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琛 張永偉
(安徽大學(xué) 安徽 合肥 230039)
同源字相關(guān)研究及釋例
謝 琛 張永偉
(安徽大學(xué) 安徽 合肥 230039)
同源字在漢語中大量存在,繼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之后,有很多學(xué)者或針對王力先生的著作,或另辟蹊徑,對同源字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對什么是同源字,同源字與異體字、古今字的區(qū)別聯(lián)系加以說明,并釋例兩組同源字。
同源字;區(qū)別;釋例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論》中提到:“凡是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盵1]同源字在漢語中大量存在。本人在學(xué)習(xí)甲骨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在卜辭中字形相似、語義相同或相似的字,隨著其詞義的豐富和引申,在日后漫長的歲月中會發(fā)展成同源字。
由于語言習(xí)慣以及漢語音節(jié)有限,當(dāng)某音表示某意成為固定模式后,人們在表達(dá)語義相關(guān)的詞時,往往用相同或相似的語音來表達(dá)。王力先生說:“同源字,往往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言的細(xì)微差別(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guān)的幾個概念?!盵2]“同源字產(chǎn)生的另一個原因是方言的差異。”[3]方言的影響往往也表現(xiàn)為語音的差別。
在王功龍、王杰《從語法角度看同源詞形成的條件》一文中,他們提出“有些詞語音相同或相近,語義相同或相近、相關(guān),并沒有形成同源詞,有些卻形成了同源詞,這就是由于語法因素在起作用?!比纭棒~”,《說文》:“魚,水蟲也”《史記·周本紀(jì)》:“白魚躍入五舟中”,裴氏《集解》引馬融說曰:“魚者,介鱗之物”?!皾O”《說文》:“漁,捕魚也”《詩·小雅·魚麗》中毛傳曰:“獺祭魚然后漁”孔穎達(dá)《疏》:“漁,取魚也?!薄棒~”和“漁”是動詞與名詞的關(guān)系。[4]
由此看來,語音的變化、語義的引申、語法的影響都是同源字產(chǎn)生的原因,它們或單獨(dú)作用,或并行交互,共同發(fā)展出了漢語中數(shù)量可觀的同源字群。
“異體字是指記錄同一個詞、音義完全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這些字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替換?!盵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有以下幾種對異體字的表述方法:
1.“實(shí)則一字”“同為一物”。如“匵、櫝”?!墩f文》匚部:“匵,匱也。從賣聲?!倍巫ⅲ骸澳静吭唬骸畽?,匱也,是則匵與櫝音義皆同,實(shí)一物也。《論語》曰:‘韞匵而藏諸?!衷唬骸斢駳в跈持?。’其實(shí)一字也。”按“匵”與“櫝”,皆定母屋部,《說文》同訓(xùn)“匱也?!薄皡T”即今之“柜”字。故段言“其實(shí)一字也”,“實(shí)一物也?!盵6]
2.異形而同字、一字異體。如“祀、禩”?!墩f文》:“祀,祭無巳也。從示,巳聲。禩,祀或從異?!倍巫ⅲ骸啊吨芏Y·大宗伯》注云:‘故書祀作禩’。按:禩字見于故書,是古文也。至許乃定為一字。古文巳聲、禩聲同在第一部。故異形而同字也。”許慎視“禩”為“祀”之或體,即異體。段氏認(rèn)為此二字形體不同而實(shí)為“同字”。[7]
3.“亦作”、“俗作”或“作某同”。如“磒、隕”?!墩f文》石部:“磒,落也。從石員聲”。段注:“磒與隕音義同。隕者,從高下也。《春秋經(jīng)》僖公十有六年:‘隕石于宋五?!S所據(jù)《左傳》作‘磒’。《釋詁》‘隕,磒落也?!疲骸按p猶隕也”?!卑础墩f文》阜部“隕,從高下也。”段注:“《釋詁》日:‘隕,下落也?!薄躞蕖墩f文釋例》列隕、磒為“重文?!彪E、磒音義相同,一詞異體。[8]
4.某字行而某字廢。如“裨、朇”?!墩f文》會部:“朇,益也。從會卑聲。”段注“朇裨古今字。今字作裨益,裨行而朇廢矣?!庇忠虏浚骸榜?,益也”下注:“會部曰‘朇,益也。’土部曰‘埤,增也?!宰之惗袅x同?!倍问霞仍岂浴C“字異而音義同,”又云“裨行而朇廢矣”,說明此二字為異體。[9]
1.古今字與同源字不少是一致的。例如“知”是知道,知道得多就是“智”,早期智慧之義就用“知”表示,“知”“智”是古今字。這兩個字意義上后者是前者的引申,讀音只聲調(diào)有別,所以又是同源字。凡由詞義引申形成的古今字都是同源字。
2.古今字不全是同源字。由文字假借形成的古今字不是同源字。假借義只是“假借”,與本義沒有必然聯(lián)系,不符合同源字的要求。如“采”“彩”二字是古今字,但“采摘”義與“色彩”義相去甚遠(yuǎn),不是同源字。
3.同源字不全是古今字。沒有共同構(gòu)件的同源字大多不是古今字。如“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二字是同源字但不是古今字。[11]
1.釋“啟、啟、晵”。
《說文》:“啟,開也,從戶,從口?!笨刀Y切?!墩f文》:“啟,教也,從攴,啟聲?!墩撜Z》曰:‘不憤不啟?!笨刀Y切。董蓮池在《說文解字考正》中辨到:“其本義為‘打開門’,《左傳·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之‘啟’即是本義用法。‘教也’是其引申義?!盵14]。《說文》:“晵,雨而晝夝也。從日,啟省聲?!笨刀Y切。三字古音相同,在甲骨卜辭中可以互換通用,都以“打開”這一意義為中心,表示相近相關(guān)的幾個概念。因此為同源字。
2.釋“雷、電、申”。
“雷”:《說文》:“陰陽薄動雷雨,生萬物者。從雨,畾象回轉(zhuǎn)形?!濒敾厍?。像打雷時的閃電,古文認(rèn)為雷乃天神擊鼓之聲,故從與田田當(dāng)像鼓形。[20]“電”,《說文》:“陰陽激燿也?!睆挠辏瑥纳?。堂練切?!吧辍保墩f文》:“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東。從臼(ju),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從申?!笔饲小!吧辍钡募坠俏呐c“電”同形,“閃電列闕而伸延,引申為伸;閃電令人畏懼而神秘莫測,引申為神。又借作地支之‘申’。后增雨旁造‘電’字以表本義,以‘申’專表假借義和‘申說’義”。[21]
三字發(fā)音雖有差異,但都與“電”字字意相關(guān)或由此發(fā)展而來,以“陰陽激燿,神秘而令人畏懼”這一意義為中心,由于語義的豐富引申,形成了這一組同源字。
[1][2][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4]王功龍、王杰.從語法角度看同源詞形成的條件[J].大連大學(xué)學(xué)報,2005(2).
[5][10][11]盧烈紅.古今字與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異體字的關(guān)系[J].語言學(xué)研究,2007(1).
[6][7][8][9]毛毓松.《段注》“音義皆同”的同源字與“音義皆同”的異體字[J].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10).
[12][16][17]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bǔ).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18]徐中舒、常正光、伍仕謙.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14][20][21]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5]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9]高明.古文字類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