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雄
高中語文教學(xué)中有不少的課文涉及到死亡的問題,如:屈原之死、項羽之死、劉蘭芝之死、竇娥之死、祥林嫂之死、夏瑜之死、林覺民之死等等,死亡既然被設(shè)定為人的一個本質(zhì)規(guī)定性,表現(xiàn)人的文學(xué)勢在必然要帶進對死亡的沉思。面對死亡,面對這生命的盡頭,面對恐懼,我們的教學(xué)又如何駕馭,我們做如何的考量。
死亡的審美價值有兩個契機:其一是通過死亡可以充分展示某種較之生命更可珍貴的真與善的價值;其二是死亡的審美價值具有雙重涵義:一方面通過藝術(shù)的中介可以化死亡的恐懼為美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藝術(shù)的篩選和抽象,可以進一步強化一些特定的死亡行為和現(xiàn)象先已具有的審美價值。
人們怎樣以他們的自由精神來超越對死亡的恐懼與困頓?怎樣才能使人們宛如流星的短暫生命變得燦然生動起來呢?下面就從死亡美學(xué),死亡的審美價值,在高中語文教學(xué)中的一些思考。
一、崇高、偉岸的死——一種悲壯之美。
屈原之死,幾千年來已為中華兒女歌詠的對象,沉入汨羅的那一剎那,就一直讓人們祭奠,讓人們懷念,“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儭!边@是一種憂國憂民精神,屈原的死是崇高的,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的靈魂,屈原的風(fēng)格,一直在鼓勵著人們,他的:“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司馬遷給他的評價:“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偉大詩人屈原最真實的人格寫照,所以屈原的死是崇高的,偉大的,屈原的《離騷》、《天問》、《九章》一直是人們傳頌的名篇。
《與妻書》中的林覺民在走向死亡時是這樣跟妻子說:“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以成為陰間一鬼?!嶂翋廴?,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笨梢钥闯隽钟X民對妻子的愛,這種愛是自私的,因為林覺民只讓意映留在世上,而自己卻走向死地,把傷心、痛苦留給自己的愛妻。而這種愛又是最無私的最偉大的最崇高的,“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dāng)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笨梢娏钟X民之死的價值,這種死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崇高。
《藥》中夏瑜的死。小說是以暗線的形式呈現(xiàn)——革命者的死?!翱荡笫濉犝f今天結(jié)果的一個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誰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兒子?……這小東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夏瑜的死是那般孤單又是那般孤獨??墒恰胺置饔幸蝗t白的花,圍在那尖圓的墳頂”革命還是后繼有人,革命者的死仍然有人會記住,有人會祭奠著他們。夏瑜的死是孤獨的卻是偉大的崇高的。
二、凄慘、冷酷的死——一種詩意之美。
《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的死:“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眲⑻m芝的死已成為了凄慘美的象征。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的那一鏡頭,成為永久的定格,被婆婆休了,被兄長催促改嫁,劉蘭芝仍然堅守著自己的那一份信約,這種死是何等的凄美與冷酷。
《祝?!分邢榱稚┑乃?。祥林嫂死之前問“我”:“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靈魂的?”“有沒有地獄?”“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可見祥林嫂對死還是有恐懼的,在得到“我”的“也許有罷”,“論理就該也有?!毕榱稚┛隙ㄊ怯羞x擇的聽,而“至于未必,誰來管這等事”,“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她肯定是聽不進去的。于是就在全魯鎮(zhèn)人“祝?!钡暮L(fēng)中祥林嫂死去了。祥林嫂的死是夫權(quán)、族權(quán)、人權(quán)、政權(quán)的壓榨下走向死亡,是一種凄冷的死,無助的死,也是一種無奈的死,更是一種冷酷的死。
三、無知、愚昧之死——一種冷諷之美。
《藥》中華小栓之死。華小栓因癆病卻吃革命者的鮮血——人血饅頭,最后還是死了,“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座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比A小栓是在無知下吃了革命者的鮮血,所以他的死是無知,是愚昧的。也是弱勢群體面對黑暗社會的一種無奈與無能。
《阿Q正傳》中的阿Q之死。“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卑開始有點惶惑,“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阿Q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中走上斷頭臺,阿Q的死,避開他的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來說,就阿Q本人而言,他仍然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而死?為誰而死?所以他的死就其自身而言是無知的,是愚昧的。
四、雙重、悲喜之死——一種多元之美。
《項羽本紀(jì)》中項羽的死,“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項羽之死是悲劇之死,是英雄之死,是悲壯之死。李清照《絕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就是對項羽之死最高的評價。
然而項羽之死,又是一種無為之死,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眲贁∧吮抑J?,是男人就是要忍辱、忍恥,所以項羽之死是無為之死。
司馬遷更是準(zhǔn)確的對項羽評價:“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主要是從項羽本身性格所做的結(jié)論性的定性,也是對項羽之亡,做客觀的評價。
《竇娥冤》中竇娥的死。竇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在臨刑的時候,她又向天發(fā)出三樁誓愿: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尸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愿居然感動了天地。那時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氣,竇娥被殺之后,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官,竇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死刑,貪官桃杌也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竇娥的死是悲劇的,但從故事的結(jié)果來看,又是喜劇的。竇娥死前立下的三大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并一一如愿。竇娥的死,具有現(xiàn)實性又具有浪漫性,是一種多元的美。
五、主、被動與內(nèi)外因之死——一種哲學(xué)之美。
其實高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死,有的是主動走向死地,有的就是被動的走向死亡,當(dāng)然有的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死;有的是因內(nèi)在因素走向死地,有的是因外在因素被迫走向死亡,或由內(nèi)外因素導(dǎo)致,也就是具有雙重性,富有哲學(xué)之美。
如劉蘭芝之死、竇娥之死、阿Q之死、祥林嫂之死,都是被動之死,因外在因素導(dǎo)致被迫而死。劉蘭芝是被婆婆休,兄長催嫁,于是舉身赴泉。竇娥因貪官桃杌把竇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場去處死。竇娥眼看沒有申冤的地方,她滿腔悲憤地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阿Q被人當(dāng)成是革命者送上斷頭臺,還想到“二十年后還是一條好漢”。祥林嫂就是被魯四老爺這樣的罪魁禍?zhǔn)滓徊揭徊奖破榷?。他們的死被動的,又是無奈的。
而林覺民之死、夏瑜之死就是主動的走向死地,是勇敢的走向死亡,他們的死是為了讓更多人過上更好的幸福生活而死,是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死,他們的死,有著內(nèi)在的主動趨向力。
屈原之死、項羽之死就是主動與被動相結(jié)合的死,也是由內(nèi)外因素導(dǎo)致而成。屈原在選擇沉入汨羅江,一方面得不到君主的重用,被當(dāng)權(quán)者讒言所害,被楚懷王流放,另一方面就是屈原自身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jié),不愿同流合污,所以屈原的死是主動與被動相結(jié)合的死,是內(nèi)外因素驅(qū)使而成。項羽之死也是主動與被動相結(jié)合的死,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婦女之仁,在四面楚歌下只能選擇自刎,不肯過江東。
死亡一種人性的嬗變,佛洛伊德解析為生命的終結(jié)與新生,崇高的死亡是一種悲壯美,展示著一種偉大的人格力量的美。凄慘、冷酷的死亡是一種詩意的美。無知與愚昧的死亡是一種凄冷與冷厲的挽歌。對死亡美學(xué)的思考,本身就富有對生命終極意義與價值的深度思考,是一種痛苦與艱難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