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朱銘
充分認識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江蘇 朱銘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不可分割。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以學生主體地位為歸宿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條件和根本保證。因此,必要充分認識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與學的關系。
學生;教師;主體;主導
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各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是什么樣的關系,這一問題是近代和現(xiàn)代教育史上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我們有必要正確認識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與學的關系。
1.可教性是學生作為教育對象的身心基礎
簡單地說,教育乃是社會通過各種途徑把自然的人培養(yǎng)為社會的人的活動。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人,是人的身心。進一步說,是尚未完成社會化的年輕一代的身心。教學就其作為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這一點而言,其對象無疑是受教育者。
人的身心之所以構成了教育這一人類實踐的對象世界,首先是由人的身心的本質所決定的。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腦日益發(fā)達,從而使人在生理上具備了可塑的機制。人腦有多達100億~150億個神經元,靠其突觸相互連結而成無數(shù)條通路。這些通路構成了人類后天學習結果的無限多樣性的生理基礎,并使人的行為具有可塑性和發(fā)展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人才能在社會生活或教育活動中獲得發(fā)展,身心機能不斷提高,成為萬物之靈??梢姡山绦允侨说母咎卣髦?,是人的一種“先天的性格”,而教學則是施教的基本途徑??梢哉f,參與或被納入教學過程體系中的學生,首先是作為教育的對象而存在和活動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學的對象,這也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首要角色。
2.能動性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首要特征
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時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實施的并不是簡單的加工改造,而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也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并以自己的知識經驗體系和興趣動機為基礎來獲取知識,使之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構成自己個性的基本部分。無論是知識準備、認知能力還是態(tài)度和動機,學生的學習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會逐步地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社會為之預定的某些教育目標,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參與和推動教學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
由于學生是以積極主動的學習參與并推動教學活動的,學生的主動學習便構成了與教師的教平行,并且相互依存的另一活動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作用并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使學生接受教育的影響,從而向教學目標步步逼近。沒有教師的教,便不存在有別于人類其他活動的教學活動;而沒有學生的學,也不存在真正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充其量只是形式的、表面的,與實現(xiàn)教學目標毫無聯(lián)系。雖然在學校里也存在學生的自學活動,但實質上,這些學習活動仍然通過教學目標的導向、教師要求的約束和教學大綱、教科書的規(guī)定而受制約于教師的教之下。因此,盡管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教育對象的性質決定了他們的學習仍然受制約于教師的教。
1.教師的職業(yè)特征決定了他在教學過程中的導向和組織作用
教師起主導作用是由教學的本質決定的。教學區(qū)別于其他認識或學習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教師受過專門的教育和訓練,他們了解教學的目的、掌握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因此教師起主導作用就具有客觀的必然性。教師最根本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這是社會賦予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基本要求。教師的社會角色是“知識的源泉”、“倫理的化身”、“社會價值的代表”,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要求教師按照社會的要求,以及反映社會需要的教育目標來設計、組織、實施教學活動,指導幫助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各種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價值準則和個性品質。事實也證明,成功的教學活動也必須由教師來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師的這一職責和職業(yè)特征是參與教學活動的其他任何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2.教師的素養(yǎng)使之有可能在教學中發(fā)揮導向和組織作用
教師作為教育者,一般都受過專門的訓練,對學生發(fā)展和教學原理有一定的認識,并且絕大多數(shù)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在思想、知識、能力等各方面都要高于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這就使他們能夠勝任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和幫助,并能科學而合理地設計、組織和實施最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和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要求或教育要求,并努力達到這些要求。如果說教師的職責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應干什么”,那么,教師的素養(yǎng)就表示教師在教學中“能干什么”。一般而言,受過專門訓練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能夠憑籍自己的學識、能力和教學藝術引導教學的方向并因此而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的。
3.教師導向組織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在起導向組織作用呢?考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可以認為,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實在起導向組織作用,這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教師根據(jù)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原理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第二,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反映社會要求的種種教學目標,并使之接受這些要求而把學生的學習有效地納入一定的方向和軌道之中,從而推動教學活動的發(fā)展;第三,教師通過直接或間接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一步步向教學目標邁進。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具有內在聯(lián)系,兩者是互相促進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越是充分發(fā)揮,就越能保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越是充分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越能體現(xiàn)教師主導作用。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上,或者片面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或者主張學生中心主義,這兩種片面性都使教師不能正確指導教學過程和正確引導學生;并使學生陷于消極被動或盲目活動,也不能沿著正確的途徑順利成長。
(編輯 呂智飛)
(作者單位:無錫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