頭卻讓吳升捧了去了。在這痛苦中他冷冷地審視著一幕幕的表演,更明白了“人是什么東西”,“我又是個什么東西???”④
正是在這樣的追問中杭天醉更接近了“人”的本質(zhì),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徹悟和高潔。杭天醉是寬容的、慈悲的。如果說為煙花女子小蓮斟茶只是因為他看到小蓮的困苦后產(chǎn)生的同情心使然,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那么在臨終前把自己守護一生的曼生壺給了妻子沈綠愛,則代表他對趙寄客和妻子的寬容、諒解。妻子和把兄弟的私情曾對杭天醉造成過致命的打擊,然而他最終超越了世俗的成見,希望妻子得到幸福。這是內(nèi)心充滿大慈悲的人才能做到的。總之,杭天醉身上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兩面性,既有其孱弱的一面,又有其超脫、高潔的一面。正是文化的理性支撐著杭天醉達到思想的高潔和深刻,無論遇上什么樣的困難,經(jīng)受怎樣的打擊,都不會使他對生活麻木不仁,這成就了他悲劇命運的一生,同時使其更深刻地領悟到生命的本質(zhì)。
杭天醉作為“茶人三部曲”中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不僅緣于他身上具有的鮮明的文化特征,而且因為這個形象具有的歷史感。
杭天醉自小在茶香詩樂中長大,享受著閑淡典雅的生活。當時代的風暴來臨,辛亥革命的浪漫激情把這個19世紀的最后一代文人杭天醉攪得熱血沸騰。他之所以參加革命,與其說是對革命的理解和支持,不如說是對舊生活平淡的不滿,以滿腔的激情尋求新鮮刺激,當然也不排除他初步具有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他作為“士”的積極進取,兼濟天下顯身揚名的抱負。在革命的推動下,他確實做出了讓人欽佩的事情:參與罷市,拯救出關在衙門的吳茶清;在那場由吳升引起的國人和日本人的沖突中更是血氣方剛,領著人們毆打不法日本商人,這都說明了在新的時代下人的覺醒,杭天醉身上有積極樂觀的一面,充滿著激情和熱量。
杭天醉是盼望革命的,然而他身上更多的傳統(tǒng)文人的散漫、清高、超脫,使他無法承受現(xiàn)實的沉重,也看不到革命的意義和前途。當趙寄客離開后,他更加釋放自己的真性情,開始向往玄妙的生活,面對現(xiàn)實生活時常常表現(xiàn)出迷茫與混亂。為逃避現(xiàn)實的痛苦,得到心靈的寄托,他去參禪悟道,然而“從骨子里說杭天醉對宗教是缺少虔誠的,他天生地懷疑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他也不能證明上帝和真主是有的”⑤,杭天醉更多的是接受了儒家的“子不云亂力神怪”。他原本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生者,但結果卻是他把自己攪成了一團糟:渴望隱逸、逍遙無憂的生活,卻無法達到真正的“茶禪一味”,他依然渴望與時代同步,再做出些舉動。這是身處末世的悲痛,在時代的急劇轉(zhuǎn)型中,杭天醉付出的是一生的血淚,“沒有人來拯救他的靈魂”。
杭天醉激動、興奮、混亂而又迷茫的一生,是他所處的時代給予的。新事物使他興奮,總認為自己可以有所成;因循了幾千年的文化卻讓他看不到未來,革命于他是一知半解、解悶的事情。作為杭州城有名的公子哥,杭天醉代表了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大多數(shù)人的形象,頹唐與激憤并存,熱烈而又迷茫,他們在時代步伐的裹挾下茫然生活,在現(xiàn)實的困苦中或承擔或逃避??傊?,杭天醉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多余人”形象的代表,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了作家對時代轉(zhuǎn)型時期人的生存與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的代表作,選擇了一個不被人重視卻是作家熟悉的茶文化領域為題材,以杭州城為背景,以茶葉世家的興衰沉浮反映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塑造了一系列豐富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詩性追求。小說以茶文化切入,描寫杭州茶葉世家杭氏家族從太平天國失敗至1998年國際茶文化節(jié)在杭州召開的歷史。正因為其歷史文化題材的選擇,使其作品有豐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吳越文化的積淀,透出思想深度。人物形象往往與文化意義融為一體,透過人物形象散發(fā)出江南空靈的文化氣息。
①③④⑤ 王旭烽:《南方有嘉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頁,第206頁,第282頁,第408頁。
② 王彩萍:《封建末世的文人》,《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1] 崔大華等.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呂錫?。兰遗c民族性格[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
[3] 陳紹燕.莊子的智慧[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作 者:田德芳,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中文系講師。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