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羽
(濱州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03)
論兩《唐書》中《白居易傳》在編撰方面的宏觀差異
趙 羽
(濱州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03)
《舊唐書》將元稹、白居易合傳,而《新唐書》將白居易與武平一、李乂、賈曾等同傳,這是兩《唐書》中《白居易傳》在傳記編撰處理方面一個既明顯而又重要的差異,本文就此差異及其成因進行了淺要的分析和探討。
《舊唐書》;《新唐書》;《白居易傳》;宏觀差異
白居易和元稹并稱“元白”,是中唐極富盛名并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政治家和詩人,元、白二人在新舊《唐書》中皆有傳。兩《唐書》中的《白居易傳》作為研究白居易家世生平和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重要資料,歷來為學者所重視。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史家對于元、白等唐代詩人的生平記載和歷史評價存在極大的差異,其中尤以《白居易傳》為甚,所以兩《唐書》中的《白居易傳》又成為《舊唐書》與《新唐書》之間文學批評比較研究和文學家傳記比較研究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關(guān)于新舊《唐書》中《白居易傳》的差異,早在清代就已經(jīng)引起趙翼和錢大昕等學者的注意,新時期以來,又有不少專書和論文論及此問題,還曾有學者專門撰文進行過研究。但直到目前,大部分學者對新舊《唐書》中《白居易傳》差異的關(guān)注主要還是集中在對傳記文本的微觀對比辨析上。南京大學梁承根博士論文《兩<唐書>文人傳之比較》雖然是從宏觀立論,但主要是對《舊唐書·文苑傳》和《新唐書·文藝傳》中的文人傳進行了比較研究,而《白居易傳》因為獨立于新舊《唐書》的《文藝傳》和《文苑傳》之外,所以梁文沒有具體論及。關(guān)于兩《唐書》中《白居易傳》在編撰方面的的宏觀差異,只有王運熙先生曾經(jīng)從史書編撰體例的角度進行過比較研究,但王先生的觀點和論述還有可以加以補充之處。
史書中“列傳”一體為司馬遷《史記》始創(chuàng),列傳又表現(xiàn)為獨傳、合傳、寄傳和雜傳四種類型。歷代史家在編撰史書,將歷史人物寫入傳記時,究竟是采用獨傳還是合傳,一般都會有周全深刻的思量,其編排往往寓有深意。張舜徽先生《史通平議》卷二曰:“(《史記》)至老,莊、申,韓同列一傳,尤有微意。史公已云:‘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觀此數(shù)語,史公已明言申、韓之學源出道家。而同列一傳之故,昭昭矣。推之管、晏同傳,孫、吳同傳,孟、荀同傳,皆寓有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之意?!薄杜f唐書》與《新唐書》分別為后晉和北宋時名臣所監(jiān)修之國史,此兩種史書在對白居易與其他唐代歷史人物在做合傳處理時,采取了不同的安排方式?!杜f唐書》將元稹、白居易合傳固有其深意,而《新唐書》將白居易與武平一、李乂、賈曾等同傳,同樣不是胡亂為之,其中也是有相當?shù)臉藴首鳛橐罁?jù)的。
王運熙先生論文《<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新唐書·白居易傳贊>箋釋》分析道:“《舊唐書》把元、白兩人合傳,傳論規(guī)仿《宋書·謝靈運傳論》體例,綜論歷代文學,把元、白當作唐代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地位猶如劉宋的謝靈運那樣。這里縱觀歷代詩歌發(fā)展,說元、白是元和詩壇的盟主,可以與建安時曹、劉,永明時沈、謝相比,給予崇高的歷史地位?!蓖踹\熙先生以為,《舊唐書》把元稹和白居易從《文苑傳》里分離出來,專門立為合傳,主要是從二人的文學成就來考慮,明確元、白在元和文壇的主盟地位;另一方面,王運熙先生也指出了《元稹、白居易傳》在《舊唐書》中相對于《文苑傳》的史學意義,元、白合傳獨立于《文苑傳》,可以使《元稹白居易傳后論及贊》和《文苑傳序》在《舊唐書》中相映生輝,這樣的寫法是模仿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的體例。
元稹和白居易作為歷史人物,主要具備兩種身份:一種是政治家,一種是文學家。史家在為元、白作傳時,就要在這兩種身份之間,進行取舍選擇,在傳記敘事上有所傾向和突出。《舊唐書》對元、白的身份認定,主要是選擇了他們的文學家的身份,這從《舊唐書》傳記安排的體例設(shè)計上也能表現(xiàn)出來:模仿《宋書·謝靈運傳論》的體例為元、白作傳,是一種表現(xiàn);將元、白合傳,將其二人視為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作群體和派別,則是另外一種表現(xiàn)。鄧國光在《唐史論唐文:韓愈的升貶與文章圖譜的塑造》一文中說:“正史敘述和論定作家作品,必須照顧到整體,不能獨立看待問題,一種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性和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成為正史文論的稟賦?!薄杜f唐書》將元、白合傳,這一安排本身就表現(xiàn)出一種敘述和論定作家作品的整體思維。不僅如此,《舊唐書》還有意識地強化元、白同傳并稱這種整體感,從而突出元白的獨特性及其在元和詩壇的中心地位,典型的做法就是在《白居易傳》中刻意回避白居易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事跡??v觀白居易一生,前期主要以元稹為友,兩人詩酒唱和;白居易人生后期,特別是在元稹去世后,和劉禹錫交往甚為密切??伞杜f唐書·白居易傳》中居然無一字提及劉禹錫,只是在《劉禹錫傳》中才說:“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敝档米⒁獾氖牵凇杜f唐書》中劉禹錫是和柳宗元一起被作為另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作群體和派別來看待的,《舊唐書》不僅將劉禹錫與韓愈、柳宗元等人同傳,而且《舊唐書·劉禹錫傳論》還評論道:“貞元、太和之間,以文學聳動搢紳之伍者,宗元、禹錫而已?!?/p>
《新唐書》中,不僅將元稹和白居易的傳記各自分開,而且還有意淡化“元白”整體形象?!缎绿茣防^承春秋筆法,以一字寓褒貶,清人章學誠《永清縣志·皇言紀序》贊其“筆削謹嚴,乃出遷、固之上?!薄缎绿茣ぐ拙右讉鳌吩趯Α霸住闭w形象做分割和淡化處理時,就用了春秋筆法。《新唐書·白居易傳》曰:“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稹卒,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新唐書·白居易傳贊》又評論:“居易在元和、長慶時,與元稹俱有名?!碧锒縻懖┦空撐摹秲?唐書>中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解釋道:“宋祁將元白并提但是沒有用‘齊名’而是用的‘俱有名’則是將整體分化成兩個個體?!薄缎绿茣ぐ拙右讉鳌贩Q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則又進一步淡化了元白的獨特性及其在元和詩壇的中心地位。
清代學者趙翼、錢大昕等對《新唐書》武、李、賈、白同傳,都很不以為然。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十六“新書改編各傳”條曰:“長慶中詩人,元、白并稱,《舊書》同在一卷,《新書》何以又不同卷?而以白居易與李乂等同卷,列在中宗朝桓彥范等之前,不且顛倒時代乎?”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四十一《唐書一》曰:“白居易與平一輩時代相隔已遠,而文章風節(jié)亦復過之,當與韓愈同傳?!卞X氏《潛研堂文集》卷十三又曰:“樂天文章風節(jié),固非平一輩所及,晚節(jié)蕭然物外,有古人止足之風,自當別為一篇?!壁w、錢皆以為《新唐書》對《白居易傳》之處理安排毫無根據(jù)可言,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新唐書》將武、李、賈、白同傳還是有其一定之規(guī)的。
王運熙先生《<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新唐書·白居易傳贊>箋釋》認為:“《新唐書》對元稹、白居易的文學評價,明顯地沒有《舊唐書》那么高?!缎绿茣肪硪灰痪虐寻拙右着c武平一、李乂、賈曾等人同傳,這些人大抵敢于直言諫諍,有的還擔任過知制誥,長于朝廷應用文字。又卷一七四把元稹與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同傳,把他歸入牛李黨爭一類人物。《新唐書》為元稹、白居易立傳,首先從兩人的政治表現(xiàn)著眼,不似《舊唐書》那樣將元、白合傳,把兩人評為元和文壇的盟主,主要從文學成就考慮。”王運熙先生指出武、李、賈、白皆以直言極諫而聞名,《新唐書》正是依據(jù)此四人的政治表現(xiàn)將其同列于一傳之中。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兩《唐書》在對白居易的思想傾向的認定方面差異極大?!杜f唐書·白居易傳》強調(diào)白居易“世敦儒業(yè)”,“儒學之外,尤通釋典”,認為白居易思想中儒釋雜糅;而《新唐書·白居易傳》通篇只言白居易敢諫,對白居易之儒學修養(yǎng)毫不涉及,并且痛斥白居易皈依佛教:“既失志,能順適所遇,托浮屠生死說,若忘形骸者”,“暮節(jié)惑浮屠道尤甚”?!缎绿茣窐O力排斥佛教,這在其體例和書法上也有表現(xiàn),不為僧人立傳就是典型的例子,玄奘大師和僧一行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而《新唐書》居然將其事跡一概抹煞?!缎绿茣穼⑽?、李、賈、白同傳的另一直接依據(jù)還有可能是因為此四人有著比較接近的思想傾向——武、李、賈、白皆有佛教信仰?!杜f唐書》武平一無傳,據(jù)《武元衡傳》所言,武平一“事跡載于《逸人傳》?!薄缎绿茣の淦揭粋鳌酚涊d武平一曾“隱嵩山修浮圖法,屢詔不應?!蔽淦揭恍扌蟹鸱ǎ胧税腚[的人生經(jīng)歷,與白居易“隱在留司官”之“中隱”,頗有近似之處。兩《唐書》并未明確記載李乂崇信佛法,但《舊唐書·李乂傳》記載李乂在上疏給唐中宗時,曾經(jīng)引用佛經(jīng)中常見的“其福勝彼”之類的句子,《新唐書》在收錄李乂奏疏時將此句刪去。李乂還曾諫阻唐睿宗建造金仙、玉真等道觀,這恐怕就是李乂崇佛抑道的表現(xiàn)。關(guān)于賈曾的佛教信仰,兩《唐書》傳記中沒有的記載,但宋代贊寧《宋高僧傳》卷五《唐中大云寺圓暉傳》卻明確記載:“(圓暉)幼于俱舍一門最為銳意。時禮部侍郎賈曾歸心釋氏,好樂斯文,多命暉談此宗相?!?/p>
綜上所述,武平一、李乂、賈曾和白居易的人格操守和政治立場都近于儒家,又皆有佛教信仰,思想傾向類似,這也是《新唐書》安排此四人同傳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清)趙翼.廿二史札記[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4](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思考[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6]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3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梁承根.兩《唐書》文人傳之比較[D].南京大學.1997.
[8]田恩銘.兩《唐書》中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