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柳下惠形象的歷史流變

      2011-08-15 00:43:01王文才
      唐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4期
      關(guān)鍵詞:柳下惠伯夷孟子

      王文才

      (唐山師范學(xué)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柳下惠形象的歷史流變

      王文才

      (唐山師范學(xué)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柳下惠的形象隨著歷史的推移而演變,不斷得到豐富發(fā)展,并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典范。這既有其歷史原因,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一種追求。

      柳下惠;形象;自我完善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物,有的一開始就定型,更多的則是在后人的評論中一步步豐滿起來,柳下惠屬于后者。

      一、先秦時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字禽,謂食邑柳下,謚曰惠”[1],他是魯孝公的后代,其父“無駭,公子展之孫也,故為展氏”[2]。主要活動在魯莊公到魯文公時期。

      《左傳》中柳下惠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是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孝公率兵進(jìn)犯魯國北部邊境,“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展喜以巧妙的外交辭令使齊孝公罷兵。既然是在大敵當(dāng)前展喜“受命”于展禽,說明柳下惠的外交辭令有過人之處。至于展禽是如何與展喜密謀策劃,對展喜出行有多大幫助,并沒有明確交代,可以說他只是個幕后英雄。第二次是魯文公二年,假孔子之口稱:“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關(guān),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薄蹲髠鳌分械牧禄荩河胁拍?、擅長外交,不被重用,是一位懷才不遇之人。

      《國語》中的柳下惠形象要略微清晰一些?!秶Z·魯語上》

      齊孝公來伐魯,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祟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

      魯國是處在大國夾縫中的弱國,若想求得生存機會,只能小心翼翼,朝夕伺候,春秋奉獻(xiàn)。即便如此,仍有可能招來戰(zhàn)爭的屠戮,更何況“為小而崇”?柳下惠對此有清醒的認(rèn)識,讓其弟乙喜“以膏沐犒師”,并取得成功。由此可見柳下惠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清醒與理性。

      此外,《魯語上》還記載,有海鳥落在魯東門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祀,遭到柳下惠的批評:“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而節(jié),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薄胺ㄊ┯诿駝t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zāi)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鄙瞎艜r人們對祭祀極端重視,祭祀的對象也十分明確。盡管他們的祭祀活動具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柳下惠所列舉的這四種人于國于民無疑都是有益的,是值得后人銘記在心并為之祈禱與祝福的。這也說明,柳下惠心目中想著國家、人民,凡是為國為民立下不朽功勛的,就應(yīng)該為后人所景仰、懷念。對臧文仲的批評“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很有道理。

      在后人為魯僖公和魯閔公誰為昭、誰為穆這個問題發(fā)生爭論時,柳下惠第三次出現(xiàn),發(fā)表了他對逆順的認(rèn)識。這段記述告訴我們:柳下惠是一個做事很講原則的人。

      總之,《國語》中的柳下惠對當(dāng)時的國際形勢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不懼權(quán)勢,敢于直接批評居高位者的錯誤做法,講原則,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論語·衛(wèi)靈公》中,柳下惠是一位有才有德的賢者?!安匚闹倨涓`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盵3,p165]孔子為什么稱柳下惠是賢者,《論語·微子》能給予回答:柳下惠為師士,多次被罷免,有人勸他離開魯國,他回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不僅如此,柳下惠還能夠在“降志辱身”的情況下,仍能“言中倫,行中慮”[3,p197]。即使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還能言語合乎法度,行為經(jīng)過思慮,絲毫不因此而放任或消頹。若非賢達(dá),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孟子》有關(guān)柳下惠的議論最為集中、充分?!豆珜O丑下》寫道:“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鄙夫?qū)?,薄夫敦。”[4,p232]《萬章下》又寫道:“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盵4,p314]“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fēng)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fēng)者,薄夫敦,鄙夫?q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wù)吣慌d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4,p329]“柳下惠,圣之和者也。”[4,p233]

      《孟子》里的柳下惠是一個溫柔敦厚、和藹可親、與人為善之士。無論什么樣的國君,他都能侍奉;無論什么樣的處境,他都能安處;無論什么樣的人,他都能交往。他踏踏實實踐履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怨憤、不悲憫,正直坦蕩、寬容大度,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都絕不玷污人格的高潔。但在表面隨和的同時,柳下惠卻“不以三公易其介”,內(nèi)里有不可移易的原則,“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孟子稱柳下惠為“圣之和者”,承認(rèn)他是道德楷模。

      但是,孟子對柳下惠也有微詞,《萬章下》稱:“柳下惠不恭?!还?,君子不由也?!盵4,p84]孟子認(rèn)為柳下惠的行為流于簡放,缺少禮法所強調(diào)的恭敬,這是他的欠缺。

      二、兩漢時期的柳下惠形象

      柳下惠的形象到漢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1. 他的“三黜而不去”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列女傳·柳下惠妻》載:

      柳下惠處魯,三黜而不去,憂民救亂。妻曰:“無乃瀆乎?君子有二恥:國無道而貴,恥也;國有道而賤,恥也。今當(dāng)亂世,三黜而不去,亦近恥也?!绷禄菰弧坝陀椭?,將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為彼,我為我,彼雖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與之處,仕于下位。

      文中的柳下惠把做官看作是拯救百姓的一種手段和機會,不計較個人待遇厚薄、職位高低。他三次遭貶謫而不肯離去,即使身居卑位,也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這個形象較之先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成為一個憂國憂民、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仁者。

      2. 他“坐懷不亂”的道德持守得到強調(diào)

      《毛詩注疏》卷十九敘述了如下故事:

      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釐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fēng)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牖與之言曰:“子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間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眿D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蹦凶釉唬骸傲禄莨炭?,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xué)柳下惠之可?!盵5,p456]

      毛詩傳人認(rèn)為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境界一般人不可能達(dá)到。這是因為,越是在屬于個人的私密空間,對人道德操守的考驗也就越嚴(yán)格。柳下惠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超乎常人的定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柳下惠完美的道德在漢代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效仿的榜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柳下惠形象

      《三國志·魏志》中,柳下惠兩次被提到,均未涉及他的坐懷不亂。卷二十提到他的“聞伐國而有憂色”,反對出兵,卷二十一是劉廙和哥哥劉望之的一段談話:“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于內(nèi),則宜模范蠡遷化于外。坐而自絕于時,殆不可也”。魏晉史書中常見到“柳下惠則可,吾則不可”的說法,說明當(dāng)時柳下惠已被懸置,成為人們只可仰望、不可仿效的榜樣。

      文人作品中,提到柳下惠的也不少,這時的柳下惠已由先前的道德楷模一變而為“直道不遇”的典型,如嵇康的《卜疑集》曰:“時移俗易,好貴慕名,臧文不讓位于柳季,公孫不歸美于董生?!睍x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也說:“于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多亂而時不治。故籧、寧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蹦铣航汀峨s體詩·效嵇康<言志>》:“柳下善直道,孫登庶知人?!边@些作品是為柳下惠鳴不平,認(rèn)為他遭逢亂世,再加上被別人擠壓,因此,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fù)和才能。有時又把他視為安時處順的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所言“柳下惠東方朔達(dá)人也,安乎卑位”。

      四、唐宋時期的柳下惠形象

      唐宋時關(guān)注柳下惠的學(xué)者多了起來,柳下惠聲望日隆,但也受到了比較嚴(yán)苛的道德檢閱。

      柳宗元自稱是柳下惠的裔孫,從感情上他特別認(rèn)同柳下惠,對柳下惠的遭遇表示同情,“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盵6,334]把柳下惠視為與屈原屬于同一類型的人物,都是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對于史傳的有關(guān)柳下惠的記載又有懷疑。對此,柳宗元的做法是簡單宣布原始文獻(xiàn)出了問題。如《國語·魯語上》記載“夏父弗忌為宗,烝,將躋僖公,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若血氣強固,將壽寵得沒,雖壽而沒不為無殃?!湓嵋玻贌煆仄渖稀?。柳宗元在《非國語》中稱“非曰:由‘有殃’以下非士師所宜云者,誣吾祖矣”[6,p761]。柳宗元堅持認(rèn)為他的這個“遠(yuǎn)祖”是一個清醒、理性之人,不可能有那些虛妄的言論,是《國語》記載有誤。

      柳宗元的這些言論說明他是以當(dāng)時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裁定柳下惠,覺得《國語》對他的記載不夠完美,有損于這個形象。無獨有偶,和柳宗元同時代的皇甫湜也有類似看法,只是,陳說的角度略有不同:

      若柳下惠,辱己以求利物,潔身以事無道,唯斯人是哀,唯吾道是存,薰蕕雖同,河濟不雜,此其所長也。至于無道則隱,亂邦不居,而飲盜泉水,食不仁粟,垂傲物之跡,近寬身之仁,又君子所不由矣。則清和之用于與奪,功雖均,然清之流矯于前而激于后,使萬年亂臣賊子懼,貪夫惡人恥,且眾人之難為者也。和之跡疑于往而敝于今。使夫偷茍之輩有容,貪利之徒得語,且眾人之所易為者也[7]。

      皇甫湜這里針對的是孟子所言的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所發(fā)出的質(zhì)疑,認(rèn)為“和”的影響極其惡劣,所以表示“愿附清者”。也就是說,中唐時人基本不認(rèn)可“和光同塵”、“辱己以求利物”,“潔身以事無道”的做法。從中我們可看出:第一,柳下惠“圣”的地位有所動搖;第二,中唐士人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更高,更推重清介自持、不降志不辱身,即使餓死也不妥協(xié)的做法。

      到了宋代,注意柳下惠的人們更多了。主要有幾類:

      1. 沿皇甫湜的路子,將伯夷和柳下惠進(jìn)行比較

      尤其注重孟子的評價中的矛盾處,設(shè)法彌合,推想是因為“孟子之說厥旨遠(yuǎn)”,釋契嵩《夷惠辨》寫道:

      彼伯夷者恥立惡人之朝,恥與惡人言,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衣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肆禄菡郀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cè),爾焉能浼我哉?但其自治不顧,治人混然,茍與之處,果不去已。柳下惠與不修之人處,而不能正之;既不能正之,又不能去之,是侮人者也。伯夷得人善辭命,以至誠相求,而不肯酌其誠。既不能恤其誠,又不能就之,是棄人者也。棄人也者,是不與人為善也;侮人也者,是與人無禮也,與人無禮,孰為恭乎?不與人為善,孰為容乎?以君子之道較之,則二子之去就不亦非義而宜乎?孟子曰君子不由也,若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橫政之所之不忍居也,清廉其身更治亂而不渝,非得圣人之清者孰能守之?如柳下惠進(jìn)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非得圣人之和者孰能忍乎?孟子當(dāng)戰(zhàn)國時無道也,而奸臣賊子眥睚恣作、頑懦鄙薄、爭勢冒利,雖死不顧,其有節(jié)義?孟子以羞堯舜之道不行,思以清廉寬和之風(fēng)矯激其時,故必尊伯夷柳下惠為百世之師者也。其始曰隘與不恭者,辨其不以義而為人也,蓋欲使人慎去就,故有拒之之辭也。又曰清與和者,是明其各有圣人之一德也,欲人知賢其人,故有稱之之辭也。又曰圣人百世之師者,有以警于世也,欲人聞其風(fēng)而自化,故有慕之之辭也。伯夷柳下惠特立自任者也,不顧教人,故其所為亦不顧世之是非也。孟子行道者也,其務(wù)教人,故指其所為是者取之,非者正之,所以夷惠之事,雖得失而兩存于其書[8]。

      宋朝是理學(xué)昌明的時代,契嵩雖然身為佛門弟子,但其上述大段議論同樣帶有鮮明的理學(xué)色彩。他首先指出伯夷之清及柳下惠之和的局限,從社會效應(yīng)上揭示各自的流弊。同時,他又不否認(rèn)伯夷、柳下惠是兩位圣人,他們的立身行事有難能可貴之處。在契嵩看來,伯夷、柳下惠是崇高的,但不是完美無缺的。孟子之所以標(biāo)舉他們,為的是矯正世風(fēng),激勵時人,有他的良苦用心。從其議論不難看出,宋人的道德標(biāo)桿立得很高,遠(yuǎn)遠(yuǎn)超越前代。由此看來,柳下惠形象的復(fù)雜性,它所具有的正負(fù)效應(yīng)都得到充分的關(guān)注,所得出的結(jié)論具有辯證性。

      2. 王安石的角度又有所不同

      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過人者,蓋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則惡在其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當(dāng)孔子之時,則皆足以為孔子也。然其所以為之清、為之仕、為之和者,時耳。豈滯于此一端而已乎?茍在于一端而已,則不足以為賢人也。豈孟子所謂圣人哉?孟子之所謂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時爾。且夏之道豈不美哉?而殷人以為野。殷之道豈不美哉?而周人以為鬼。所謂隘與不恭者,何以異于是乎?當(dāng)孟子之時,有教孟子枉尺直尋者,有教孟子權(quán)以援天下者,蓋其俗有似于伊尹之弊時也,是以孟子論是三人者,必先伯夷亦所以矯天下之弊耳[10]。

      王安石認(rèn)為伊尹、伯夷、柳下惠三人盡管行為方式不同,但干世、救世的初衷都是一樣的,都是根據(jù)社會弊端進(jìn)行有意識地匡正。在王安石看來,柳下惠之所以成為“圣之和者”,在于他是以這種方式救世,以這種方式矯正時弊,有很強的針對性。在柳下惠所處的春秋時期,天下缺少這種“圣”,也呼喚這種“和”,柳下惠適應(yīng)了時代的需求。

      3. 朱熹呼應(yīng)了王安石的觀點

      朱熹指出“三子所趨不同而其歸則一”,但他對“和”的理解卻別出心裁,“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辭氣雍容如此,可知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則有確乎不可拔者。是則所謂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也”[10]。他能堅持自己的“直道”,不失自我。

      五、元明清時期的柳下惠形象

      到了元代,胡炳文、陶宗儀重復(fù)敘述有關(guān)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胡炳文在《純正蒙求》中寫道:

      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yuǎn)行夜宿郭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xí)圆粸閬y。

      陶宗儀在所著《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妾)中亦有類似描述:

      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xí)圆粸閬y。

      胡炳文生活于元朝初年,“宋代的程朱理學(xué)發(fā)展到元代,成為官方認(rèn)可的正統(tǒng)哲學(xué)。元代漢族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其主流仍然是程朱理學(xué)。元代南北各派理學(xué)大家,他們所注釋和提倡的道德觀念,大多是以尊圣賢、褒忠義、獎孝悌、重貞節(jié)、慎行止、恤黎民為主要內(nèi)容。在元朝統(tǒng)治的特定歷史時期,受理學(xué)思想左右的漢族官員和儒士一方面要以理學(xué)影響統(tǒng)治者,促進(jìn)蒙古及其他民族接受漢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另一方面要繼續(xù)在中原、江南等地的漢族聚居地區(qū)維護(hù)理學(xué)思想的至尊地位、保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的延續(xù)。”[12]

      胡炳文有志于程朱理學(xué),“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思想必然深入其心。他借柳下惠來宣揚名節(jié)觀念,提倡節(jié)制情欲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陶宗儀生活時代略晚于胡炳文,飽讀儒家經(jīng)典,也難擺脫這種思想的影響。但無論如何,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盛舉”卻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從此,柳下惠成了在兩性交往方面道德完美的典型,受到世人的熱烈歌頌。反之,則被嘲笑、指責(zé)。

      明代出現(xiàn)了一幅著色人物畫,有鐵笛道人的題詩:

      雨傾風(fēng)吼黑漫漫,半死花枝失檻欄。肉顫不禁珠淚迸,全無惻隱不相看。

      嫂溺手援尚可為,坐懷不亂是吾師。顏家叔子亦魯產(chǎn),難婦相隨執(zhí)燭慈[12]。

      顯然,詩作和圖畫都在譴責(zé)魯男子的閉戶不開,不救援處于風(fēng)雨雷電折磨下的女子,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向柳下惠學(xué)習(xí)以坐懷不亂的情操,對待男女之間的親密接觸。

      經(jīng)過兩千多年歷史長河的沖刷和歷代文人的不斷滋養(yǎng),柳下惠的形象就這樣變得越來越崇高、豐滿并且深入人心。

      柳下惠形象的演變過程,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完美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種追求,并且不斷加以強化。古人對柳下惠形象的接受過程中,選擇什么來接受,都與時代環(huán)境、接受者的身份、思想背景、學(xué)術(shù)風(fēng)尚等緊密相關(guān)??傊瑥牧禄菪蜗蟮难葑?,能夠窺視到的古代文化信息很多,是關(guān)照古代思想、風(fēng)尚流變的一面鏡子。

      [1]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7,1097.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62.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6,456.

      [6] 柳宗元.柳河?xùn)|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 皇甫湜.皇甫持正集[C].巻二.

      [8] 釋契嵩.鐔津集[C].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王安石.王安石集[C].卷六十四.

      [10] 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3.

      [11] 秦新林.元代社會生活史[M].鄭州: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 1997.

      [12] 汪砢玉.珊瑚網(wǎng)[M].文淵閣四庫全書.

      (責(zé)任編輯、校對:任海生)

      The Historical Flowing De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WANG Wen-c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image of Liu Xiahui has evolved and become a role model of morality as the times elapsed,which has resulted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ors and reflected the ancients'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Liu Xia-hui; image; self-perfection

      2011-03-15

      王文才(1962-),男,河北盧龍人,碩士,唐山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

      I206.2

      A

      1009-9115(2011)04-0040-04

      猜你喜歡
      柳下惠伯夷孟子
      磨刀不誤砍柴工
      伯夷列傳 / 楊明臣
      中華書畫家(2018年9期)2018-10-25 02:25:48
      柳下惠的長壽秘訣
      樸趾源?「伯夷論」??*——?? ??? ????
      柳下惠不姓“柳”
      名人更適合當(dāng)英雄
      從《論語》析伯夷形象
      柳下惠后傳
      金山(2012年11期)2012-04-29 07:39:35
      不食周粟
      郁南县| 扬州市| 靖远县| 安西县| 疏附县| 高雄县| 吕梁市| 潢川县| 宝山区| 麦盖提县| 军事| 中卫市| 平原县| 樟树市| 涞源县| 固安县| 兴海县| 香河县| 睢宁县| 阳新县| 同心县| 慈溪市| 汕尾市| 稻城县| 博爱县| 安乡县| 齐齐哈尔市| 历史| 阜平县| 贵州省| 夹江县| 同仁县| 东城区| 南投县| 鄂托克前旗| 新绛县| 江阴市| 观塘区| 棋牌| 织金县| 呼和浩特市|