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祥 曹書杰
先秦諸子勸學思想摭談
宋 祥 曹書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社會局勢動蕩、戰(zhàn)亂紛爭,學術(shù)上也呈現(xiàn)出“百家競作,九流并起”的局面,諸多學者紛紛著書立說,闡釋和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逐漸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等許多學派,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勸學”便是其主張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建立、士階層的出現(xiàn)以及私學的興起是勸學風氣和思想形成的基礎(chǔ),并與私學相伴而生的先秦諸子之學關(guān)系極為密切,構(gòu)成了諸子之學的一個獨具特色的主題。先秦勸學思想的內(nèi)涵豐富,既有“修身”“治國”的學習目的的提倡,也有“聞道”“學文”的學習內(nèi)容的主張,還有“尊師”“善學”的學習方法的闡釋;其表達方式主要是對話和引證,語言凝練,句式整齊。諸子散文中勸學思想的表達也獨具匠心,主要體現(xiàn)為善用對話和引用、語言的簡練整齊和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文明程度有了極大的提高,其標志之一就是學校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這是勸學思想產(chǎn)生的重要基礎(chǔ)。作為奴隸社會初期的夏朝,便已經(jīng)有了“庠”、“序”、“?!钡炔煌?guī)模學校的建立,教育內(nèi)容也不斷地得以明確和豐富。西周時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學校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兩大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教育內(nèi)容也更加完備,形成了最早的“六藝”——禮、樂、射、馭、書、數(shù)①。
其次,勸學思想的產(chǎn)生還有賴于士階層的出現(xiàn)。春秋時期,以分封制為特征的奴隸社會逐漸解體,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逐漸確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社會階級關(guān)系的變化,上層貴族的地位不斷下降,而下層庶民的地位有所提升,因而在中間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階層——士。士一部分是達官貴族的庶孽、余子,這些人曾經(jīng)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成為士是他們步入仕途的必經(jīng)階段。另一部分則是從下層庶人當中推舉和選拔而出,能成為士無疑成為當時下層社會人們改變命運和處境的唯一出路。隨著其在社會中地位的不斷上升,士成為多數(shù)人羨慕的對象和追求的目標。因而“學而為士”和“學而優(yōu)則仕”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
再次,私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促動了士階層的發(fā)展壯大和勸學風氣的盛行。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士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分工也不斷細化,其中的一部分便成為了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士”,有些文士便成為了專職的教師。動亂導致的統(tǒng)治階級的分化,使一些史官、樂師等文化精英放棄了仕途而專門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更加提升了教師的整體水平。同時,由于戰(zhàn)亂,官學逐漸衰敗,宮廷掌控的典籍流落民間,為私學提供了非常好的教材。而士階層的壯大,為私學提供了規(guī)模宏大的教育對象,因而私學也就發(fā)展壯大起來。
正是在學風日盛、私學迅猛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先秦諸子們從士階層中脫穎而出,他們不但自己學識淵博、思想深邃,而且還注重與人交流、交往,經(jīng)常勸勉和鼓勵別人加強學習和修養(yǎng),這些言行和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諸子散文中。
社會轉(zhuǎn)型、戰(zhàn)亂紛爭及文化下移促成了先秦各家學術(shù)及思想的發(fā)展和繁榮,也孕育出了獨具魅力的勸學思想。儒家學派首當其沖,在接受和吸收了以往以六藝為核心的教育要素的基礎(chǔ)上,率先倡導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主張,從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多方面建構(gòu)了儒家的勸學思想和主張,開創(chuàng)了中國勸學之先河。比較有影響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雜家等學派,他們也都有各自的治學主張,也招募弟子,各處講學,并撰寫文章。先秦諸子的勸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先秦各家學派的思想及主張不盡相同,治學主張也各有不同,甚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在學習的宗旨和目的上基本一致,那就是通過“治己”進而達到“治國”。《禮記·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边@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先秦儒家學者對學習目的的最好概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顯然是自我“修身”的內(nèi)容,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大我的報效國家。雖然這里的“國”是指秦、楚等諸侯國,“天下”才是大的國家,但這里將其擴大為等同于“天下”的“國”,所以我們將其進一步歸納為“修身”、“治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對學習目的的主張是最有代表性的?!叭鍖W實際上是中國的政治哲學,其要旨在內(nèi)圣外王,‘修己以安百姓?!藜骸陨淼赖碌男摒B(yǎng)——成為起點。而自身道德修養(yǎng)所賴者端在乎學習,因此,《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即關(guān)涉‘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論語》中還多次談到孔子對學習目的的看法,如“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等,學習是“謀道”,是為了“立”人。孟子則主張修德行,“‘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孟子的這一思想實際上是《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③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強烈地主張通過后天學習改變惡的本性,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進步思想。在《荀子·勸學》中他提出:“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睆娬{(diào)君子求學是為了“美其身”、“明其知”而“利其行”。
老莊等道家學者則主張將“道”作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將具備“道”和“德”作為學習者的理想追求。莊子在《莊子·繕性》中明確提出:“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边@里莊子提出修身養(yǎng)性不能靠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俗學,而要靠“道”和“德”。其實,“道”和儒家的仁義禮樂都是相通的,但不能刻意追求,而是要順應(yīng)規(guī)律,自然得到。
雜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尸子則對各家主張兼收并蓄,極盡勸學之能事。如《尸子·勸學》:“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qū)W,身之礪砥也。”“未有不因?qū)W而鑒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這里尸子借鑒了儒家的主張,運用極其恰切的比喻,生動地說明學習即“礪其身”,通過學習而“鑒道”,進而成為名士、顯士,與儒家的“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脈相通的。《呂氏春秋》也更是反復闡述學習對于“修身”的重要:“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保ā睹舷募镜谒摹罚O其直觀地說明了不學就會耳聾、目盲、口爽、心狂,身壞亂而不修,當然就是“無以言”“無以立”了。
那么,“修身”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成為“圣人”,如《荀子·勸學》所言:“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二是“治國”,這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抖Y記·學記》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學習的目的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才能實現(xiàn)教化百姓、治理國家的目的。
先秦各家由于所倡導的思想和培養(yǎng)目標不同,學習內(nèi)容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儒家學者主張學習內(nèi)容包含道德、知識、技能三個方面,將其概括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四教”(文、行、忠、信)和“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道家自然放任,主張教育要返樸歸真,讀無字之書,受不教之教,但是也提出了“三齊”即“齊是非、齊善惡、齊美丑”和“四無”即“無己、無功、無名、無情”的教育內(nèi)容。墨家主張學習的目的是成為“兼士”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此,其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更加注重德育、智育和勞動教育的結(jié)合,強調(diào)以德育為基礎(chǔ),智育中強化科學技術(shù)教育,讓學生學會勞動,力爭“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墨子·節(jié)用》)。法家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教育思想,格外重視法制教育,強調(diào)法、術(shù)、勢三者的結(jié)合,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wù)。雜家則較多地接受和吸收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贊同以“修身”“治國”為學習目標,提出了“疾學”“善學”“尊師”的教育主張,在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時,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知識和生理衛(wèi)生等多方面知識,成為名符其實的雜家。
縱觀各家關(guān)于學習內(nèi)容的主張,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可以用“道”和“文”來概括。“道”首先是思想品德,“四教”中的“行、忠、信”和“六藝”中的“禮、樂”以及“六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道”,如:“未有不因?qū)W而鑒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保ā妒印駥W》)這里的“道”即是指道德。其次,“道”還指知識和技能。據(jù)《論語·憲問》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迂曉唬骸蜃幼缘酪??!边@里孔子談?wù)摰木又乐饕ā叭?、智、勇”,可以對?yīng)理解為品德素養(yǎng)、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三個方面。也就是說道的內(nèi)容很豐富,既有自然之道,也有治國之道,又有為官之道,還有治學之道,更有生存之道等等。另外,各家還主張要學習“文”?!八慕獭钡牡谝稽c就是“文”,即是指當時的文化典籍,主要包括“詩、書、禮、易、樂”等,它是學習的最為直接的內(nèi)容和對象,因為它是“行、忠、信”以及“仁、智、勇”等多方面修養(yǎng)的載體,也是文化知識的載體。《論語·學而》篇云:“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此處的“文”和“四教”中的“文”“兩處‘文’皆曰遺文,均謂典籍,主要指用來述學的散文,包括書本以內(nèi)所有的知識。”④
《學記》提出:“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當聦W半’。其此之謂乎!”提出了關(guān)注學習方法的兩個視角——教和學,據(jù)此我們可以將學習方法主要概括為“尊師”和“善學”兩大方面。
“尊師”首先表現(xiàn)為親師、信師,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guān)系,聽從老師的指導和教誨。《禮記·學記》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辈捎脤Ρ鹊氖址?,強調(diào)老師指導有方,學生就安心學習,親近老師,相信老師,否則就會厭惡學習,怨恨老師,忘掉所學的內(nèi)容。尊師既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最為高效的學習方法?!抖Y記·學記》提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直接而簡明地闡釋出尊師就是為學之道,是學習之必需。對于尊師的闡述最為集中而充分的莫過于《呂氏春秋·孟夏季第四》,如:“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薄胺矊W,必務(wù)進業(yè),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yǎng),謹養(yǎng)之道,養(yǎng)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shù),時節(jié)為務(wù)。此所以尊師也……”一是說尊師才能言信,才能疾學,才能道論,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是說要學習的內(nèi)容非常之多,要學會各種知識和技能,必須從師、尊師,否則不但學不會知識,還會背信棄義、孤立無友。當然,尊師并不是就一切都無條件聽從老師的,還要有選擇、有辨別,要“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擇師而學,擇善而從,才會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學習更多的時候應(yīng)該是自主學習,必須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努力達到“善學”之境界。而要達到善學,前提是做到志學、樂學,這在先秦勸學文獻中有明確的論述。如:《禮記·學記》載:“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鮮明地提出讀書人學習首先要立志,有了明確的志向才會產(chǎn)生動力并為之努力。孔子對此也有論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也是反復強調(diào)志學是學習的良好前提和開端。樂學也是善學的必要前提,孔子明確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還說:“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孔子集語·勸學》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以此為樂,才能有可能達到善學之境界。
那么,如何達到善學的境界呢?先秦諸子在他們的勸學文獻中給我們作了闡釋和解答,概括起來不外乎“觀、思、問、積、習”幾個字。學習首先是感知并獲取學習材料,這就要“觀”。如:“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保ā抖Y記·學記》)將“觀”明確列為“大學之法”,是互相學習和提高的重要方法。對觀最為重視的莫過于孔子,他曾反復強調(diào)觀的重要,如:“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孔子強調(diào)觀察是學習的必由之路,要學會觀察人和客觀事物,獲得對己有用的東西。
學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其核心是“思”。學思結(jié)合是先秦諸子共同推崇的主張之一,如孔子強調(dià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學思要同步進行,要在學習的實踐中思考。如:“不學而好思,雖知不廣矣;學而慢其身,雖學不尊矣;不以誠立,雖立不久矣;誠未著而好言,雖言不信矣?!保ā犊鬃蛹Z·勸學》)孔子還提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與學習相伴的是思考,與思考相伴的則是問題?!皢枴笔菐熒g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習的紐帶,通過問來實現(xiàn)師生對話和互動,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僅《論語》中問的事例就很多,有問孝、問禮、問知、問仁、問政、問友、問君子、問行、問為邦等,問答成為作品內(nèi)容推進的主要方式。在《論語·顏淵》中記錄有顏淵、仲弓、司馬牛等弟子問仁的場面。雖然弟子問的都是“仁”,但孔子卻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既體現(xiàn)了孔子對“仁”的多元理解,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確是“仁者見仁”。先秦勸學文還談到了“問”對學習的重要性。如:“孔子曰:‘欲知則問,欲能則學,欲給則豫,欲善則肄。’”(《孔子集語·勸學》)正如子夏所言:“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認識到“問”對于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還不夠,還要學會“問”,問得是時機,問得巧,問得準,問得得當,否則難以取得實效。如:“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禮記·學記》)這是關(guān)于“問”的經(jīng)典論述,對當今的教師和學生都很有啟示。
通過“觀、思、問”可以獲取知識信息,還要通過“積”和“習”儲存和鞏固所學內(nèi)容?!胺e”的作用顯而易見,強調(diào)學習在于日積月累、用心專一,否則難以取得成功。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保ā盾髯印駥W》)這里采用排比句式,反復強調(diào)積累之重要,形象地說明不僅可以積累知識學問,還要積累好的德行,這樣才會備圣心而致千里。再如:“土積成岳,則楩枏豫章生焉;水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qū)W之積也,亦有所生也?!保ā妒印駥W》)這里則進一步說明“積”不僅是量的積累,還會帶來“質(zhì)”的變化,即“有所生”,日積月累的知識不僅會越來越多,還會生成更多的知識,正所謂厚積薄發(fā)。“習”是練習、溫習的意思,是對學習的延續(xù)和鞏固。所以《論語》開篇就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可見孔子對“習”的重視。
先秦典籍中涉及勸學的篇章比較多,筆者參照的主要有《論語》、《老子》、《墨子》、《管子》、《孟子》、《莊子》、《列子》、《中庸》、《樂記》、《孝經(jīng)》等著作,以及《尸子·勸學》、《荀子·大略》、《大戴禮記·勸學》、《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小戴禮記·學記》、《小戴禮記·大學》等多篇文章。另外清人孫星衍所輯《孔子集語·勸學》雖不屬于先秦文獻,但其中輯錄的孔子之語或孔子遺文,因此也把它納入進來。這些典籍對諸子勸學思想的表達也很講究,有如下特點:
一是在先秦諸子的勸學文中,對話占有很大的比重。先秦勸學文多先是在巡回講學或私學課堂上發(fā)表的,或以對話的方式被記錄下來?!墩撜Z》的內(nèi)容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是以人物對話的方式展開敘述的;有的則只有孔子的話語,省去了弟子的話語,顯然是整理時進行了取舍。其他文章中也時常有對話的句子,有的只選取對話中的某句重要話語,有的則是一段具體的對話,有的又是夾敘夾議的對話?!睹献印す珜O丑上》中記有一段經(jīng)典的對話:“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迂曉唬骸畬W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边@段關(guān)于圣人的對話十分簡潔、精練而富有哲理,將勸學的內(nèi)涵引向深入。
二是善于引用。先秦時期,雖然可以引用的文獻不多,但當時的學者們在闡述問題時還是善于引用經(jīng)典的言論來闡釋問題,說明道理,文中引用的多為《詩經(jīng)》和《尚書》中的文字,且簡短精要。如《論語·學而》中載:“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边@里引用的語言不僅是要談?wù)摰膶ο?,也十分形象生動而又恰切地表達了所要論述的問題。再如《禮記·學記》:“《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這些引用的文字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都能起到勸勉的作用,因為引用本身就有治學嚴謹?shù)捏w現(xiàn)。
三是語言簡短精辟。先秦勸學文語言簡練,句式整齊,多為三言、四言或五言,字斟句酌,極富概括力。如《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眱H用了四個字就把學者的四大過失談得清楚明白,十分簡潔凝練。即使是對話也力求精短,不鋪陳拖沓。如《論語·八佾》:“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眴柧浜啙?,惜字如金,答句扼要,一語破的。在這些文章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成語,如鍥而不舍、教學相長、孤陋寡聞、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行、文質(zhì)彬彬、誨人不倦、舉一反三等等,言簡意賅,且多是與學習有關(guān)。此外,文章經(jīng)常借助短小的寓言故事來闡述某些道理,如《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射”,以此勸勉眾人學習一定要勤奮刻苦并持之以恒。
四是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首先,比喻是先秦勸學文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也是對詩經(jīng)賦比興手法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諸子們把把能夠運用比喻說明道理看成是老師教育學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能夠成為教師的必要條件?!抖Y記·學記》載:“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比喻在先秦勸學文章中隨處可見,再如《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后盡其聲?!边@是最為經(jīng)典的比喻,蘊含著以問題為紐帶的先進教學理念,也體現(xiàn)了古代學者對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平等對話等教學原則和方法的深刻體會和闡釋。當然,運用比喻最多效果最佳的當屬《荀子·勸學》,有的單獨設(shè)喻,有的連續(xù)設(shè)喻;有的正面設(shè)喻,有的反面設(shè)喻;有的相互對比,有的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充分、透徹,語言也更加具體形象、精練。其次,對比和排比也是先秦勸學文常用的手法。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比可以使論述更為全面、充分、深入。如《論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势罚白釉唬骸犹故幨?,小人長戚戚?!保ā妒龆罚┑榷嗵幎际菑膶α⒌膬蓚€方面去闡述的,簡潔鮮明,表達充分。排比既能使得句式整齊,增強節(jié)奏感,又能使內(nèi)容更豐富,說理更透徹。如:“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保ā抖Y記·學記》)這里又是通過比喻從多個視角闡釋了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內(nèi)涵豐富,表現(xiàn)力強。此外,反問、夸張、對偶、頂針、反復等修辭手法以及議論、敘述、抒情、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的成功運用,都極大地增強了先秦勸學文獻的生動性、說理性和豐富性。
總之,隨著“士”在社會生活中地位的上升,先秦社會學風日盛,私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使得受教育人數(shù)迅速加大,諸子百家思想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蘊含其中的勸學思想也隨之發(fā)展和完善,不僅激勵著當時的學子積極求學,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①《周禮·地官·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p>
②曾德雄《從勸學傳統(tǒng)看中國文化的激進基因》,《人文雜志》,2004年第3期。
③尚斌、任鵬等《中國儒學發(fā)展史》,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頁。
④張群《先秦諸子的“文學”觀》,《北方論叢》,2009年第2期。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