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敏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四川汶川為中心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陜西、甘肅等地也有明顯的震感。這次地震的突然來襲,災區(qū)的民眾沒有任何思想準備,致使四川受災各地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受災群眾在災害來臨時因為缺乏自救意識、沒有自救能力,為逃生而不加思考,反而加重了死傷數量,慘狀令人震撼。其實,不僅四川地震災區(qū)的民眾自救意識與自救能力很差,全國各地的百姓都普遍缺乏震災時應有的自我保護常識。
鑒于此,本文主要致力于震災自救意識、自救能力的檢討和養(yǎng)成,力求將之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戰(zhàn)略層面來思考。
四川地震之后,中國把5月12日確立為震災日。全國各地政府在震災日進行了豐富多樣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課題組意識到,僅僅在這一天做宣傳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民眾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的培養(yǎng)是扎實細致的生存活動或生命保護行為,是政府和全體民眾必須時刻關心的事情,是一個民族高質量生存并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素質和重要理念。四川地震已經過去兩年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災害的教訓逐漸淡漠,甚至已經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關于民眾在震災中和震災后自救的話題只能成為個別部門和部分專家的職能用語。我們課題組決定將調研結果發(fā)表出來,以期引起社會各層面對安全意識的日常性警惕。
汶川地震確實是巨大的災難。山崩地裂,川谷陵替,家園傾圮,生靈涂炭。大自然對災區(qū)的打擊冷酷無情。由此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給人們心靈的傷害是深刻、慘痛而且巨大的。需要反思的是,在自然無情之際,人應該做些什么。讓調研組感受最深的是災民在大地震面前的“知識缺口”與“精神失重”。暴風驟雨從天而降,地動山搖腳下突起,人們茫然不知所措,一片慌亂,驚懼萬狀。毋庸諱言,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有關地震知識的教育很不到位。對地震常識沒有必要的了解,對突發(fā)災難沒有心理上的準備,面對死神般的天災,自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大多數災民缺乏基本的逃生常識,其結果只能是兩種,或束手待斃,或被動待援。
在中國,每當災難來臨時,國家總理和政府領導及時親赴現場救災;人民子弟兵不顧生命危險出現在搶險救災的現場;四方群眾紛紛伸出援手為災區(qū)捐款、捐物……,這些舉措都是非常好的,表現出國家和政府勤政愛民的良好風范,體現了各族民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古道熱腸。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胞是自己的同胞,如此作為,值得稱道。筆者將會就此話題專文論述。這里只想探討民眾的抗震自救能力問題。古語說“居安思?!?,“思危有備”,“有備無患”。救助固然重要,自救更需要提倡。不論是地震,還是其他災害,除了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救援工作以外,民眾的自救是第一時間所能實施的切實有效的寶貴手段。因而,有必要將民眾的抗震自救能力問題像政府救災職責一樣,提到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
調研組在中國的部分城市(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地震等自然災害固然兇險,但是比之更可怕的是大多數人不懂得自救常識,缺乏自救能力。人們沒有接受過諸如地震、火災等突發(fā)事件的科普教育和逃生技能訓練,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自救。各級政府對民眾應對自然災害的相關宣傳教育還不到位,民眾自身的思想重視也不到位。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人類無法預先準確掌控的,但是有關部門對青少年學生、城市社區(qū)以及村鎮(zhèn)居民的應有宣傳教育比較薄弱,安全防范的舉措也相當疲軟,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傷亡卻未能免除。為了將突發(fā)事件的災害損失減低到較小的程度,宣傳教育民眾自救的舉措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應該投入師資與經費,對學校、社區(qū)、農村基層居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甚至應該舉辦抗震救災的能力培訓。讓全國民眾把安全意識時刻記在心上,即使災難降臨,也能從容應對,以便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減低到最小的程度。在民眾心里確立深刻的安全意識,讓他們掌握必要的避險知識,這本身就是生命關愛,是與災害的競爭和較量。尤其是對少年兒童的安全意識教育和避險自救能力培養(yǎng),堪稱百年大計,刻不容緩。
日本民眾抗震救災能力之強堪稱世界之最。日本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要經受1000多起有感地震。6級以上的地震時有發(fā)生。正是這種震災高發(f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日本朝野對地震超乎尋常的思想認識與應對能力。
據日本氣象廳及USGS資料統(tǒng)計,1955年至2004 年的59年里,日本共發(fā)生210次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約占世界地震總數的四分之一,但日本在地震中遇難人數卻相對較少,僅占世界死亡人數的0.4%左右。特別是近30年來,日本國家和民眾的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到過日本的人都有一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個國家的抗震救災觀念非常強烈,國民的抗災自救能力相當熟練,從年邁的老人到小學兒童,視防震如重要的生存作業(yè)。在許多外國媒體和個人觀感中都提到日本國民訓練有素的應急行動。遇到地震災變,日本國民一如進入日常所經歷的嚴肅的操練,動作普遍迅速,心態(tài)也比較平穩(wěn),可稱臨大震而方寸不亂,遇重災而秩序如常。
提高國民抗震自救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政府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誠然,國家、政府、社會應該對公民的安全承擔起重大的責任。在這方面,日本政府可以說是一個高效能的抗震指揮樞紐和減災管理的范例。這里要指出的是,其高效能的運作首先體現在提高國民的抗震自救能力方面,在人心向背的意義上講,政府的高效恰恰來自自然災害的教訓和民眾意志以及民眾智慧的促動。
從政府方面而言,抗震政策的進步有一個過程。在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中,死亡人數多達14.3萬人,傷殘10.4萬人,50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非常巨大,僅房屋就毀壞45萬棟。各類研究都把災難完全歸咎于“大震”,這并不錯,那次地震確實達到了7.9級,但是比天災更嚴重的是人禍。日本政府當時亟于軍事擴張,防震抗災問題并未得到高度重視。這也是“9·1”大地震災害慘烈的一個被歷史遮蔽著的重要原因。比較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震災,同樣是7級以上的大地震,災區(qū)涉及大阪和神戶等人口聚集區(qū),死亡6000人以上,受傷43000人,毀壞房屋209000棟,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億日元[1]。與關東大地震對比,人員傷亡和建筑損毀情況相對而言比較輕。即便如此,日本政府在地震的全國性布局上重關東而輕關西,仍然受到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官方在應對阪神地震初期的遲鈍一直被日本國內外有識之士詬病。其實,日本政府在震后處理方面還是比較到位的,十年恢復重建工作很有成效。從1923年到1995年,日本的綜合國力明顯強大。至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日本政府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防災抗災方面,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政府的這些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公民強烈推動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民主化進程明顯加快,老百姓的意愿得以舒展,抗震救災意志的表達也體現在以上各種官方的政策法規(guī)當中。
1961年日本政府頒布《災害對策基本法》,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高。之后,日本還相繼制訂了《大規(guī)模地震對策特別措置法》、《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1982年5月內閣做出決定,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設為“防災周”,在此期間舉辦各種宣傳普及活動。舉國上下辦展覽、做宣傳、抗震演練、模擬體驗,抗震救災教育之普及,可謂深入人心[2]。日本國民一向以服從命令著稱,但是在對待地震等大災的大政方針上,他們不僅守規(guī)矩而勤培訓,而且敢于表達,善于維權。從世界范圍來看,日本國家在災害對策的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建設堪稱相當完善。
從上個世紀初到1961年,再到今天,日本國家和民眾在抗震能力方面的進步,讓世人刮目相看。就老百姓來說,抗震減災和自我救助能力的提升十分令人欽佩。至少自200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日本居民的抗震減災和臨危自救的智慧和決心與日俱增,民間的危機感和自動心逐漸從社會、家庭生活經驗的層面上升為國家政策?!熬壬钡陌l(fā)明來自民間。自助、互助、公助的層次起自鄰里。隔震、減震、防震的技術發(fā)自民居。志愿隊伍的組織源于鄉(xiāng)鎮(zhèn)。監(jiān)督揭發(fā)建筑行業(yè)官商勾結、危害抗震法規(guī)的主力軍在于民眾。上了歲數的普通老人會像哲學家一樣,告訴你地震不是敵人,而是時刻伴我們同行的自然。甫讀小學的一般兒童可以給你稚氣十足地表演在震起12秒內完成自我保護動作。幾乎每個日本人都能像說出自己的姓名一樣,告訴你如何選頭盔、用坐墊、提“救生袋”、鉆桌底等避震減災措施。在1995年阪神地震中,85%的災民是在政府救援隊趕到前通過自救和鄰里互助脫險逃生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日本民眾的互愛以至遠愛意識。他們養(yǎng)成了在地震災難中相互救助的愛心和風尚。在不少日本人看來,救助別人也就是救助自己。在我國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日本救援隊很快趕赴中心災區(qū)搶險救生。日本的民間慈善組織和商業(yè)團體紛紛伸出援手,捐款捐物,送上一份份愛心。當時在日本訪問的一個中國觀光團親眼目睹日本許多城市旅行社為中國災區(qū)舉辦的募捐活動。有一則報道稱,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日本人給自己遠在家鄉(xiāng)的老母親打電話,老人家說“我這里沒問題,他們(中國)那邊很危急,多幫幫他們”。愛心是對付災難的最佳法寶。自愛、互愛、大愛是人類面對大地震不可或缺的保護神。這個神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喚起她,就等于啟動了減災救災的保險閥。
中國民眾的震災自救意識比較薄弱,這從唐山、汶川、玉樹的大地震中都能看得出來。為什么民眾抗震減災意識較弱?如何有效提高民眾的防震救災能力?民眾在震災中的自救能力究竟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人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問題。
中國境內有幾條地震帶。雖然研究地震的中國人自古就有,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地動儀的試制,但是從總體上看,在中國歷史上,地震更多地是被靈異化。官方和民間都曾把地震看作上蒼懲戒人世的天意震怒,主流意識把防范的重點導向了祭拜天地和修德娛神方面[3]。20世紀初,沒落的清政府在人文減災和科技抗震方面沒有什么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30年,“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思想遮蔽了提高民眾防災減災意識的應有方略。即便是唐山大地震也未讓社會各界轉換觀念。近30年國家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發(fā)展經濟方面,安全意識也在抓,但是很不得力。礦難、火災、水患屢見不絕,地震接二連三發(fā)生,激起方方面面的警惕,但是舉國上下的反思和人人自救意識還是有待提高[4]。絕大多數民眾仍然寄希望于科學儀器的發(fā)達和強大的政府與強大的軍隊在地震中解救災民于危難。直到今天,輿論導向和民眾心理仍然缺乏對震災中自救的強調性引領。
人們更多地是要求政府這樣那樣,卻忽視了民眾也應該有所作為。毫無疑問,國家和政府作為民眾意志和民眾利益的集中體現,應該為國民排憂解難。可是我們不能忘記,每一個民眾都是國家和政府的血肉細胞,是國家和政府的主人和基礎。面對地震這樣的國民之災難,國家和政府絕對要負起力挽狂瀾的責任,要拿出解民眾于水深火熱的能力和措施。而作為國家主人翁和自己生命載體的民眾,也必須努力學習防災、抗災、減災、自救的知識和本領,必須懂得與政府互動,懂得給政府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提供應該的支持,懂得監(jiān)督和糾正政府的缺點與失誤,這樣的民眾才算是有責任心的民眾、有覺悟的民眾和有智慧的民眾。
民眾要想在震災中實現自救,當然需要學習抗震救災特別是自救的相關知識。在汶川地震后,全國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山西省太原市編輯了《太原防震減災知識市民手冊》與《中小學生地震科普知識一節(jié)課》光盤;江西省洪澤縣編輯了《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防震減災宣傳畫冊》;貴州省舉辦防震減災知識培訓班;安徽省發(fā)起了防震減災知識進社區(qū)的活動,宣傳避震知識和自救互救知識;重慶地震局舉行防震減災知識公益宣傳活動;四川省眉山市為全市交通系統(tǒng)干部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處與盤龍區(qū)任旗營居委會聯合舉辦主題為“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社區(qū)防災能力”的科普宣傳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的參與;大連市派代表團到日本學習防震抗震減災自救的先進經驗。在教育民眾防震減災自助互助公助方面,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需要通力合作和大力投入。政府的法律法規(guī)務必申明昭著,在監(jiān)測、救援、災后重建等方面舍得資源。諸如此類的活動都說明中國在行動,說明大地震的破壞性觸動了我國政府和國民的災害自救神經。
抗震自助、互助和公助必須成龍配套。全民防震演習應該成為定期課題。各類學校至少每學期舉行一次防震減災自救教育。讓防震救助知識和技術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識。興建或改造公園要像日本那樣,考慮在震災時改作災民收容中心的用途,盡可能把道路加寬到4米,便于救急車輛出入。房地產開發(fā)商和居民建造房屋一定得考慮減震隔震消震的設計。購房者看房,務必首先考慮樓盤的抗震救災性能。一個中型的城市至少應該有一部地震模擬器。商業(yè)界要提供實用、好用和耐用的抗震自救物品。家庭、學校、旅館、醫(yī)院、交通運輸、公私建筑業(yè)等都得把抗震、減災、救急、重建等危難狀態(tài)充分地落到實處。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把握命運在于每個人平時學到的抗災知識和減災自救能力,在于日常養(yǎng)成的消災免災優(yōu)良習慣。有一位日本朋友說,中國人交際遲到拖沓而愛惜每一秒,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就等于延長了生命。這個觀念對于防震減災是很有啟發(fā)的。大地震最有效避護自保的12秒完全可能在日常分秒必爭的習慣中鍛煉出來。搶奪時間,就是把握命運。搶奪時間,就是愛惜生命。
在本文付梓之際,日本又傳來了大地震的消息。2011 年3月11日14時46分(北京時間13時46分),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發(fā)生了里氏9.0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38.1度,東經142.6度。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掀起23米的浪潮,巖手、宮城、福島三縣遭受重創(chuàng)。東京有強烈震感。日本官方確認,地震海嘯已造成8277人死亡,失蹤12272人(2011年3月20日)。地震發(fā)生后,日本政府迅速做出反應,在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設立對策室,召集所有內閣成員集體應對。首相菅直人呼吁政府有關部門竭誠合作,調集所有資源盡全力減少震區(qū)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值得一提的是,災區(qū)民眾在如此大災中臨危不亂,多處難民聚集點秩序井然。從電視畫面可知,有些數萬人出入和輾轉的避難場地,沒有任何混亂跡象。幾萬難民撤離之處,干凈整潔,無任何垃圾遺棄。在東京以及日本各地,工農商學各界總動員。不僅救援物資迅速運往災區(qū),而且全國性的節(jié)電、節(jié)能,為抗震救災貢獻力量。日本民眾飽受地震破壞而不屈不撓,在經磨歷劫中養(yǎng)成了團結互助的精神,讓全世界為之動容。日本民眾抗震救災的意識和覺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民眾的抗災自救意識之強弱,是一個民族能否稟命造化的測試點。民眾抗災自救能力之高下,是一個國家是否可以經久不衰的晴雨表。一個國家和政府能否有效地提高民眾的抗災自救水平,是這個政權是否真正以人為本和為民服務的直接表達。一個公民能否努力提高抗災自救意識和能力,則是其是否愛惜生命和為家人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歷史負責的生存價值的增值。自救者,人救之。自助者,天助也。
[1]神戶大學編. 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M].宋金文、邵建國監(jiān)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
[2] 楊小川,杜玲莉.中日地震災害應對比較研究——以汶川和阪神大地震為例[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 2010 (9) : 40-43.
[3] 方寧.地震災害的哲學反思[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0(01):133-135 .
[4] 李維維.從汶川地震救災談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研究[J].決策探索,2008(5):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