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韻 江蘇省蘇州市市立醫(yī)院本部手術室 215002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是鼻腔、鼻竇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雖然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屬良性腫瘤,但其特殊的生物學特性使其具有與一般良性腫瘤不同的鮮明特點。手術徹底切除是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最主要方法。傳統(tǒng)開放手術與現(xiàn)代鼻內鏡手術之間的比較一直是一個爭論的焦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證實鼻內鏡手術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該手術的優(yōu)點在于鼻內鏡直視下行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腫瘤切除徹底,不需要進行鼻側切開,具有組織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手術后恢復快等[1]?,F(xiàn)對我院2002年6月至今的38例病人的手術護理配合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本組38例,門診病理報告均為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齡16~72歲,病程4個月~12年。均為單側發(fā)病,其中左側20例,右側18例。5例有前期手術史。主要癥狀:單側進行性鼻塞34例,流涕30例,少量涕血8例,嗅覺減退5例。所有病人術前常規(guī)行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檢查(水平位加冠狀位),按Krouse的方法將腫瘤分為4級,即T1級:病變只限于鼻腔,6例;T2級:病變限于篩竇,上頜竇開口處及其內側上部,21例;T3級:病變包括上頜竇的外側或下部或侵入頜竇或蝶竇,9例;T4級:病變侵犯鼻或鼻竇外結構或癌變者,2例。
麻醉選擇:T1級及部分T2級病人采用局部麻醉,共16例,其余22例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采用1%丁卡因加0.1%腎上腺素3ml混合后行鼻腔表面麻醉,并采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及碟腭神經阻滯麻醉。單純采用鼻內鏡手術32例,采用鼻內鏡手術聯(lián)合上頜竇根治6例,術中20例使用切吸器切除腫瘤。對病變局限于鼻腔如中鼻甲、下鼻甲、鼻腔外側壁者施行腫瘤全切除加中鼻甲或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及前中篩房切除術;病變侵犯鼻腔和單、雙側鼻竇者施行腫瘤全切除加鼻竇口擴大及病變鼻黏膜刮除術和篩竇全切除術,徹底清除所有腫瘤組織;對病變廣泛侵及上頜竇的病人,施行鼻內鏡手術聯(lián)合上頜竇根治術,手術要求徹底清除可疑病變,對原發(fā)腫瘤和可疑處黏膜應全層剝離清除。術畢,鼻腔用藻酸鈣紗條填塞,上頜竇腔可用凡士林填塞,術后2d抽出凡士林及填塞物,清理血痂,每天換藥至出院。
3.1 術前配合
3.1.1 心理護理。術前1d到病房訪視病人,了解病情、手術部位,檢查備皮情況。病人會出現(xiàn)焦慮反應,是因為擔心腫瘤是否為惡性以及擔心疼痛的問題等等。因此護士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簡單介紹一下手術過程,對病人及家屬提出的疑問予以耐心解釋,消除病人的各種擔心,使病人以良好的狀態(tài)接受手術。
3.1.2 物品準備。鼻內鏡、切吸器、鼻內鏡基本器械、上頜竇根治的基本器械、雙級電凝、丁卡因、腎上腺素、利多卡因、藻酸鈣紗條、凡士林紗布等。
3.2 術中配合
3.2.1 巡回護士的配合。熱情接待病人入手術間,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認真做好三查七對的工作;擺好手術體位,一般為仰臥位;并建立靜脈通道,妥善固定;術前連接好鼻內鏡、切吸器、電凝踏腳等;填寫好術中的護理記錄單;若術中遇到意外情況如鼻腔大出血時,應積極配合麻醉師,及時補液輸血等。
3.2.2 洗手護士的配合。手術前15min洗手上臺,穿無菌手術衣及戴手套。清點臺上的物品、棉片及紗條等。認真檢查各種鼻內鏡常規(guī)及特殊的手術器械,協(xié)助醫(yī)生常規(guī)的消毒和鋪巾,連接好鼻內鏡系統(tǒng)、切吸器、雙級電凝等。手術開始后,根據(jù)手術的需要及時準確的傳遞器械,備好止血棉片及紗條,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鼻腔內的止血工作。要求做到配合緊湊,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復發(fā)率為5%~30%,不徹底的手術切除是復發(fā)的最主要因素,內翻性乳頭狀瘤對放療不敏感,一般不推薦使用,但可作為一種輔助或姑息療法;對于放療是否引起腫瘤惡變,各報道結論不一致,但臨床上絕大多數(shù)的大宗病例觀察未發(fā)現(xiàn)放療可以誘發(fā)惡變[2]。目前,經鼻內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有手術損傷小、手術野清晰、出血量少、腫瘤切除徹底、手術后愈合快的特點。為病人減少了痛苦和心理負擔,而且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而對于手術室的護理人員來說則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并且能夠熟練而準確的掌握儀器及器械的名稱、用途、安裝和使用方法,隨時與醫(yī)生溝通,以保證高質量、高效率地配合現(xiàn)代的高、難手術。
[1]韓德民.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2]袁虎,王榮光.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復發(fā)與惡變〔J〕.國外醫(yī)學耳鼻喉科學分冊,2002,26(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