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慧,郭愛萍
(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從目的論看上海世博會外宣資料的翻譯
賈 慧,郭愛萍
(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太原030024)
從目的論角度對上海世博會的外宣資料翻譯進行了調(diào)查,采訪了來自不同英語國家的6位目的語讀者,以上海世博組委會指定的唯一官方雜志《上海世博》為藍本討論了目的論在外宣資料中的作用。與其它相關(guān)文章不同的是,本文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對英文外宣資料的滿意度和可接受度進行了闡述,進而分析要成為好的外宣資料應注意的問題,旨在為我國外宣資料的翻譯工作提供一些可參考的建議。
翻譯;目的論;上海世博會外宣資料;《上海世博》雜志
上海世博組委會自申博成功以來,一直從各方面做著積極的努力。由于世博會不僅是國人的一場盛宴,更是世界人民向著美好未來邁進的共同見證,這就要求組委會在安排好世博會進程的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對外宣傳能力,從而讓更多的國際友人參與進來,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唯一指定的官方雜志,《上海世博》是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了解、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窗口和橋梁,其內(nèi)容主要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中心,旨在解讀世博會相關(guān)時事政策,發(fā)布世博信息,前瞻世博商機,宣傳世博資料,普及世博知識。本文分別選取該雜志的三篇語料,以6位目的語讀者的信息接收度為依據(jù),討論目的論在外宣資料中的作用,進而分析要成為好的外宣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本文選取的三篇語料出自《上海世博》雜志的第3期和第5期,其內(nèi)容涉及到世博志愿者、云南館和安徽館等相關(guān)介紹。本文在選材時考慮到了中國文化的負荷量,因為外宣材料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通過外宣材料的宣傳,激發(fā)起國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欲望,以期產(chǎn)生明顯的話后效果[1]。本文以目的語讀者的信息接收度為依據(jù),充分體現(xiàn)了翻譯目的論的要旨,即目的決定方法。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經(jīng)歷了4個階段:以萊斯(Katharina Reiss)為核心的翻譯批評理論時期、以費米爾 (Han J.Vermeer)為主的目的論時期、以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為首的翻譯行為理論時期和以諾德(Christiane Nord)為代表的“功能加忠誠”原則時期。其中費米爾的目的論是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認為“目的決定方法”;“翻譯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譯目的所決定,譯者為了達到目的可以靈活掌握翻譯策略和方法。[2]”翻譯功能理論認為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一味地要求詞義上的“對等”是滿足不了當前翻譯的需求的,該理論認為首先要對目的語進行分析,以目的語的預期功能而采取不同策略,從功能和交際對等的角度入手,譯文可以與原語保持一致或相似,甚至可以完全不同,這就需要譯者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諾德將目的具體分為兩類:意圖類(Intention)和功能類(Function)?!耙鈭D”是從信息發(fā)出者(Sender-oriented)的角度定義的,它是信息發(fā)送者希望在譯語語境中取得某種效果而進行的翻譯;“功能”則是從信息接受者(receiver-oriented)的角度定義的,它指信息接收者會根據(jù)自身的要求,以及已有知識和環(huán)境來選擇或理解譯文[2]。
自從目的論提出以來,受到了國內(nèi)外翻譯界的廣泛關(guān)注。有人對該理論加以詮釋和說明,如仲偉合、鐘鈺[3]、司顯柱[4]、張美芳[5]等;還有人將其運用到實用性文體如廣告、旅游簡介、外宣資料、電影片名、菜譜名稱、說明書等的翻譯實踐中,如王惠、匡方濤[6]、陶小華[7]、周錳珍[8]等。這些實用文體的運用表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非文學語篇中的巨大潛勢。但與此同時,這些文章大都選取從“意圖”角度探討目的論的運用,而很少從“功能”角度去談論譯文。然而目的論也認為:“文本只有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并且要讓他們理解才有意義。[2]”這就意味著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就好比“戴著鐐銬跳舞的舞者”,既要有優(yōu)美的身姿,又被一種力量約束著。在翻譯過程中就體現(xiàn)為既要發(fā)揮自己作為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兼顧讀者是否易于接受。因此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來闡述《上海世博》雜志中的一些外宣資料,成了本文選取的一個角度。
外宣資料是一種實用性強又注重以內(nèi)容為中心的經(jīng)濟實用文,其目的在于讓目的語讀者了解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外宣資料的翻譯主要是迎合當時的政治要求,直到80年代才由翻譯家和相關(guān)學者對中英外宣資料做出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大力發(fā)展,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也日益攀升,為了更大程度地增加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對外宣傳效果,很多學者都為此作出了貢獻,其中學者黃友義提出了外宣翻譯工作要遵循的“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9]。這一原則也會貫穿在本文的外宣資料翻譯中。
為了從目的語讀者接受度的角度研究目的論在外宣資料翻譯過程中的運用,筆者采訪了6位分別來自英、美和加拿大的目的語讀者,請他們閱讀了從2010年第3期和第5期《上海世博》雜志中找出的3篇文章,要求他們對感到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出一些標記,對不恰當?shù)牡胤竭M行修改,最后采訪了他們讀完文章后的整體感受。之所以選擇他們 6位目的語讀者是因為:首先,雖然他們來自不同國家,但其母語都是英語;其次,作為能夠勝任大學英語教學的外籍教師,他們的語言使用較為規(guī)范;另外,他們來中國的時間都是一年左右,受到中文干擾的可能性較低,可以最大化地保持母語的原生態(tài)。這樣就提高了整個研究的可信度,也基本達到筆者想通過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來探討外宣資料的翻譯要求。通過對他們的采訪,他們都認為在所提供的外宣資料翻譯中,問題主要存在于文化差異、思維習慣和語言使用習慣不同等方面。
2.1 文化差異和思維習慣引起的費解和歧義
2010年第3期《上海世博》第70頁介紹安徽館的一篇文章中有這么一段話:“Visitors will then arrive at the interactive area named‘Origin of Harmo-ny’,where they will walk across a courtyard from a Hui-style building.In the center there will be a stone drum made of local material and carved in the Hui style.On the ground around the stone drum will be painted crabs and lotus flowers to symbolize the origin of harmony,since the pronunciation of‘crab’and‘lotus’together in Chinese is the same of the word‘harmony’.[10]”原文作者本欲借“荷”和“蟹”的諧音來寓意“和諧”,表明了古往今來,中國人民對和諧社會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體現(xiàn)了人、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而譯文的處理是“the pronunciation of‘crab’and‘lotus’together in Chinese is the same of the word‘harmony’.”對于這樣的譯文處理,6位目的語讀者均表示了理解方面的困難,因為無論從“crab”和“l(fā)otus”的語意還是發(fā)音上都根本看不出絲毫的與“harmony”的聯(lián)系,這樣不僅失去了一個傳遞我國深厚文化的機會,還引起了讀者的困惑。在這里,他們建議通過增加漢語拼音的方式,建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如改成:“since the pronunciation of‘crab’(he)and‘lotus’(xie)together in Chinese is the same as the word‘harmony’(he xie).”這樣的處理不僅易懂,更有效地傳遞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
另外,在《上海世博》2010年第 5期雜志第 52頁中,有關(guān)云南館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述:“There is a kind of seagulls from sk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for they do not fly above the sea,but from the Lake Baikal in Siberia to Kunming to spend the winter.These special seagulls have becom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in Kunming.[10]”在與這6位目的語讀者交談中,他們認為此處的“海鷗”翻譯有誤,其中一位擅長打獵的朋友堅持認為海鷗的習性是只會在海上飛翔。事后通過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每年11月確實會有一大批從西伯利亞飛來的海鷗來昆明的翠湖公園過冬,這早已成為了當?shù)氐囊淮笃嬗^。此處的誤解可能是由于個人的背景知識和思維習慣不同所造成的。為了避免此類誤會,他們建議采用注解的方式,例如可以添加這樣的信息:“There is a kind of seagulls from sk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s,for they don’t fly above the sea,but from the Lake Baikal in Siberia to Kunming to spend the winter.These special seagulls have becom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in Kunming.”即“昆明每年會有一批特殊的天上來客,他們是一群與眾不同的海鷗,他們不是從海上飛過,而是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到昆明過冬?!?/p>
這兩段資料的誤讀均由翻譯過程中忽略了文化背景和思維差異所致,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更多地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可能會起到更好地宣傳我國文化的效果,外宣資料這座傳遞文化的橋梁也會更加美觀結(jié)實。
2.2 譯文過于力求詞義對等,令讀者感到長句太多,略顯冗余
2010年第3期《上海世博》第69頁介紹安徽館的一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The highlight of the exhibition area will be a floating multimedia display composed of a huge ink and water painting themed on three most famous mountains/rivers in the province and a large screen wall.[10]”其原文是:“‘三山三水’多媒體水墨山水流動視頻展示帶由巨大的滿幅落地水墨山水畫與大型紗網(wǎng)成像幕墻構(gòu)成?!绷硗膺€有一句:“Visitors will even be able to control a virtual brush to practice calligraphy on the stone drum,and the recognition function will then identify the character and project the writing on the screen fitted to it.[10]”其原文是:“對書法感興趣的游客可以操作虛擬的宣城毛筆,蘸取徽墨,在石鼓表面書寫文字,模塊識別技術(shù)會把觀眾書寫的文字實時投影在紗網(wǎng)成像幕墻上?!睂φ者@兩句話的譯文,不難看出譯者為了達到與中文意思對等,都譯成了長句??僧斈康恼Z讀者讀到這幾句話時,雖能明白其基本意思,但頗感費力。
外宣材料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傳播。中英語言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習慣,與中文相比,西方人更喜歡樸實無華、簡潔明了的語言,不喜歡更多空洞無物、華而不實的描述。此外,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外宣資料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信息,他們一般不愿在參觀時花費過多時間看一些“深奧”的宣傳資料,因此簡潔明了的文字表達更能吸引他們。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應當采用刪減法,去掉不必要的溢美之詞,避虛就實,清楚明了,輕裝上陣,這樣才能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
2.3 細節(jié)處理欠佳,校驗時應反復斟酌
《上海世博》2010年第 3期第 41頁中,主要介紹志愿者的有關(guān)情況,其中就提到了志愿者口號的翻譯。主口號是:“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逼渥g文是:“ Main slogan:AtYour Service at Expo.[11]”但“At Your Service”一般適用于酒店、飯館等服務行業(yè)的服務生習慣用語,出現(xiàn)在志愿者身上則有點降低其身份,因為志愿者是一種不求回報的高尚職業(yè),和靠服務謀生的服務生是不同的。譯者應該考慮語言感情色彩,時刻注意國家形象。另外,一句話中接連出現(xiàn)兩個介詞“at”,在英語中也是不多見的。
志愿者副口號中有這么一句:“Our City,Your Joy.[11]”其譯文不但沒有準確傳達中文意思,還讓讀者頗感費解。如果譯成:“Our City for Your Enjoyment.”可能會更容易接受。
在《上海世博》2010年第 5期雜志第 52頁中,關(guān)于云南館的描述中有這么一段:“On the central stage,dancing shows will be performed several times a day by dancers dressed in their ethnical costume.Some well-known dances include‘Fire’of the Yi people,and‘Straw Hat Dance’of the Bai people.[12]”其中,“Yi people”和“Bai people”的翻譯就有些欠妥。因為“people”雖有“民族”的意思,但與這里要表達的“少數(shù)民族”的意思并不相符,目的語讀者以為這是和“yellow people”“white people”一樣的另一類人群,可見此處的譯文最好處理成“Yi minority”和“Bai minority”。
這些問題也說明編譯工作者應更加加大校驗力度,減少錯誤率的發(fā)生,提高我國外宣資料翻譯的整體水平,給國際友人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看似天衣無縫的譯文,如果放到目的語讀者中去檢驗就會出現(xiàn)問題。根據(jù)目的論法則,每個文本都是為了某個目的服務的,譯文的接受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譯者要保證譯文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應注意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異同,努力消除文化差異、思維習慣和語言用法習慣上的差異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從而達到翻譯目的。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外宣資料翻譯時應該打破傳統(tǒng)方法,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來闡釋翻譯活動,把原文看作是一個開放性的信息源,既考慮文本自身特征和文本外在制約因素的文本功能,又考慮受眾者的認知能力和文化心理,從而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刪減和改譯。這樣譯者才能通過外宣資料把中國文化最好的一面展示出去,有效地宣傳上海世博會。但是單憑一個翻譯團隊埋頭苦翻是不行的,要把資料多讓一些目的語讀者看看,多聽聽本族語讀者的建議,避免引起一些由于文化差異和思維習慣引起的誤會。多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考慮,才會把翻譯這支舞曲在“戴著鐐銬”的情況下跳得更嫵媚,更吸引人。
[1]郭愛萍.談對外招商宣傳中的“文化變譯”[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08(4):26-28.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38.
[3]仲偉合,鐘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8-50.
[4]司顯柱.功能語言學視角的翻譯標準再論[J].外語教學,2006(2):63-67.
[5]張美芳.功能加忠誠——介評克里斯汀·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J].外國語,2005(1):60-65.
[6]王惠,匡方濤.目的論與商業(yè)效應的契合——英漢電影名翻譯的“源流匯”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6):66-70.
[7]陶小華.目的論與藥品說明書的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11):132-133.
[8]周錳珍.目的論在對外宣傳資料翻譯中的適用性調(diào)查研究[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7(11):124-127.
[9]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11):27-28.
[10]趙虹.無徽不成鎮(zhèn)——安徽館漫游[J].上海世博,2010(3):68-70.
[11]上海世博編輯部.志愿者微笑歡迎您[J].上海世博,2010(3):36-42.
[12]趙虹.漫游七彩云南館[J].上海世博,2010(5):50-52.
On English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of Shanghai Expo from the Skopostheorie’s Perspective
J IA Hui,GUO Ai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Different from other related studies available,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satisfac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a translated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language readers.It discusses the role of skopostheorie in the publicity materials based on an interview of six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ree selected passages from Shanghai Expo,a sole officially designated magazine of Expo Organizing Committee.The analysis of some translating problems from those three selected passages might be beneficial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kind in China.
translation;skopostheorie;publicity materials of Shanghai Expo;Shanghai Expo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2.025
1673-1646(2011)02-0108-04
2010-10-17
2010年中國外語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山西省留學人員科研資助項目(2009-29)
賈 慧(1984-),女,碩士生,從事專業(yè):對比語言學及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