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姿
(廣州市天河職業(yè)高級中學)
淺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
◆余英姿
(廣州市天河職業(yè)高級中學)
本文論述了中職英語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是提高英語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文化交際素養(yǎng)有效教學的策略,將文化意識融入課內外教學活動中,以培養(yǎng)中職畢業(yè)生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
有效教學 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 文化意識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學生有無進步和發(fā)展是教學實效的唯一目標。中職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具備正確而得體使用英語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就業(yè)需要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必須進行有效教學。而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中職英語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有關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等,接觸和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提高使用英語的準確性,培養(yǎng)學生世界意識,更加利于中職畢業(yè)生在就業(yè)崗位正確進行英語交流。
在教學中應留意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部分,密切結合語言知識(特別是注解部分)進行同步傳授。這樣,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更易于掌握。例如,中職英語第三冊第四課《DIFFERENT NATIONS,DIFFERENT CULTURES》。語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紹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錄像、多媒體、口頭和書面方式等向學生講解各個國家的背景知識,為正式學習課文做好準備;也可以提前布置作業(yè),組織學生查找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插入有關文化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課文中的文化內容進行拓展學習,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情景,提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練習活動。
如一篇課文中,有段對話是詢問一位老太太的年齡的,那位老太太就回答說:“It is secret.”這就體現(xiàn)了東西方人對年齡問題的不同態(tài)度,西方人認為問女士的年齡是不禮貌的,而東方人則是為了表示關心,這是東西方人在交流時經(jīng)常要碰到的問題,教師在上課時就要把這一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從最基礎的講起,由易到難,由淺至深,逐漸擴大范圍,挖掘深度。在講述時,教師可將文化分為語言性文化和非語言性文化,語言性文化包括招呼、問候、致謝、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guī)范作用以及詞語的文化內涵、話題的選擇、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例如:有的學生剛學英語時候老是說:“He is friend.I very like him.”在這句話中有兩點需要指出:首先在表示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時應說:He is a friend of mine(因為英語是相當注重句子結構和邏輯上的完美的)。其次在表示“我很喜歡他”這個意思時,顯然犯了“Chinglish”的錯誤,這句話的習慣說法是“Ilike him very much”。非語言性文化包括手勢、體態(tài)、衣飾、人際關系、道德準則以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史地、文學和當代社會概況等。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祖先,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龍是天子,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人眼里,龍意味著“evil”,將“龍”理解為一種害人的張牙舞爪的怪物,是不吉利的代表,有的人甚至很厭惡它。
中英文語言表達形式不同,要使語言表達得體,體現(xiàn)出異國文化的不同內涵,教師可以依托課本,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積極開展課堂交際活動。教師在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技能的同時,可以讓他們通過角色表演關注表情、手勢和語氣等在日常交際中作用,以達到理解英語文化內涵的目的。比如,英國人在與人談話時,總是喜歡兩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握手時若非常熱情,會雙手緊握,時間也相對要長一些,阿拉伯人也是喜歡談話時雙方靠得近,表示友好度越高。根據(jù)這一文化上的差異,教師讓學生表演短劇,使整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輕松起來,學生們笑得前仰后合,原來他們發(fā)現(xiàn),當阿位伯人和英國人在談話時,英國人總是想保持距離,一直往后退,阿拉伯人為了表示友好拼命靠近,結果等一次談話結束,離他們原來站的地方有了好長一段距離了。通過學生這種活潑的表演,讓他們更加明白了解文化背景對英語交際的重要性。
另外,通過學唱英語歌也是一種將文化意識有效滲透到英語教學中的方式。
文化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不斷實踐才能擴大學生對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比如組織開展各種各樣的英語知識搶答賽活動,可出類似的題目:
Name as many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you can.
Who can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anksgiving day?
How many American presidents can you name?
Give introductions to a few of them.
學生在搶答活動中積極參與,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讓學生了解了有關文化背景。
又如通過舉辦英語角,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陶冶他們的文化情趣,提高文化素養(yǎng)與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多與外教接觸,通過與外教在日常生活的交往,讓學生了解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交際禮儀和掌握常規(guī)套語,并讓他們自己歸納總結出來。例如,在和熟人見面問候或開始交談時,先說話的一方要引起對方的注意,往往使用這樣的套語表示要與人說話的意圖:
Hello/Hi/Hey!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
如果和陌生人開始攀談,則使用:
Excuse me.
Haven’t we met somewhere before?
A very nice day,isn’t it?
How do you do?
談話進行中想打斷別人,常用下列固定表達式:
Excuse me.
Sorry to interrupt you,but……
談話結束時也有一定的表達方式,如用“Well”、“OK”、“So”等暗示某一話題已接近尾聲。其他結束對話的套語如:
It’s been nice talking to you,Bye - bye.
Hope so.See you later.
Take care of yourself.Good - bye.
Bye,see you on Sunday night.
除了英語角,還可讓學生做英語廣播,報道國內外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和文化體育新聞;或以墻報形式有計劃地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名人逸事等。學生通過無數(shù)次的語言實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有效教學需要把關鍵和輔助教學行為精心安排和組合成有意義的模式,以達到特定目標。教師的任務導向應為學生提供最多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想法、經(jīng)驗和思維模式詳細闡述和擴展所學內容,并結合教師有效點撥,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
案例2:
英語課堂上,老師要介紹圣誕節(jié),課前給全班分成了四小組,每組從圣誕節(jié)的來歷,有關圣誕節(jié)的故事,有關圣誕節(jié)的歌曲,以及有關圣誕節(jié)和春節(jié)的對比四個方面進行探究。要求每位學生除了事先預習課文外,還要求學生能夠盡自己的所能去圖書館或在網(wǎng)上找些這些方面的資料,并且做出自己組最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xiàn)形式。上課時老師問道:“Do you have som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Christmas Day?”
學生們一聽馬上興奮起來,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所搜索的信息。于是,老師讓每組學生派一個代表上來展示他們的成果。看到學生們的作品,老師都感到很驚訝,沒想到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么豐富。第一組成員把網(wǎng)上找來的作品用英語做成了PowerPoint,介紹圣誕節(jié)的來歷,非常精美、生動;第二組成員則把課文和從雜志上的資料融合編成了英語小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同學聽;第三組則為大家唱了一首圣誕歌,把歌詞用自己的想像力寫在非常漂亮的畫紙上,并把較難的詞句注了音標讓大家一起學;第四組制作了一張表格,把圣誕節(jié)和春節(jié)的異同用簡短詞匯和句子向大家作了介紹,并提問是否有補充。一陣熱熱鬧鬧的介紹之后,老師讓學生進行三分鐘的點評,選出了最佳表現(xiàn)組。接著,老師講評學生在預習課文和做圣誕節(jié)報告中遇到的問題,然后老師又針對課文進行了提問,讓學生對重點詞句進行解釋。
最后作為課外活動的內容之一,老師決定讓學生們過一次圣誕節(jié)。經(jīng)過一個星期的精心準備,老師邀請了他的外國朋友一起參加。學生們準備了圣誕樹、禮物、還有裝禮物的襪子。在晚會上,學生們試著用英語交流,遇到困難時互相幫肋,并且還用英語表演了中西方文化在用餐時的不同之處的小品。整個晚會在愉快的歡笑聲中結束。
之后,學生反映很好,覺得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自主探究并掌握了有關圣誕節(jié)的英語知識,而且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師生關系也更融洽了。
熟悉有關文化知識有助于理解和表情達意,教師經(jīng)常選擇一些介紹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短文進行訓練,可以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識。例如,閱讀下面的短文,有助于了解有關新西蘭的生活方式:
Most urban residents in New Zealand live in Bungalows single-story,single-unit dwellings on small lots.High-ris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s a recent phenomenon confined mainly to Auckland and Wellington.Most New Zealand families have a vegetable and fruit garden on their lot where they grow some of their food.It is common for families to have animals as pets,especially cats and dogs.
New Zealanders are keen sport participants and followers.Primary winter sports are rugby,soccer,hockey,net - ball,skating,skiing and mountain climbing.The most popular summer sports are cricket,tennis,swimming,sailing,tramping,and horse-racing.New Zealanders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such as rugby,soccer,cricket and sailing competitions.
Although most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cities,New Zealand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its rural environments and scenery.New Zealanders place great value on access to outdoors for recreation.
其中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的內容,有新西蘭的建筑、體育、娛樂、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閱讀完這篇文章后,讓學生將其中的文化知識指出來。
比較是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母語和目的語在語言結構與文化方面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進行英漢比較。例如,詞匯比較、習語比較、語法比較、語篇比較、交際習俗、禮儀比較與價值觀比較等,通過比較幫助學生逐漸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的特殊性,提高文化意識、文化素養(yǎng)、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一系列有效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本人進一步明確了“以學生為中心,先學后教,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教學理念,從思想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以達到教學相長。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最終的文化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豐富和充實英語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言和文化,拓寬了學生文化視角,提高了學生跨文化交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1]肖川.有效教學的策略.
[2]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周大軍,咸修斌.論外語教學法的多元性.中國教育學刊,2003,(3).
[4]加里·D.胞里奇.有效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