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玉 覃志高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全州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西全州 541500;2.南寧食品藥品檢驗所,廣西南寧530001
苯甲酸鈉系由苯甲酸和碳酸氫鈉反應制得[1],它在制藥工業(yè)上主要用作藥用輔料、防腐劑及助溶劑[2],由于它開發(fā)較早,應用廣泛,質量可控,故歷版藥典[1,3-5]均收載其質量標準,同時在該品種項下與藥典附錄Ⅲ的一般鑒別試驗項下收載其鑒別反應標準,經進行比較,發(fā)現兩者存在標準規(guī)定不一致的地方,現提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取本品約0.5 g,加水10 mL溶解后,溶液顯鈉鹽鑒別(1)的反應與苯甲酸鹽的鑒別反應(附錄Ⅲ)。
1.2.1 鈉鹽鑒別試驗(1) 取鉑絲,用鹽酸濕潤后,蘸取供試品,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鮮黃色。
1.2.2 苯甲酸鹽鑒別試驗(2) 取供試品,置干燥試管中,加硫酸后,加熱,不炭化,但析出苯甲酸,并在試管內壁凝結成白色升華物。
藥典附錄Ⅲ表明:鈉鹽的火焰反應要求用“供試品”進行試驗,苯甲酸鈉品種項下用“供試品溶液”進行,二者的要求不一致。實驗證明,當按附錄Ⅲ的要求取“供試品”進行試驗時,鮮黃色火焰很明顯且持久;當按苯甲酸鈉品種的要求取“供試品溶液”進行試驗時,實驗現象很不明顯且很短暫,甚至觀察不到鮮黃色火焰的產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物態(tài)的不一致導致鈉鹽濃度相差過大,在品種項下,“供試品溶液”的濃度僅相當于“供試品”的十分之一,并且用鉑絲取到的量也比“供試品”的量少,將所以,對苯甲酸鈉來說,以“供試品”進行火焰反應是確保結果重現的前提,應將其鈉鹽的鑒別試驗修訂為“本品顯鈉鹽鑒別(1)的反應(附錄Ⅲ)”即可消除品種標準與共性標準的矛盾。
附錄Ⅲ一般鑒別試驗中一直使用 “供試品”及“供試品溶液”這兩個修飾詞,筆者認為:在藥典中,“供試品”是指某一樣品物質,一般都是固態(tài)的,而“供試品溶液”一般是指某一樣品物質的水溶液,是液態(tài)的。某一物質是否能順利進行某項鑒別試驗,其物態(tài)(即:是“供試品”還是“供試品溶液”)有時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其物態(tài)條件要求方能呈正反應。由上述標準資料得知,附錄Ⅲ項下苯甲酸鹽鑒別反應(2)要求以“供試品”(即固態(tài))狀態(tài)進行;而苯甲酸鈉品種卻要求以“供試品溶液”(即液態(tài))狀態(tài)進行,為了考察2種方法的可行性,筆者分別以上述2種方法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只有以“供試品”進行試驗方在試管內壁凝結成白色升華物。該反應實質上是苯甲酸鹽與濃硫酸反應后生成苯甲酸,苯甲酸在加熱的條件下微有揮發(fā)性[1],碰到較冷的試管壁后重新凝結成白色升華物,所以要求整個反應體系干燥無水(試管也要求干燥),并且使用濃硫酸以避免水分的干擾。當苯甲酸鈉以溶液狀態(tài)進行反應時,雖然也生成苯甲酸,但因大量水的存在,其與濃硫酸接觸時產生大量的熱量,而苯甲酸的在水中微溶,在沸水中溶解[1],所以在加熱條件下苯甲酸全部溶于水而不具有揮發(fā)性;另外,試管中的水受熱后部分蒸發(fā),遇冷后在試管內壁上凝成小水珠,并回流到試管底部,將進一步可能存在于試管壁上的苯甲酸洗下,更加無法在試管內壁觀察到其白色升華物。建議及時將該項鑒別試驗修訂為“本品顯苯甲酸鹽的鑒別反應(附錄Ⅲ)”方將品種標準與共性標準統(tǒng)一起來。
從項目序號來看,苯甲酸鈉有2項鑒別試驗,而從實際內容上看應有3項,其中鑒別試驗(2)包含了附錄Ⅲ項下鈉鹽、苯甲酸鹽的鑒別試驗,這2項在附錄Ⅲ項下分屬不同的項目,筆者認為不應將兩者合并計為一項,因為這樣會帶來很多麻煩:首先,這是導致上述2個問題的原因之一;其次,對檢驗者的記錄項目及標準結構帶來困惑及隨意性;第三,對于出具具有服務收費性質的報告來說,增加了檢驗機構與被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成本與費用核算分歧;第四,對于不呈正反應的結果,項目表述的模糊性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或法律糾紛,如果因此敗訴,無疑是標準將其缺陷所帶來的風險轉移到檢驗者或檢驗機構身上,這將是藥品質量標準最失敗的情況,筆者認為,將其拆分為鑒別試驗(2)、(3)即能消除由此所產生的上述問題。
苯甲酸鈉鑒別試驗(2)之所以產生與藥典附錄Ⅲ項下鈉鹽、苯甲酸鹽的鑒別試驗表述不一致的情況,至少有3方面原因:①品種標準與共性標準之間內容涵接不好,共性標準要求以2種物態(tài)分別進行2種鑒別試驗,而品種標準卻預先將分析物制備為1種物態(tài)后進行2種鑒別試驗,導致物態(tài)與鑒別試驗不是一一對應關系;②過度節(jié)省標準篇幅所致,藥典凡例曾說明:為了避免重復說明,在凡例或附錄對共性問題加以規(guī)定,在此思路下,大凡有共性標準的,品種標準就盡量節(jié)省篇幅,節(jié)省的內容則參見共性標準,這樣反而導致品種標準的描述卻過于簡單、粗糙而表述模糊不清,從而產生歧義;③歷版藥典從未對上述鑒別試驗標準作出修訂(2010年版藥典僅對項目序號進行對調),檢驗者與檢驗機構沒有信息反饋(形成論文等)導致標準修訂部門無法獲得相關資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類似問題在藥典中并不少見,希望引起藥品標準有關部門足夠重視從而更好的加以改進并及時勘誤。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二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1201,附錄 21,437.
[2] 曾正渝.苯甲酸及其鈉鹽在食品和藥品中的應用[J].中國藥業(yè),2007,16(6):64-64.
[3] 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二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5:365.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二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368.
[5]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二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